讲章
一、概论
接下来两堂课中,我们将会学习新约圣经中的最后一卷书启示录——所有圣经书卷中最令人感到趣味盎然又颇具争议的一卷书;在漫长的教会历史中,产生了许多不同角度和方式的解经。
A. 作者
在教会历来公认为约翰所著的五卷新约正典中,启示录是唯一在开篇明确提到约翰名字的书卷。但约翰在本书中,并未如他在约翰二书或约翰三书那样,强调自己使徒甚至长老的职分,而是自称为先知或先见。正如新约中许多其他书卷一样,当代亦有许多论调,质疑这个约翰是否就是使徒约翰。但我们在此认同教会传统看法,接受使徒约翰为本书的作者。
B. 写作对象、背景及时间
正如本书开头所提,启示录的写作对象是小亚细亚地区的七个教会,他们位于今天土耳其最西部的省份。本书显然是一封通函或通谕,供古代通商大道上的七个不同教会阅读、传诵与抄写本書。
写作背景:当时约翰被流放到爱琴海中一个名叫拔摩海岛的希腊小岛,这个岛在古代以关押刑事犯著称。在第一世纪末,流放是当时罗马皇帝多米田(Domitian)逼迫基督徒的一种手段,基督徒、特别是教会领袖的感人事件在帝国各个角落时有发生。这也意味着可以将本书的成书日期粗略定在90年代中期,即多米田皇帝治下那段短暂却严酷的逼迫时期。
C. 体裁
或许启示录概论中最重要的一个问题是如何处理它的体裁,由此亦引发了解经家们从古到今、层出不穷的解经问题。正如我们在简介中所提到的,希腊文中“启示”一词是 apokalupsis,后演变为英文“天启”一词。在古犹太、古希腊和古罗马世界中,天启文学是一种广为人知的文学体裁。这种体裁的内容常涵盖了人类过去未来的历史,但其内容最激动人心的部分,莫过于预言未来神将如何在普世以超自然的方式介入,并带来历史的终结,最终向祂子民的仇敌夸胜,并鼓励、安慰受欺压的百姓。
天启文学包括大量的象征符号。在其写作中,常用动物与物体作为人的象征,并运用这些象征物加密所描写的事件。因此,假如用解释其它较直观的文学体裁(包括某些经文)的方式,按字面意思来解释天启文学,也许会给我们造成
某些误导。启示录里描写的龙、兽、好妇人和淫妇,都不能按字面来解释其意义,这些象征所代表的是发生在过去、现在和未来的一些重大事件。在这些事件中,神介入了人类的历史。但不幸的是,许多未经训练的人解读启示录时,往往按字面意思、直观简单地理解为未来要发生的事:要是能明白时事和当代世界发展的趋势就好了,我们就能看到启示录中许多具体细节的应验。
但天启文学所注重的,并非拥有提前知道这些细节的知识,而在于每个具体信息所带出的主题和重点所描绘的末日之特征。但启示录并非纯粹只是天启文学,它也拥有先知书的特色。但其中所描述象征的事件,却是未来要发生的真实、公开、有代表性和有重大意义的事件。
启示录同样具备书信的特色,写给七个教会的书信不应局限于简短的二至三章,整卷书都应视为一封完整的在众教会中传阅的书信。这提醒我们,启示录不是脱离历史背景、对未来奥秘的描绘,而是写给七个特定的基督徒团体,期待他们能够明白其中的意义。要理解神所赐给约翰的异象,必须以犹太传统、旧约圣经、两约间的文学和发展以及对第一世纪希腊罗马人意义重大的时事建立阅读的背景,而启示录正是写给这些犹太基督徒和希腊罗马基督徒的。简言之,我们必须明白,当启示录的第一批读者听到神所赐予约翰这些精彩离奇的异象时,他们是怎么想的。我们如何想象这些异象和象征并不重要,阅读时应小心翼翼地避免受到现代时事的影响,明白这些象征在它原来历史背景中的意思更为重要。
D. 四种解经法
另一方面,我们可以通过历史上解释启示录的四种不同派别了解这方面的争论。这四个派别分别是:过去派(Preterist)、未来派(Futurist)、历史派(Historicist)和灵义派(Idealist)。(1)过去派解经法假设所有在启示录提到的事件,从今天的角度来看,已经全部在第一世纪发生,所描述的大逼迫和苦难指的是多米田统治时期的大逼迫。或许只有书卷最后三章中神的胜利属于将来要发生的事。(2)未来派解经法正好相反,认为除开头三章以外,所有事件都属未来将要发生或目前尚未实现之事。(3)历史派试图将教会历史中所发生的事件,与启示录中所描述的一一对号入座。(4)灵义派解经认为,书中所描述的主题或事件并不指向历史中某一个具体的时间点,而是描述超越时间的正邪之战。
或许这些派别的看法都有某些道理,我们认为将过去派和未来派的解经法相结合是最好的,也与刚才的讨论一致。要想明白启示录中的众多异象,唯有首先明白这些异象在第一世纪的意义,同时,将大逼迫所预示可能发生之事置于一个更广阔、更宏伟的刻度下,成为基督再来、人类历史终结之前兆。
E. 神学立场
同样在启示录中,被提、大灾难和基督再来三者之间关系的争议,分为灾前被提、灾中被提和灾后被提三种不同看法。正如我们在帖撒罗尼迦前书所讨论的,“被提”一词只在这封保罗书信中出现过,虽然启示录没有直接使用这个词,但却是唯一提到相关概念的书卷。因此,在此议题上,任何意义上的经文重建都仅限于猜测,我们必须友善地容许其它不同意见。然而,我们将持灾后被提的观点来继续以下的讨论,并给出一些解释。
最后存在争议的是千禧年论——启示录二十章所描述的:神的子民与基督一同做王,一千年人类的和平繁荣。后千禧年派(Postmillennialism)认为基督再来之前,透过圣灵在基督徒身上的大能,将给人类历史带来一千年的和平。换句话说,基督在千禧年之后再来。虽然教会历史上一直存在这种理想的乐观主义,但现实悲哀地反映出罪之深刻及人类本性之堕落,使得这种看法并未盛行,同时缺乏说服力。
无千禧年派(Amillennialism)认为千禧年的概念完全是象征性的。传统上他们认为千禧年等于教会的年龄,然则这也是一种较为乐观的看法。近年来,无千禧年派认为,千禧年是对启示录二十一至二十二章中新天新地另一种形式的描绘。我们将采纳的是第三种观点:前千禧年派(Premillennialism),相信基督必先再来,接着是一个人类前所未曾达到的完美荣耀的黄金时代。这个世代真实存在于人类历史上,介于现在已知的历史和启示录结尾二十一章和二十
二章的新天新地之间。
二、分析
接下来我们将开始对《启示录》内容的考查。
A. 前言(一1~20)
整个第一章属于前言部分。背景是被流放到拔摩海岛的约翰被圣灵的感动,敬拜基督时,得到他在启示录中论及的一系列异象。前言之后的部分与我们前面一系列课程中熟悉的典型书信体有相似之处。接着,约翰向我们介绍的是一位大有能力的耶稣——祂是一位勇士,大有权能、威严、荣耀,人几乎无法在祂的同在中站立得住。这是正典当中唯一一处耶稣持续以祂大能、得胜的形象显现。对于基督徒的提醒,是我们所信的这位耶稣,不只是圣诞节时躺卧马槽的小小婴孩,或是受难节那个被钉十字架的耶稣,更是那复活被高举、得胜的耶稣,有一天祂将再来,统治全地,并向祂的仇敌夸胜。
B. 给七教会的信(二1~三22)
二至三章是约翰分别写给亚细亚七个教会的信,自成独立的一段。要明白信件的内容,或许最佳方法是将这七个教会视为约翰时代最具代表性的教会,同时广义上也存在于教会历史上的每一个时代。(1)以弗所教会,我们所熟知的是他们「把起初的爱心离弃了」(二1~7)。(2)共有两个教会得到约翰的称赞而没有任何责备,其中之一就是士每拿教会(二8~11),他们在困境中依然坚忍。虽然没有应许他们从逼迫中释放得自由,但约翰鼓励他们要站立得稳。(3)别迦摩教会因为在信仰上的淫乱,在二章12~17节中被大大责备。(4)推雅推喇教会将魔鬼与神的教训混淆(二18~29)。(5)也有两个教会几乎没有得到约翰的称赞而全是责备,其中之一是撒狄教会,被称为几乎完全是死的(三1~6)。(6)非拉铁非教会是七个教会中最成熟的,在三章7~13节被称为是顺服和忠心的,也是第二个没有受到约翰责备的教会。他们自己虽然并没有特别的功劳,但神应许在普天下人受试炼的时候,保守免去他们的试炼。
对那些持灾前被提观点之人,非拉铁非教会通常象征了基督再来时仍活着的忠心信徒,在大灾难来临前被提,免受大灾难的逼迫。不过,持灾后被提观的人常常指出,“保守你免去”与约翰福音十七章15节所用的由两个字组成的希腊词是同一个表达法,在那裡耶稣为门徒祷告,不求他们离开世界,只求保守他们脱离恶者的权势。不过,或许持这两种观点的人都过分解读了经文的原意,因为在启示录二至三章中,并没有明确说明指的是多米田逼迫时期以后的时间点。或许将要临到「普天下人」的大灾难是指着普世的人来说的,即全国性的逼迫。给非拉铁非教会的应许,只是指保守他们脱离第一世纪多米田统治时期的逼迫,并没有其它的含义。
(7)七教会中最后一个是老底嘉教会,虽然对老底嘉教会的描述大部分是贬义的,但却是第二个没有被约翰指责的教会。老底嘉教会常被归为不可饮用、无用一类。这是启示录中一处常常被误解、困扰读者的经文,我们必须在此小心处理。老底嘉教会被称为不冷不热,如同温水,故有被基督从口中吐出去的危险中。事实上,老底嘉城的供水系统,众所周知是不可饮用的温水,因为这个城市没有自己的活水供应系统。要么就是流经卡罗斯(Colosse)一带清凉的山泉水,要么就是从希拉波立用管道所引、具有治疗功效的温泉水,作为老底嘉城的饮用水。所以,冷水和热水在此都是褒义的隐喻。
基督显然并非通过约翰的口说,祂若不希望人们渴慕祂为祂燃烧,就是冰冷地反对祂,而不是像温水一样。这显然在神学上是说不通的。基督愿意人们亲近祂以得到真正的基督信仰。相反,冷水和热水在此作为隐喻,代表活力焕发、令人神清气爽的清泉或是具有治疗功效的温泉,但老底嘉教会两样都不是。因此,耶稣用20节另一个有名的隐喻向他们呼吁,祂要站在他们的心门外叩门,希望他们给他开门,祂要进到他们那里,与他们一同坐席。虽然这节经文常在传福音时使用,但或许只是正确地使用了引申义,而原来经文是一个复兴的呼召;类似于今天我们对那些已经承认基督信仰,但却冷淡退后、变得如同温水一般的基督徒“再次奉献”的呼召。
C. 神宝座的殿(四1~五14)
从第四章起,我们进入到启示录的另一个部分。四至五章带我们从地到天,描绘了天上安置神宝座的圣殿、基督和围绕神身旁的各类天使被造物。我们可将这两章归为天上的颂赞。第四章的主题是神完全配得所有的荣耀和尊荣。直到第五章开始,在这个天上的异象中引入了一个问题,即,没有任何人配展开那书卷——那或许记载着末日将要发生之事的书卷。展开那书卷,代表将那世代的人类历史推入最高潮结束的能力。
无论如何,有一位被称为是犹大支派的狮子、那被杀的羔羊,祂有资格配展开那书卷。这是两个指向耶稣基督的隐喻,祂因世人的罪被杀,却是神真正的自我显现,祂将自己作为赎罪祭献上,拉开了人类末日的序幕。在四章中献给父神的同一首赞美诗,在此献给羔羊。祂是那位配得一切尊荣、能力、颂赞、荣耀和能力的。这两章恰好指出了耶稣“出于真神而为真神”,正如《尼西亚信经》所称颂的。
此外,在此引入的典型天启文学模式,对我们如何解释之后记载在启示录中的事件,有非常重要的帮助。正如我们所见的,耶稣被称为狮子和羔羊。如果我们仔细查考约翰在五章5~6节所写经文的顺序,他先是听到长老对他说起犹大支派中的狮子,然后看到那一位羔羊。我们当然知道,耶稣既非真正的动物狮子也非动物羔羊,而是指向祂的能力、权柄、勇敢,同时也指向祂的谦卑,对他人的自我奉献。在天启文学中,往往用另一种完全不同的语言来描述所要表达的事情,这种易变性在阅读启示录时是一个非常重要的提醒。
D. 三组七个审判之第一组(六1~八5)
从六章开始记载的事件,是揭开人类历史终章的引子。六章1节至八章5节是七印、七号和七碗三组相随的审判中的第一组。这些审判之间的关系都有相当重要的讨论。有人视这些审判为二十一个连续的审判,但这一观点的问题是,这三组审判的第六个都是可以在宇宙中可以终结人类历史的大灾难,故此我们知道这些审判并非连续性的。也有人视者三组审判是概括性的,从三个不同的角度来描述大灾难的同一时期,但这一观点在于要解释三组审判的强度渐渐增加,最后达到一个顶峰上有所不足。
或许最好的方法是取前两个解释之长,将七印视为循序渐进的审判,直至第六印为止,带我们濒临世界末日的边缘,随后,约翰的异象又将他从这悬崖边缘往回拉一点。每组的第七个审判并未开始新的审判:其中一次天上寂静,另一次雷声大作。或许七印是为了迎接下一组审判——七号——到来的预备,而第七号又是为了预备迎接最后神愤怒的七碗之审判。
值得注意的一点,第一组七印的审判并不包含在那书卷所记载的末日事件中,而是它的预工。正如要将皇家封印的卷轴展开阅读之前,必先有一系列的事情发生。这与自然相符,特别是前四印审判,分别包括军事、战争、饥荒和死亡——这些是基督徒和世上所有人必须经历的事情,不止是第一世纪,也贯穿着整个教会历史。第五印与之前的不同,指向殉道者大声的呼喊:他们还要等到几时呢?给他们的回答是“片时”。很明显,我们所处世代还没到这个事件所指向的阶段。第六印揭示全宇宙的巨变将成为末日的开始,此外还要进行一系列的审判,故此,约翰和他从神所领受的异象在此稍微有所回退。
在揭开第七印之前,约翰在七章插入另外一段记载。展现在我们眼前的是两幅图画:一是十四万四千犹太人,以色列每个支派中各有一万两千人;二是数不清的各族人前来赞美神。无疑再没有任何其它两组人能与之相比了。倾向灾前被提观点的人将经文中从大患难中出来无法胜数的人,解释为大灾难来临之前被提的教会。十四万四千人则是在大灾难期间仍活在世上的犹太基督徒,或是在教会被提之后信主的人。
但我们若记得耶稣既是狮子也是羔羊,从灾后被提的角度或许存在另一种可能的解释:约翰再次听到受印之人的数目,他们被保守以至于在经历大灾难后仍然存活,被免去承受神的愤怒。然后约翰转眼看到上面所描述的这一群人。但他所看到的,与其说是像狮子,不如说更像绵羊,后者乃是截然不同的一个群体。约翰所描述的这从各国而来、数目庞大的一群,必定是耶稣基督历世以来的教会整体。也有人认为教会象征了真以色列,实现了所有旧约中的盼望和预言。“这些人是从大患难中出来”这一片语的解释与通常稍有不同,并非指大灾难后存活的人,而是指从大灾难中被提的人。虽然这一观点不如前面的解释广为人知,也是应当予以认真考虑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