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程 1, 项活动 1
进行中

讲章

00:00 /

I.加利利事工导论——第二部分

在上一课,我们研究了耶稣生平的最初阶段,也是祂颇受欢迎的时期,这被称为耶稣伟大的加利利事工。在这一课,我们会来到耶稣加利利事工的下半部分,并沿着马可福音的基本大纲继续下去。相对于马太福音和路加福音中的平行经文来说,马可并不总是严格地按照时间顺序来写作。马可福音向我们介绍了所有重要的主题以及文学形式,这也被福音书作者所使用来概述耶稣生平的这一阶段。

II.自然界的神迹

马可福音第1章,马可向我们介绍了耶稣的几个神迹。在马可福音第4章的结尾部分,从第35节至第6章,有另一组来自耶稣加利利事工的神迹:学者们通常将之称为耶稣所行的自然界的神迹。这些神迹以戏剧化的方式出现在符合父神旨意的场合,展现出耶稣作为完全的人和完全的神所拥有非凡的超自然能力。

A.平静风浪

马可福音4章35-41节描述了耶稣在加利利海平静风浪的著名神迹。仔细阅读这段经文是很重要的,因为一代又一代的讲道者竭力以耶稣「平静我们生活中的风暴」来应用这段经文,而非专注在超自然的因素上。不幸地是,我们中许多人或许清楚知道,神有时确实会将我们置于其他类型的风暴中。这个神迹的重点并非应许我们会从一切困难中自动获得解救。

如果我们仔细阅读福音书作者的叙述方式便能知道,这个神迹引发了门徒的问题:「这到底是谁,连风和海都听从祂了?」简单来说,这个神迹对福音书作者而言,就像我们在耶稣事工这个部分中将会看到的其他神迹那样,其目的是为了引发耶稣是谁这个问题,以此指引人们相信耶稣就是神子基督。这些神迹或许会或不会涉及耶稣平静我们生活中风暴的内容,但它却清楚地暗示在约伯记和诗篇中,神行走在风浪之上,并显示出祂掌管海洋和宇宙。

B.胜过魔鬼的能力

马可福音第5章和符类福音(也称对观福音或同观福音)继续了神迹的主题,这里出现另一个戏剧化的赶鬼事件——耶稣赶出格拉森人身上的鬼。祂打发污鬼离开这个饱受折磨的人进入猪群,而猪群却闯下山崖掉进加利利海淹死了。你要以犹太人的思维模式来回想这件有趣的事,这个故事的原先听众是第一世纪的犹太人。

猪是最不洁净的动物,犹太人不会为了获取猪肉而从事养殖,但这些养猪人却是为此。这个神迹无关人类生命的灭亡,而是动物的灭亡。对养猪人来说,这些损失是惨重的,而第一世纪的犹太人却知道这与神的计划是一致的。再说一次,这个故事的重点不是我们偶尔关心的动物权益或类似的事,而是耶稣是谁以及祂所拥有的超自然能力:从小镇人们的反应,在耶稣面前跪拜便可得知,因为他们意识到他们不配和一个满有大能且全然圣洁的人在一起,就如路加福音5章1-11节的叙述,彼得在加利利海边的神迹中说:「离开我。」

C.胜过疾病和死亡的能力

耶稣显示了祂胜过灾难的能力和胜过魔鬼的能力。当我们来到马可福音第5章后半部分的第21节时,我们看到祂的能力胜过疾病和死亡:这两个故事是在一起叙述的,因为它们在时间顺序上互为关联,耶稣医治了一位患血漏病的妇人,我们今天称之为出血症;同时祂也使睚鲁的女儿复活。

在此,有趣的因素和事实就是这几个神迹中第一个显示出耶稣的能力确实可以带给人生命,祂使人从死里复活。这表明信心是这两个人以及他们所爱的人获得医治的一部分。学习福音书作者所教导关于信心和神迹的关系是十分有趣的,尤其是考虑到今天在神的子民中间,这个课题普遍存在的多样性,甚至是教导的混淆性。

如果我们看马可福音的四段经文,包括马可福音6章6节谈到耶稣在拿撒勒很少行神迹的原因是他们缺少信心,我们可以清楚看到一些模式或例子,即信心是神迹发生的重要先决条件。血漏妇人的医治、睚鲁女儿的复活、拿撒勒人的失败和一些其他的经文,都说明神选择透过人的信心工作来使神迹发生。无庸置疑的是,我们无法看到更多的神迹是因为我们并不总是拥有足够的信心。但是不能把这个原则当作唯一原则或作为福音书关于信心和神迹关系的主要教导。

在平静风浪的例子中,我们看到门徒仅有一点信心或根本没有信心但仍可经历神迹,神的目的是使他们渐渐获得信心。如果我们回想上一课所研究过的神迹,约翰福音第2章变水为酒和约翰福音第4章医治大臣的儿子,约翰给予我们清楚的说明,神迹的目的是让那些看见的人拥有信心——一个例子是为了门徒,另一个例子是为了众人。神可以在没有一点信心的地方行使神迹,而我们却不能假定在信心和神迹间的必然关系。

D.喂饱五千人

回到马可福音的大纲继续耶稣的超自然神迹,便是马可福音第6章耶稣喂饱五千人的神迹。这里出现另一个主题,它是在整本福音书中耶稣某几个神迹的关键主题——耶稣怜悯人类的需要。在此,我们不能说耶稣试图使他们渐渐拥有信心或回应他们的信心。相反,耶稣看到了饥肠辘辘的人群。

马可福音告诉我们他们像羊没有牧人一般,就是说,这些应该牧养以色列百姓的宗教领袖没有尽上他们的职责。这个故事与信心、神的怜悯、祂看顾人类的需要无关。它的主要重点是基督论——引发有关耶稣身分的问题。约翰在他的陈述中清楚指出这个重点,实际上,这是唯一在全部四本福音书中都有记载的神迹,所以一定是非常重要的神迹。

在喂饱五千人的神迹后,约翰单独描述了耶稣在海面行走、在迦百农的会堂讲道。在祂的讲道中,祂称自己是生命的粮,因为祂在旷野供应人们身体的需要,也将成为那些信祂之人属灵的粮食。然而,即使是在马太福音、马可福音和路加福音的版本中,这些基督论的色彩也是存在的,他们解释了一些附加的以及令人好奇的叙述细节。

耶稣含蓄地将自己与那些没有尽责的牧羊人相比(马可福音6章34节暗指了以西结书34章5节中与之相似的预言,牧羊人就是那位要来救赎以色列的),而旷野的食物也引发了每一个有信仰的犹太人的记忆——摩西在旷野供应吗哪,并且申命记18章15-18节的预言提到弥赛亚先知会是一个像摩西的人。事实上食物十分丰富,对于喂饱五千人而言,十二个篮子再次暗指以色列十二支派旷野漂流的故事;而吗哪和鹌鹑——完全足够人们食用,特别是当他们抱怨缺乏供应时。

E.在水面上行走

基督论的焦点一直持续到马可福音最后一个自然界的神迹,马可福音6章45-52节的最后几节或结尾部分,以及耶稣在水面行走的平行经文。当船被门徒驶走后,这并非耶稣想快速穿过海面而采用的捷径。

相反,这是祂向跟随者的自我启示:这个词,「不要怕!是我」(后半部分可更字面地译为「不要怕!我是」——「我是」在希腊文出埃及记3章14节的翻译中指神的名字雅威,「自有永有者」);马可福音6章48节提到耶稣想要赶过门徒(新译本,和合本「走过」)或许并非指祂希望门徒看不见祂,出埃及记第33章,摩西在西乃山看见神经过祂的记述中,也使用了同样的动词(出埃及记33章22节)。换句话说,神正在启示自己:学者将称之为神的显现(theophany),一种在人子耶稣内的启示。

F.神迹的目的

让我们做个总结。有关耶稣的神迹,尤其是这些很戏剧化的超自然神迹,目的之一在于指出耶稣是谁,并为此提供证据;而其福音性的目的为了进一步呼召人们明确信心并成为耶稣的门徒;情感性的目的,显示出耶稣对人类需要的怜悯;或许最有意义的、也是最少被了解或关注的目的是关于末世论的。

回到耶稣赶鬼之后与犹太领袖辨论的经文中,耶稣清楚指出——如果我靠神的灵赶鬼(或用一个平行的字来说就是「神的手指」),那么神的国就临到你们了。如果耶稣的神迹只有一个单一目的,那就是神的国如今以一种崭新的、决定性的、高潮的方式闯入人类历史。除此之外,我们也要小心,不要假设任何模式的一致性来决定何时神会或不会行使神迹,以免在这过程中我们损害了神的主权。随着耶稣超自然神迹研究的结束,我们来到了符类福音叙述的一个转折点。

III.退出加利利

A.最后的开始

耶稣的名声吸引了大批群众,因为人数众多,耶稣必须从一个地方躲避到另一个地方,不过却无法成功。由于耶稣的身分,相比犹太领袖其事工的新奇性,让耶稣逐渐成为焦点。耶稣预备要进入下一个事工阶段,研究耶稣生平的学者称之为耶稣退出加利利。让我们继续马可福音的大纲。马可福音第7章,我们看到一个仍旧发生在加利利的故事,这是与犹太领袖的另一个冲突,它让耶稣预备好退出加利利,我们会把它称为耶稣在神学上或思想上离开加利利。这带来祂与犹太领袖以及他们古代传统的争论,尤其是法利赛人的口传律法,这是迄今为止最尖锐的焦点。

争论关乎他们洁净的律法,即什么会或不会玷污人。争论的背景是,他们来到耶稣的门徒那里,抱怨耶稣没有遵从饭前洗手礼仪。他们并没有指责耶稣打破任何来自旧约的律法,因为没有证据显明耶稣在地上的生活曾违背律法,或耶稣鼓励任何人如此。不过,耶稣明显地与他们的口头传统发生冲突。洁净的议题导致耶稣在祂的回应中提出第二个问题,祂指出法利赛人经常因为他们的传统而废弃旧约的成文律法,而他们的传统则是建立在对希伯来圣经详细解释之上的。

耶稣提到众所周知的「各耳板」(corban)操练,这个希伯来字指奉献给上帝的礼物且仅供圣殿使用,通常是金钱的奉献。而犹太人口头传统的矛盾在于当这位奉献者还活着时,他可以动用这笔钱以及它的收益用于自己的喜好,但是它却不能用于帮助其他人,甚至是耶稣所谈到的年长有迫切需要的家庭成员。这些不一致性导致耶稣挑战犹太人的口头律法而不只是开始所争论的洁净问题。

来到故事的结尾,尤其作者在马可福音7章19节的叙述,耶稣讲了一个简短的比喻,谈到从外面进去的,例如食物,不会玷污人,而从里面出来的才会玷污人。马可作为故事的叙述者,接下来作出附加评论,「祂这样说是表示各样食物都是洁净的。」这个教导虽然很好,但却未真正被门徒所领悟,因为他们是在耶稣活着时听到的,使徒行传第10章将会描述一个来自天上的超自然异象,这个异象重复了三次,而后使徒彼得作出结论就是,在耶稣所开创的新约时代没有食物是不洁净的。

这或许是马可对彼得的经历和该事件的反省,因为他是彼得的秘书或回忆资料的收集者,所以马可在此作出这样的附加评论,这清楚指出教会在福音书写成时已经认识到耶稣远不止是一位有信心的犹太人。这揭示了耶稣从神而来,以某种方式真正代替或实现了神的律法,这意味着基督的跟随者不用再遵守那些律法,或以犹太人之前的方式按字面意思去应用它们。

B.敘利腓尼基

带着这样的神学基础,耶稣离开了以色列。我们继续马可福音第7章剩下的部分并进入第8章,耶稣真正在地理上离开了以色列的范围——加利利、撒马利亚和犹太,这几个地方是第一世纪犹太民族的中心。

马可福音7章24-30节,耶稣来到西北部叙利亚地区使一个妇人的女儿复活。我们在前一课中提到耶稣使用了有隐含意义的词汇,表面上祂指责这位妇人是外邦人,不过从一开始耶稣就准许妇人发问,并且称赞她伟大的信心。或许耶稣一直在考验她。无论如何,这个故事结局是一位外邦人和她的女儿成为耶稣祝福的领受者和耶稣神迹的接受者,她领受了和犹太人一样多的恩典。

C.低加波利地区

马可福音7章31-37节和平行经文来到加利利东部的低加波利地区,耶稣医治了一位又聋又哑的人(我们可以合理地猜测这是一位外邦人)。在此,用于描述这个男人残疾的词语仅出现于希腊文圣经以赛亚书35章6节——以赛亚书所预言的末世祝福会像临到犹太人那样临到外邦人。

马可福音第8章又一次记载喂饱四千人的神迹,这里重复记载了与喂饱五千人神迹相同的些微细节,不同之处在于这次神迹发生于外邦人地区。这向我们指出,神透过耶稣成为各族人民的神。剩下的篮子有七个,这是圣经中的通用数字用来代表全人类,而不只是以色列的十二支派。马可继续记载耶稣来到伯赛大医治瞎子的神迹,这里只需从约旦河穿过加利利海东边的海岸,很大程度上仍是外邦人区域。

D.该撒利亚腓立比

可马福音第8章的结尾,是耶稣伟大的长达一年的加利利事工的高峰,而这一转折点将成为耶稣事工的最后阶段的铺垫,我们会看到祂坚定地走向十字架。

在以色列地区之外,前往加利利北部该撒利亚腓立比的路上,耶稣发起了与门徒的讨论,这最终引出西门彼得著名的认信,「你是基督」,或如马太般较完整的继续说道,「永生神的儿子」。只有马太记载了耶稣对彼得认信的称赞,这不是由人所启示乃是由神所启示的,耶稣应许说「我要把我的教会建造在这磐石(希腊字petra,与彼得的希腊名字Petra相似)上,阴间的权柄,不能胜过他。(权柄原文作门)」马太福音16章19节也记载到,耶稣会给彼得天国的钥匙。

许多围绕这几段经文的神学争议在教会历史上持续了许多世纪。在某些圈子彼得无形中被高举为第一位主教,他被看为是毫无错误的——彼得的使徒继承人拥有相同特权的教义也是源于这段经文。然而,有人对以上过激行为产生了过度的反应,声称彼得根本就不是石头——那只是他口中的认信(虽然这在原文方面有些微妙;

在亚兰文中,完全相同的字Kepha可以被用于指彼得的名字以及岩石或石头。)很有可能的是,彼得在此得到的应许是他将成为教会奠基式的领袖,却无关乎他的继承人或毫无谬误。相反,我们在使徒行传中看到他作为早期教会关键领袖的表现,他在福音传播的过程中,经常去新地方进行新的拓展。我们特别可以想到使徒行传第8章撒马利亚人归信的故事,这让我们看到在这段经文中耶稣所赐给彼得的特权。

福音书并没有刻意粉饰或过度高举彼得,这从三本符类福音书中都可以清楚看到。无论在此刻的光照下彼得拥有怎样的神圣洞见,很快他便显示出对耶稣的下一个讲论完全没有准备。在接下来耶稣快速连续三次预言的第一次,耶稣提及祂将要来临的死亡,所有导致死亡的事件——苦难和羞辱——而最终将迎来祂的复活。彼得把耶稣拉到一边责备祂这样的预言,显然彼得虽然参与耶稣的事工中却并未预备好弥赛亚的死亡,甚至是被钉十字架。

E.走向十字架

剩下的教导结束了耶稣离开的部分,在祂前往耶路撒冷前祂返回加利利,开始了受苦的主题。马可福音第8章的结尾和第9章(以及相关的平行经文)谈论了门徒当如何背起他们的十字架跟从耶稣的主题。关于门徒走十字架道路的教导有一个短暂的例外,就是马可福音第9章开始登山变像的神迹,这个神迹提醒门徒,十字架的另外一面乃是荣耀。

变像预示耶稣的复活、升天、被高举。门徒可以期待最终与耶稣同在的荣耀和完美,生命处境中的不幸,无论是成为耶稣跟随者要经历的公开逼迫,还是在一个堕落世界要面临的疾病试炼,都提醒我们基督徒生命的自然形式就是时常面临苦难。我们的荣耀,我们完全的胜利是延迟的,直到我们同样经历了另一面与之对应的死亡和复活。

课程材料

文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