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程 1, 项活动 1
进行中

讲章

00:00 /

I.马太福音附加材料的回顾和导论

在前两课,我们学习了马可对耶稣伟大加利利事工的记载。不过,我们跳过了一些记载在马太福音、路加福音以及约翰福音中发生于同一时期的资料。在本课,我们将回到马太福音来学习之前所跳过的内容。我们会专注于马太独有的对耶稣教师身分的关注。我们不会讲解耶稣伟大加利利事工期间马太独有记载的每一件事,但会专注于耶稣的教导,你也可以称之为讲道,它们独特地被安排在马太福音的这个部分。

当我们介绍马太福音时,发现有五组这样的经文:第5-7章,登山宝训;第10章,差遣十二门徒出去向以色列人传福音;第13章,有关比喻的讲道;第18章,有关谦卑和宽恕的讲道;还有第24-25章,耶稣著名的橄榄山讲论。我们已经在马可福音第4章简要讲解过一些比喻,而橄榄山的讲论发生在耶稣生平的最后,放在接下来的课程会更合适。

因此,我们将在本课集中讨论剩下的三个讲论:登山宝训、宣教的讲道、谦卑与宽恕的讲道。由于登山宝训的长度,以及在基督教历史中的知名度及重要性,我们会对其进行重点讨论,而简要地讲解剩下来的两个讲论。

II.登山宝训的诠释

由于登山宝训的命令十分严格,教会历史上对它已有大量的解释。这些命令被深刻地总结或归纳在马太福音5章48节,耶稣总结说门徒要像天父一样完全。这里的希腊字可以翻译为「成熟」。因此,按照这个翻译,耶稣并没有要求无罪式的完全(圣经对无罪式的完全说得很清楚——这对门徒来说是完全不可能的)。不过,耶稣的讲道仍然保持着激进的本质:转过脸来给人打;多走一里路;将欲望定义为奸淫;仇恨即谋杀;著名的金科玉律;以及许多其他的内容。

A.历史性概览

我们会简要提及历史中六种处理登山宝训的方法。

(1)第一种方法将登山宝训看为旧约律法的延伸,它并非带给门徒能够遵行律法的信心,却让他们看见自己无力遵守律法,导致他们需要一位救主。这个新约观念保罗在其他地方明确提到,但值得留意的是马太福音5章1-3节告诉我们登山宝训发生的背景,因此我们得知耶稣教导的首要对象是那些已经委身于祂的门徒。

(2)第二种方法认为基督的跟随者藉着圣灵的帮助,再加上人的努力,可以在地上建立神的国度,将这个世界变得更好,更加道德化,甚至成为属基督徒的地方。不过,两千年来的各种努力,以及所有戏剧化的失败,让这种方法显得较不真实。

(3)一些人把耶稣的伦理看为一种过渡时期的伦理。这一时期的紧急性在于耶稣相信门徒那一代的时间不会很长,这个时代将在耶稣再来时达到顶点。不幸的是,这个观点让我们认为耶稣在两个方面是错的:第一,祂很快会再来;第二,人类历史并不长。

(4)也有一些人采取存在主义的方法对待耶稣的教导,他们否认耶稣的伦理可以作为绝对化的道德来应用,却将之看为耶稣跟随者在某些处境下如何处事的例子;尽管在其他处境下,他们寻求圣灵的引导活出真诚的基督徒生活的方式可能大不一样。

(5)另一些人试图透过延迟这些命令来解释耶稣讲道的紧迫性和严苛性。有一种流行却可能并不正确的观点认为耶稣将登山宝训当成犹太人可以得着神国度的条件。当犹太人拒绝时,这些伦理就被延迟至千禧年或完美的末世时代。

B.国度神学

针对以上所有观点,尽管它们每一个可能都包含一些真理,但今天学者们可以达成共识的一种看法常被称为「国度观」。

就如耶稣有关神国度的普遍教导,有一点指出神的国度已经来临;耶稣的到来显示了神国度的来临,这国度也彰显在教会生活中。然而还有其他重要的方面显示神国度的完全来临,并完全在门徒生活中被体验,而这一切将发生于耶稣再来之后的时代。

因此,对我们来说,最好的方式就是,把耶稣的讲道和祂的伦理理解为神对祂子民心意最为理想的表达方式——它可以透过一些实质性的措施,在神的子民顺从祂的圣灵时部分地实现于现世生活中,而在来世才能以一种正式的方式得以完全实现。

很重要的是,我们要提醒自己登山宝训是关于门徒如何在群体中生活的。登山宝训中提到的许多操练需要神的百姓注重群体生活,只有在群体生活中,登山宝训才能被更有意义地遵守和跟随。也就是说他们在教会生活中应注重人与人之间的关系,而不是像一些激进的个人主义基督徒活在自我的世界里面。虽然具有争议性却必须要说的是,这排除了耶稣的伦理可以成为一些政府和国家自我管理的模式,即使在民主国家,基督徒公民在推动法制和道德政策时,与自己的个人信仰保持一致也是十分重要和恰当的。

III.登山宝训的教导

A.简要大纲

以上的概览让我们勾划出登山宝训的简要大纲。要留意的是,马太喜欢把耶稣的讲道编为三个一组或以三的倍数编为一组。登山宝训的介绍开始于著名的八福。马太记载的福气有九个。路加的平原讲论记载较简短,并且平衡了福气与咒诅,咒诅是针对那些与蒙福之人态度行为相反之人的。

如果我们用当代语言来总结马太和路加所提到神所祝福的人,也就是幸福或幸运的人,这些人以世界的标准来看刚好相反,他们并非有权力或成功,而是物质或心灵贫穷的、悲恸的、温和的、寻求神的义的,有些甚至为了跟随耶稣的缘故受到逼迫的。

B.盐和光

八福之后是一个短小的「盐和光」的比喻,虽然八福挑战我们活出反文化的生活,但盐和光的比喻提醒我们,我们生活在这个世界,作为神的子民扮演了防腐剂的角色,如同第一世纪的盐,也如同这个世界的光、灯塔、向导,这一切指明应该按照神的标准所走的道路。从马太福音5章17节到该章结尾,耶稣(至少在马太的论述中)谈到八福、比喻与律法之间的关系问题。如同我们在前面看过的,即使只有这一段简短的介绍,如果耶稣的犹太听众已经问了这个问题,「耶稣是想要废弃我们的律法吗,或者至少是我们祖宗所留下的口头传统?」这也不会让人感到惊讶。

C.主题段落

马太福音5章17-20节可以被看为登山宝训的开始,甚至是一个主题段落。在这段经文里,耶稣很坚定地说祂不是来废除律法。但接下来祂说,祂不是来保存律法而是来成全律法。如同我们在前几课中所看到的,「成全」的古希伯来文和希腊文也可以指「充满」,指把某事带进它特定的目的中,直到完全的地步。

马太福音5章21-28节给我们六个对比,在这六个对比中耶稣都以「你听见有古话说,可是我告诉你⋯⋯」作为开始。从这个对比可以明显看出耶稣的教导与律法、或是与律法的解释之间不是连续性,而是非连续性的关系。

虽然耶稣同时也坚称祂并没有废除律法,但祂显然不允许门徒在应用律法时一成不变。在祂关于谋杀、奸淫、离婚、发誓等课题中,祂把律法内在化了,也使律法变得更加激进,有些时候祂也超越律法,比如耶稣反对旧约申命记24章所允许有关离婚的律法。但是,无论祂做了什么,祂无疑展示自己是律法最有权威的解释者,祂的听众对此有目共睹,在马太福音7章28-29节登山宝训的结尾,马太提到群众都感动希奇,因为耶稣讲话很有权柄,并不像那些犹太领袖。

这并不是说犹太领袖没有任何权柄,拉比许多著作中可以证实这一点。这个权柄来自于他们引用圣经或以前有权威的拉比著作的本事。但耶稣说话时就如神一样,非常简单:「只是我告诉你

⋯⋯」这不是对祂神性明显地声称,而是暗示了耶稣对自我拥有崇高地位的认识。

D.对比

马太福音5章33节和接下来的经文中,有最后一组三个的对比。这些比喻需要我们按照历史背景来解释它们。转过你的脸给别人打、多走一里路、施舍给乞丐,都要求我们以主后第一世纪初期巴勒斯坦小村庄的背景来解释。举例来说,转过你的脸给别人打,是说不要以牙还牙;打人脸颊在第一世纪的犹太文化中并非一种肢体的暴力举动,而是上司侮辱下属的常见方式。

多走一里路必须在罗马征兵法律的背景下来理解,士兵有权力强迫犹太人或其他被统治者背着他们的行李前行最多一英里。施舍给那些向你们乞讨的人,也要在法庭不允许拿取别人太多衣服作为当头的背景下来了解。

我们解释这些经文时要很小心,不要忽略它们的背景,或错误地理解它们,而实际却与圣经其他地方的教导相矛盾。举个例子,如果将这些解释为不抵挡邪恶,那么,我们却在其他地方看见耶稣抵挡邪恶——祂有时会远离邪恶,有时与邪恶斗争,有时甚至会赶出邪恶,耶稣在事奉中也声称打败撒但。

如同我们之前提到的,在马太福音第5章的结尾我们看到登山宝训有一些非常严格和极端的要求,包括要爱仇敌,犹太学者都认为耶稣在这方面的要求完全不同于当时犹太教的各个派别,这个要求对耶稣各个时代的门徒来说都是非常艰难的挑战。

E.虚伪的虔诚

马太福音第5章和登山宝训第一个主要部分之后,有三个有关真假虔诚问题的例子记载在马太福音6章1-18节。这三个例子在形式上非常相似。耶稣所处理的这三个例子在犹太人的圈子里众所周知:施舍、祷告、禁食。在每一个例子中,耶稣命令祂的门徒不要将他们的虔诚展示在众人面前,以获得别人的赞赏;相反要做在暗地里,以获得神的奖赏。

F.主祷文(马太福音6章9-13节)

在耶稣的三个例子中,最有名的一个就是耶稣关于祷告的教导,因为在这个例子的上下文中,祂插入了被后来称为主祷文的教导。很有趣的是,虽然主祷文里有「救我们脱离凶恶」和「赦免我们的罪」的请求,但是耶稣却从未这样祷告过。从某种观点来说祂不可能这样祷告,因为基督徒相信祂是无罪的。很多人建议主祷文应该被称为门徒的祷告或祷告典范,可惜的是两千年的教会历史留下了主祷文这个名称,这是很难改变的。

有趣的是,主祷文有两个部分,第一部分讲到神是谁,祂的旨意是什么:「我们在天上的父,愿人都尊袮的名为圣,愿袮的国降临,愿袮的旨意行在地上如同行在天上。」在我们拥有对神和祂的旨意及祂所关注的事情之后,我们来到主祷文的第二部分:「赐给我们日用的饮食。赦免我们的罪,如同我们赦免人的罪,不叫我们遇见试探,救我们脱离凶恶。」主祷文原先结束于此。在之前的一课我们提到早期基督徒经文抄写员增加了他认为更加虔诚及恰当的结尾,实际上,这个结尾响应了历代志所用的圣经语言:「国度、权柄、荣耀都是袮的,直到永远。阿们。」

G.财富和忧虑

主祷文之后,登山宝训接下来出现了关于耶稣教导财富和忧虑的三个例子(6章19-34节),在这三个例子中,耶稣对比了两位主人,他们都要求人对他们忠诚:神和玛门,玛门就是物质资源或财物。在我们现代富足的社会中,一个十分重要的问题是,有多少人,甚至自称是基督徒的人,真正所追求的是金钱物质,而不是耶稣。

H.决定

马太福音7章1-6节有三个关于真假判断和如何对待他人的教导。7章1节,「不可论断人,免得你们被论断,」经常被错误地使用而忽略了经文背景。当我们来到马太福音7章5-6节,耶稣教导了何为正确的论断。翻译为「论断」的这个词可以在适当的场合被译为「不要成为好论断的」、「不要过度苛刻或定别人的罪」。旧约清楚地命令我们让神来为我们报仇和洗刷我们的清白。神最终会公正地审判所有人。如果我们贸然地靠自己解决事情,难免会犯错或不能公正地处理。

马太福音7章7-11节继续了祷告和回应的主题——有关寻找、叩门、开门的著名经文,初读这些经文时我们会以为这像是一份任我们填写的空白支票,但我们不要忘记马太福音第7章是紧随着马太福音第6章的主祷文之后的,祷告的条例之一是愿神的旨意成就。

马太福音7章12节给登山宝训做了一个结论,也就是著名的金科玉律——你们愿意人怎样待你们,你们也要怎样待人。尽管我们对这个原则十分熟悉,也尽力去做,它仍是一个全面和成功的总结,很有效地引导我们在圣经没有清楚提及的方面做出伦理决定。

登山宝训的结尾,在马太福音7章13-27节,呈现了三个不同的例子,关于听到耶稣的教导后,每个人当如何面对两个选择或两条道路。是不是听了就走,或听而顺从,成为祂的跟随者,并开始透过耶稣的帮助来实践祂的原则。

IV.附加的教导

A.有关宣教的讲论

我们从登山宝训来到有关宣教的讲论,从马太福音9章35节开始,直到马太福音11章1节结束。讲论的大部分占据了第10章。在第10章,我们看见耶稣差遣了十二门徒(在较短的符类福音中,马可告诉我们,门徒是被两个两个差遣出去的)去效仿耶稣讲道、教导、医治和赶鬼的事工。

这个讲论有两个部分:10章1-16节,包括了一些不同的教导,很清楚指出只能应用于十二门徒的本次事工——要求他们轻装上阵,依赖别人的接待等等,特别是不要去到撒马利亚人和外邦人当中。所有这些教导在马太福音结尾的大使命时,都被耶稣废除。路加福音22章35-38节记载了耶稣在最后一个晚上的教导,祂叫门徒出去的时候不可软弱,反而要预备好面对敌对。

宣教讲论的第二部分,记载在10章17-42节,它们无论何时何地都可以直接应用于基督徒的生活。在此,耶稣预言到未来的敌对、逼迫,被带到犹太人和外邦人的掌权者面前,这些事在耶稣在世时显然没有发生在门徒身上,却悲惨地在接下来的时代中常有发生。

了解宣教讲论两个部分的不同,不仅帮助我们避免应用宣教讲论的第一部分,因为这部分可以应用的时间很短;也帮助我们了解耶稣在所有福音书中最奇怪的教导——马太福音10章23节,耶稣说你们还没有走遍以色列的各城,人子就来到了。当我们了解到这是指耶稣死和复活后的教会时代,我们或许可以把祂的话解释为向犹太人宣教将是无法完成的。即使在历史中,神的子民有责任向犹太人作见证,但犹太人永远不会有完全正面的回应。

B.谦卑与宽恕的讲论

我们会简单评论的最后一个讲论是马太福音第18章,有关谦卑和宽恕的讲论。它也有两个部分,也就是我们刚刚提到的两个主题:18章1-14节的主题是谦卑。一方面,门徒需要谦卑(他们要像小孩子,要完全依靠神和基督);另一方面是神的谦卑,这显示在祂去拯救那些迷失的人(10-14节记载了著名的迷羊比喻)。

15-35节提到宽恕的主题,这里分成两个有关联的部分。15-20节提到如果没有悔改的证据当如何宽恕。这在马太福音的经文中并不十分明显,但在路加福音17章3节却表达得十分清楚。

只凭马太福音18章,我们就可以得出一个必然的释经结论,因为在21-35节,这段经文清楚地教导我们,当对方悔改时,我们要慷慨地给予无限的宽恕。如果没有悔改的表现,就要按照15-20节的程序来处理。

在这些经文中,尤其是15-18节,为耶稣实践教会纪律的教导提供了著名的基础。如果有一位弟兄或姐妹得罪了别人,我们首先要私下解决问题。但这个教导很少被遵守,当事人常常最后一个知道自己得罪了别人,而其他人早已知道了。但耶稣的教导却是让当事人私下解决问题。如果一对一的处理无效,并解决不了问题,接下来要找一个或两个证人来帮助他们私下处理。如果第二个步骤失败,教会就要参与这件事。如果这也无法解决问题,教会应该将这个不悔改的人赶出教会。

耶稣在此使用税吏、罪人或外邦人的短语形容这个被赶出教会的人是很有趣的。因为耶稣的舍命就是为了赢得他们,并以此显出对他们的爱。从本质上,当耶稣让教会采取最严厉的纪律措施时,祂的意思是把这个人当作非信徒。那就是说他或她不被允许在某个仅限于基督徒的群体中,但这并不代表你要和这个人断绝来往。只要他们还活着,只要还有悔改的可能性,耶稣会试图把他们争取回来。

课程材料

文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