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程 1, 项活动 1
进行中

讲章

00:00 /

I.介绍

在本课,我们来到耶稣生平的结尾和高潮部分——耶稣事工最后的地理性阶段,即我们常说的犹太事工。我们并不清楚耶稣最后一次离开加利利去耶路撒冷的旅途有多长时间。

我们曾提到耶稣有一段时期被人拒绝,而这就是祂在十字架阴影下的旅途。在马可福音第10章(和马太福音第19章、路加福音第18章的平行经文),也就是耶稣面临死亡的逾越节前几个星期,耶稣身处以色列南部地区的犹太,祂在路上教导那些聚集的人群,并且回答他们的各种疑问。

II.耶稣事工的最后阶段

A.离婚的议题

耶稣事工的这一阶段,符类福音所描述的第一个内容在马可福音第10章(和其平行经文)提到一些犹太领袖以离婚的问题设计陷害耶稣的。离婚在沙买(Shammai)和希列(Hillel)两大法利赛学派中是一个激烈争论的话题,他们以不同的方式来解释申命记第24章的规定,在离婚的问题上,希列学派非常开放,而沙买学派则十分严格。

耶稣似乎站在沙买学派这边,祂回应说,只有在犯奸淫或对婚姻不忠的情况下才可以离婚;不过,耶稣比沙买更加严格,祂指出离婚只是神的允许而不是神的命令。

马可福音第10章一开头这段经文的重点在于耶稣的教导指向神创造婚姻的最初心意。祂提到创世记第2章的教导,人要离开父母与妻子联合,二人成为一体。因此,婚姻所要求的忠诚是一生之久的。只有在一些特殊情况下,神才会同意离婚。

耶稣的教导与祂在马太福音第5章登山宝训中第三组讲道相一致,并且在哥林多前书第7章中得以补充,保罗也承认有第二种例外的情况,也就是不信主的伴侣想要离婚。今天许多人都有这样的问题,是否有其他的情况是神所允许的离婚,而这个离婚是两害取其轻。很重要的是,我们要注意到新约的这两个例外有一个共同点。这两个例外都破坏了创世记提及的婚约。就性关系的忠诚而言,夫妻成为一体被破坏了;就离开父母与妻子联合而言,身体上的亲密,以及对配偶的忠诚被破坏了,而这种忠诚是远非其他任何人可比的。

或许我们可以问,是否有犹太文化和哥林多文化所没有的例外情况存在:有没有其他情况显示婚姻事实上已经破裂了?在这点上,我们需要很小心,以免列出一张清单,告诉人们哪些情况的离婚是可被接受的。我们需要更加注重圣经,更加小心地根据不同的个案来处理。不过,我们也不能失去耶稣在此教导的重点——祂呼召这十分开放并容许离婚的文化,归回到更高和更加严格的伦理,就像我们在登山宝训里所看到的那样。

B. 自我否定

耶稣犹太事工的下一个内容是关于自我否定的故事,这发生于祂从犹太到耶路撒冷的旅途中。耶稣祝福了一个被带到祂跟前的小孩子,并藉此教导说,像小孩子的人才能进入神的国。我们要小心的是耶稣所提及的「像小孩子」是指小孩的哪些方面。耶稣显然不是让信徒变得孩子气,而是希望他们像孩子那样依靠别人而不是自己——就像耶稣依靠神一样。

C. 基督徒管家职分

马可福音第10章和其平行经文接下来讲述了耶稣与富有少年官的相遇。 这段经文非常详细地讲述了耶稣命令这位富有的少年官卖掉所有财产分给穷人,然后来跟随耶稣的故事。这令门徒们非常惊讶。我们必须承认这不是耶稣给每一个要成为祂门徒的人的命令。

实际上,路加立刻讲述了撒该悔改的故事,以此清楚说明了这点。撒该的故事记载在路加福音第19章,紧随路加福音第18章富有少年官的故事。

从路加福音19章11节开始,则是将银子交给仆人的比喻。

把三个故事放在一起,描绘出三种不同的基督徒管家模式。第一种情况是卖掉全部财产的命令;第二种情况,撒该自愿捐出一半财产,并承诺他若讹诈了谁,就还以四倍;而交银的比喻,称赞了那些把主人的钱拿去投资的仆人。他们没有把主人的钱给出去,却赚了更多钱。为了避免让我们满足于放纵的资本主义,我们要被提醒的是,所有的钱财最终要还给主人。不管我们跟从哪种模式,不管神呼召我们在哪种特殊的处境下做事,最重要的是我们的一切皆属于神。无论我们给予有需要的穷人多少钱财(路加在其他地方说得非常清楚,就如我们在之前的课程中所看到的,富有的人应该慷慨捐助),尤其是基督徒兄弟姐妹,我们必须知道所有一切都是来自于神,并且我们要管理好神的财物。

D. 第三次预言受难

在马可福音第10章的结尾,耶稣转而教导祂的受难和死亡,在马可福音第8、9和10章中,这是耶稣第三次,也是最后一次预言祂的受难。在这段经文的上下文中,耶稣责备祂的跟随者,因为他们为将来国度中谁最大而争执。耶稣指出谁想要为大就必须作众人的仆人。此处的上下文出现了马可福音最著名的10章45节,我们之前已经提过,这是马可对耶稣的关键看法:耶稣这位受苦的仆人,祂来不是要受人的服事,乃是服事人,并且要舍命,作多人的赎价。

III.最后一周的开始

A. 前往耶路撒冷的旅途

至此,我们已经来到耶稣生平的最后一周。马可福音第10章结尾,医治瞎子巴底买的故事发生在离约旦河不远的耶利哥城附近,从这里只需一天便可到达首都耶路撒冷。在约翰福音第12章,记载了耶稣进入耶路撒冷前发生的一个故事,因此,从时间顺序上来说,这个故事应该是随后发生的。约翰说这事发生在逾越节前六天,也就是受难节之前的那个星期六。

B. 耶稣在伯大尼

这是耶稣在伯大尼的故事,就是今日我们所说耶路撒冷城外的一个小村庄,它位于橄榄山的山坡上。耶稣在马大、马利亚和拉撒路的家里,不久前耶稣刚使拉撒路从死里复活。在这里,马利亚用一瓶价值近乎一年薪水的珍贵香膏膏抹了耶稣,这是为了耶稣的死和埋葬而做的。约翰十分鲜活地描绘出在马利亚和犹大之间的对比。

一些人推测,他们俩是真正了解和相信耶稣必须经历这耻辱的计划,并让自己被捕和被钉十字架的人。但马利亚和犹大的行为却是相反的:马利亚是凭着信心,犹大却是凭着冷嘲热讽和怀疑的态度,可能是因为他对耶稣没有成为军事统治者推翻罗马帝国而感到失望,所以下定决心计划出卖耶稣。无论如何,犹大在这段经文中反对马利亚把钱浪费在香膏上,他认为应该拿去周济穷人:这里提醒我们,耶稣并不是一贯清苦,因此,我们有时可以付上昂贵的代价来敬拜耶稣。

耶稣的回应是:「因为常有穷人和你们同在」,这经常被今天富有的信徒错误地解释。耶稣的回应实际上来自申命记,可以在任何时候帮助穷人的一段记述,就如马可福音和平行经文所指出的。因此,申命记(译注15章11节)继续谈到,「总要向你地上困苦穷乏的弟兄松开手。」

马利亚这份特殊爱的流露是为了一个特别的时刻;而基督徒的生活准则也要求我们怜悯穷人。马可和马太把这个故事放在不同的上下文中,这个故事出现在马可福音第14章,马太福音第26章,好像它发生在耶稣被捕的夜晚;但是细心的读者会发现并没有特别的时间联结点要求我们把这个故事放在那个时刻。可能马可和马太是按主题来编排这个故事的,因为马利亚膏抹耶稣十分重要,就如他们在福音书中许多其他地方一样,是根据主题来编排材料的。

IV.棕枝主日

我们继续学习符类福音,从马可福音第11章开始(以及平行经文),我们会看到每天所发生的事情导致了耶稣的死亡。在星期天,就是我们今天所称的棕枝主日,耶稣从耶利哥前往耶路撒冷,大量的跟随者以棕树枝铺在地上热烈欢迎祂,并高呼「和撒那!」——就是神拯救我们的意思。

虽然祂身骑驴驹展现出弥赛亚的特征,并应验了撒迦利亚书9章9节,但驴驹的重要性却被群众忽略了。耶稣并非像罗马将军那样骑着白马胜利地进入耶路撒冷;相反,祂像一个无权势的人骑着牲口而来。弥赛亚谦卑地来到耶路撒冷,而人们却不知道。所以,我们并不奇怪仅在五天之后,他们当中的一些人便对耶稣失望,对祂的态度也发生了戏剧化地转变,他们在耶路撒冷的街上喊着,「钉祂十字架!钉祂十字架!」

V.星期一

A.无花果树的预言

耶稣住在伯大尼马大和马利亚的家,祂于星期一再次进入耶路撒冷。路上,祂咒诅一棵没有结果的无花果树。马可福音第5章记载耶稣把鬼赶入猪身上的故事,在此之后,这是福音书中唯有的一次毁灭神迹;这不是毁灭人类,而只是毁灭一棵植物。耶稣的这个行动具有很多象征性的意义,并非因它没结果子来填饱的肚子而使祂发怒。

在旧约中,无花果树经常作为以色列的象征,或弥赛亚时代以色列所享有的祝福,那时每一个以色列人可以坐在自己的无花果树下,享受土地的丰富。当耶稣咒诅无花果树的时候,门徒们非常惊奇,耶稣回应说,「我实在告诉你们,无论何人对这座山说:『你挪开此地,投在海里!』他若心里不疑惑,只信他所说的必成,就必给他成了」。这山可能指锡安山,也就是圣殿的所在,当耶稣和门徒从橄榄山下到汲沦溪谷时他们能够看到圣殿,汲沦溪谷则位于耶路撒冷城的东边。

耶稣的话并非说,如果我们有足够的信心,我们可以做任何超自然的事。这可能是一个有关无花果树毁灭的特殊的象征性教导,它也与路加福音13章6-9节谈到无花果树代表以色列人的比喻有关,如果以色列不悔改,很快会被毁灭。以上几点放在一起预言了耶路撒冷、圣殿、圣殿的献祭系统未来的灭亡。

总而言之,耶稣的教导是祂将要开创新时代的象征性预言行动。相同的象征意义出现在受难周耶稣在星期一所做的另外一件事,就是我们常说的「洁净圣殿」,这使我们对以上经文的解释得到了应证。

B. 在圣殿发怒

「洁净圣殿」这个说法并不正确,就如耶稣荣进耶路撒冷,或许应该被称为「非荣耀地进入耶路撒冷」一样,洁净圣殿或许应该被称为「圣殿的清除」。耶稣并非认为祂在最后的日子可以真正对圣殿的运作进行改革;祂是以先知性的行动来象征整个圣殿系统已经时日无多。一位学者曾巧妙地称此为「耶稣在圣殿发怒」(Temple Tantrum);或许这个说法会比洁净圣殿更好。不久后,圣殿将不复存在,对圣殿的需要也不复存在,因为那些敬拜神的人,无论身处何方,都可以透过耶稣来亲近神,因为耶稣是那最终的赎罪祭。

VI.星期二

A. 引发争议的教导

星期二,耶稣对圣殿中的不同群体开始了一系列具争议性的教导。我们在之前的学习中已经了解了犹太领袖的不同团体,他们所有的问题和耶稣的回答反映出他们的信仰背景。

大祭司们问耶稣在圣殿发怒的权威来自哪里。他们是圣殿的负责人,这样的发问很正常。耶稣没有直接回答,却讲了一个小故事,指出祂的权威和施洗约翰的权威来自相同的地方。因为约翰很受欢迎,而宗教领袖既不会声称祂不是来自于神,也不会明确说祂是来自于神。因此,双方僵持于此。

除非面对共同的敌人,否则,法利赛人和希律党人并非一伙。他们一同询问耶稣有关交税的问题。希律党人是希律及其统治的支持者,他们支持交税给希律,而法利赛人却不赞同这点。耶稣当如何回应这个问题而不得罪他们的任何一方?耶稣的回答承认了这两方面的合法性,「该撒的物当归给该撒,神的物当归给神,」 耶稣因此把神视为最高权威,而该撒并不像他所声称的具有绝对权威。

撒都该人询问耶稣有关复活的教导,讽刺祂对来世的观念。而耶稣却引用妥拉,摩西五经中的一段经文来证明复活的事实。一位律法师询问耶稣什么是最大的诫命。耶稣给予了其他犹太领袖所认同的答案,「尽心、尽性、尽意、尽力爱主你的神,并且要爱人如已。」

所有的质问者和他们的计谋都被打败了,耶稣反过来问他们诗篇110章1节的一段经文,大卫说,「主对我主说:『你坐在我的右边,等我使你仇敌作你的脚凳』」。祂的问题本质上是说谁是比大卫更大的主?答案应该是弥赛亚,而群众并没有回答。

从这个段落起,耶稣在马太福音第23章开始对文士和法利赛人的假冒为善进行尖锐的指责。耶稣在圣殿教导的结尾,称赞了一位寡妇的委身和慷慨奉献,虽然她只奉献了两个小钱。接下来,耶稣离开了圣殿,这让我们想起旧约中以色列因罪被掳时,以西结所描述的神的荣耀离开了圣殿。

B. 橄榄山讲论

耶稣带着门徒上了橄榄山,祂所教导的内容被称作橄榄山或末世讲论,这也记载在马可福音第13章,路加福音第21章,以及非常详细地记载在马太福音第24、25章。离开圣殿之后,门徒们感叹从建筑及审美上被古代世界看为奇迹之一的圣殿的雄伟壮丽。而耶稣的回答却令他们无比震惊,耶稣说,「将来在这里没有一块石头留在石头上不被拆毁了」。这引发门徒的两个问题:圣殿何时会被毁,末期何时会来到?

毫无疑问,在门徒的思想中,这两个事件是相同的。他们或许无法想象没有了圣殿,神对以色列的计划是怎样的。可以肯定的是,圣殿的毁灭会导致末期的到来。不过,当耶稣回答他们的问题时,祂似乎把答案分成两部分。这里,有一段经文让人们以及学者以不同的方式来解释,我们没有时间详述所有解释这段经文的方法。我只给出一个不同福音派圣经学者一致同意的方法,虽然这个解释在某些方面没有其他的解释出名。

耶稣在马可福音13章5-23节回答了第一个问题:圣殿何时会被毁?祂回答的第一部分提到了某些必须应验的兆头,但这些兆头不完全代表末日或圣殿的毁灭会立刻发生。这些兆头包括假弥赛亚的出现,战争和打仗的风声,地震和饥荒,逼迫,以及福音被传给万民。毫无疑问的是这些事情中的大多数已经应验了,或许在第一代基督徒的时候就已经应验过几次。

福音传给了万民,乍看之下像是一个十分不同的类别。我们今天常说大使命还没有完成。但从暂时性的角度,保罗在罗马书10章18节说,主的话语已经传遍全地,或许他指的是罗马帝国的大部分地区。我们需要想到在新约圣经中一些地方所用到的全世界这个词也可以在许多其他的经文中被翻译已知的世界,例如,罗马帝国。

在第14-23节,耶稣谈到了有关圣殿毁灭的一些事件,虽然从新约圣经的其他经文,尤其是启示录中,我们可以感受到类似的事件在人类历史结束时可能会重复,甚至是以更大的规模。比较马太、马可与路加之间的记载是十分重要的。马太和马可意义含糊地谈到「那行毁坏可憎的」,而路加谈到耶路撒冷被敌人围困,这准确地发生在主后70年耶路撒冷和圣殿的毁灭。之后是一段被外邦人侵占的时期,直到日期满足。

所有福音书的作者都把这段时期看为大灾难。我们经常把启示录中的大灾难看为是人类历史结束之前的最后一段时期,但在马可福音的上下文中,耶稣所说的可能指整个教会时代就是神子民的大灾难时间,至少从耶路撒冷毁灭直到耶稣再来。这解释了马太福音第24章24节和接下来的经文中所说的,大灾难之后,耶稣就会回来。

我们无法预言耶稣再来的日期和时间。马可福音13章32节说的很清楚。即使是耶稣,因道成肉身的限制,也不知道祂再来的日子和时辰。马太福音的整章都继续了这个讲道,而马可福音则以几个比喻做出简要的总结,这些比喻指出耶稣讲道的重点:要警醒,要警觉,无论基督再来的时间有多长或多短都要做主的工。接下来是讲道高潮的部分,并以山羊绵羊的比喻作为结束。这提醒我们,有一天万国万民会在神的面前接受审判。

课程材料

文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