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程 1, 项活动 1
进行中

讲章

00:00 /

I. 使徒行传上半部导论

到目前为止我们对新约的察考主要集中在四福音书上。从本课开始我们将会进入新约圣经的第五卷书:使徒行传。

A. 作者、日期和写作对象

在前几课中我们已经提到,传统认为这卷书的作者为保罗所钟爱的医生路加。他还写了与使徒行传并称为上下系列的第一卷书,路加福音。我们请听众和读者查阅路加福音引言的注释部分,以了解这卷书的背景情况。简单来说,路加大约在主后62年,即使徒行传所记录的事件刚刚结束时,写了路加福音和使徒行传这两卷书。

作为新约圣经中唯一一位非犹太裔作者,他的写作是用希腊文完成的。读他书卷的读者主要是希腊的基督徒。他看到新兴基督教的发展和城市化倾向,还看到越来越多的富人开始接受基督教,以及基督教在罗马帝国各处的广传。

B. 路加第二卷书的目的

路加所写的第二卷书可用三个标题来概括。这里路加绘制出福音从耶路撒冷传到罗马的路线图。 换句话说就是,基督教大约用了三十年时间,从最初的犹太教发展成为整个罗马帝国占主导地位的主要宗教。仅用了一代人的功夫,信基督教的外邦人数就超过了犹太人。

第二,路加突出了早期教会几个主要人物的服事工作。尽管教会将这卷书称为使徒行传,但它实际上应被称为「彼得和保罗行传」才对,因为这两个核心人物分别占据了路加所写这卷书一半以上的篇幅。还有人说由于路加重点关注的事件是神借着圣灵的引导才完成的,因此这卷书最好被称为「圣灵行传」更为合适。

第三,路加一直为基督徒辩护,称他们并未违反犹太和罗马的律法。他提出了基督教合法性和无害性的理由,并称那些成为基督徒的人,生命发生了根本的转变,这是有目共睹的事实。

正如我们提到的,使徒行传刚好可分为两个主要部分: 前十二章主要是讲基督教诞生头二十年犹太人信主的过程。下半部从十三章到二十八章主要讲的是基督徒在外邦人中的扩展。 在使徒行传这两部分中,或者说在使徒行传有关基督教发展的章节中,彼得和保罗再次成为其中最著名两个传道人和见证人。

C. 使徒行传纲要

使徒行传1章8节常被认为是路加第二卷书的纲要。在那里,耶稣应许并命令跟随祂的人要在耶路撒冷、犹太全地、撒马利亚、直到地极作祂的见证。

我们注意到在使徒行传中,当路加想要停止或暂停某个部分的叙述时,他都会使用一个总结性陈述。他一共使用了六次这样的总结性陈述,每次后面都伴有「神的道日渐兴旺,越加广传」或「信而归主的人越发增添」这样的话,分别出现在6章7节,9章31节,12章24节,16章5节,19章20节和28章31节。 这些总结性陈述将使徒行传按照不同的地理位置,将一世纪基督教的发展划分为几个不同的阶段。

II. 耶路撒冷的教会(使徒行传1章1节-6章7节)

我们先来考察使徒行传上半部的内容。这将占据我们这一课余下的篇幅。上半部内容的头三分之一,也就是上半部的第一部分讲的是基督教在犹太人中的发展,这一段的重点放在教会作为一个实体在耶路撒冷全城的兴起。

A. 耶稣的复活和升天

使徒行传一上来先描述了复活的耶稣在耶路撒冷城内及周边地区显现。接下来又描述了耶稣的升天。已复活四十天的耶稣回到天父家中。

升天的意义在于,一方面它告诉门徒,那位复活后随己意任意往来、在他们当中突然出现或消失的耶稣将不再出现。然而,从神学意义来说,耶稣现在已被高举,重新回归到祂在永恒中属天的地位。正如天使在使徒行传一章开头几节,特别是9-11节向门徒所见证的,祂怎样往天上去,祂还要怎样来。基督徒相信,基督在末日的再来必将成为众人,甚至是全世界有目共睹的事件。

B. 顶替犹大的使徒

基督升天后,门徒返回耶路撒冷,按照耶稣的命令等候应许中大能的圣灵降临。在使徒行传一章剩下的经节所描述的日子里,门徒们每日所做最主要的事就是祷告,并最终以摇签的方式找出了顶替犹大的人。犹大就是背叛耶稣,后来自杀的那位门徒。

有趣的是,他们都感觉到必须保持数字十二的完整性。这表明我们在基督一生所看见的,教会所象征的新耶路撒冷,以色列十二支派的圆满是非常重要的。另一个十分有趣的事,出现在使徒行传较后的章节中。当使徒雅各殉道后,我们并未看到有人顶替他的位置。这似乎说明,使徒统绪(apostolic succession)的教义并无任何理论依据,教会领袖必须永远保持十二人的说法根本站不住脚。

C. 五旬节和基督徒第一次的讲道

使徒行传第2章花了很长的篇幅讲到了著名的五旬节的故事。五旬节是犹太人庆祝丰收的庆典。根据传统的说法,神在西奈山将律法颁布给摩西也是在这个时候。因此,圣灵在此时降临,用大能充满、浇灌羽翼未丰的教会及其领袖,以庆祝新约的开始可谓恰逢其时。因为这时正是后来被基督徒称为犹太人庆祝神与百姓订立「旧约」或「第一约」的日子。

此时,门徒们都被圣灵充满,开口说方言。前三个关于说方言的记录都出现在使徒行传里。虽然后来对说方言的事多有争论,但这里路加清楚地指出,这里所说的方言是外国话,叫犹太门徒可以和五旬节期间从罗马帝国全境到耶路撒冷的犹太朝圣者们用他们本国的语言交流。

我们需要记住的是,一世纪的犹太人多少会说一些希伯来语或亚兰语,有些人甚至能说流利的希腊语,因此说方言并非传福音的必要手段。反而是为了在那样的场合,显明所发生事件的属天特性和为圣灵做见证。

彼得以此神奇的事件为契机,开口讲了基督徒的第一篇证道信息。在这篇讲道中,他清楚地将最近发生在耶路撒冷的关于耶稣的服事、受死和复活等事一件一件地罗列出来。讲到高潮时,他声称这位复活并被高举的耶稣已证明神已使祂为主为基督了。

众人听了之后觉得扎心,就问「我们当怎样行?」彼得第一篇证道的高潮出现在使徒行传2章38节。在那里他列出四个要素,这四个要素和其他散落在使徒行传和新约圣经中另外少数几条教导,一起被称为「救恩一揽子计划」。当一个人愿意相信基督时,这几件事几乎是同时发生的,至少在通常情况下是如此。

这四个要素是(1)悔改,从罪中回转,转向耶稣;(2) 受洗(在这里说的是奉耶稣的名受洗,而其他地方说的是奉圣父、圣子、圣灵的名受洗。说明我们不可机械地照搬仪文或形式);(3) 第三,在悔改和受洗之后,还要接受神的赦罪;(4) 第四,接受圣灵的浇灌和充满,即接受圣灵的洗。

有些人试图将圣灵的「洗」和「充满」分开。路加的确称,当信徒在不同场合需要放胆作见证时,可以接受不只一次的圣灵充满。全本新约圣经在说到「圣灵的洗」时似乎是指人们对圣灵降临的第一次经历。有趣的是,在使徒行传中除了少数几个例外之外,当一个年纪足够大,也够成熟的人决定信主,并进行了信仰告白后,紧接下来的就是接受水洗。

D. 基督徒第一次的医治和第二次的讲道

基督徒第一次讲道之后,使徒行传3章描述了另一个神迹奇事。这一次是一个医治的神迹,彼得得着神的能力医治了一个瘸腿的人。耶稣曾在祂的服事中医治过许多人。这次医治的神迹发生在圣殿附近,一批群众目睹了这次神迹,使彼得有机会再次讲道,也是基督徒第二次的讲道。

这次讲道的重点再次放在认罪悔改上。然而,随之而来的便是早期基督教与犹太当权者之间的冲突。不容置疑的是,这两次听彼得讲道的人中就有许多仅在几周或几个月前曾高声呼叫,甚至鼓动将耶稣钉十字架的人。

这群拿撒勒教派的头目被抓了起来,并被命令不许再奉耶稣的名讲道。使徒行传4章19-20节是一个非常重要的见证。对早期的基督徒来说,当神的旨意与人的旨意发生冲突时,反之亦然,人必须顺从神而非人的旨意。有趣的是,这样的事在第四、第五章连续发生了好几次:(1)讲道,(2)遭逮捕,(3)受到犹太领袖的威胁,(4)声明我们必须顺从神而不顺从人,(5)被释放。这一方面显明了人的仇视(应验了耶稣预言说门徒必被人拉去见官,并要在这些人面前作见证),另一方面也显明了圣灵的大能,以及按照神主权的安排,祂允许门徒继续在人敌视的情况下放胆讲论神的道。

与耶稣受死之前他们的胆怯相比,这些人这时的表现何等令人惊讶。这更证明了耶稣超自然的复活,以及圣灵在五旬节降临之大能的真实性。再也没有什么能比这些耶稣的门徒们直接并且显著的180度的转变更说明这一切了。

E. 早期教会结构

我们故意跳过的两小段内容,就是2章结尾43-47节以及4章结尾处几节经文。这两小段经文与5章的经文一样,都是在探讨耶路撒冷早期羽翼未丰的基督教教会的初始结构。我们在这几处经文看到了凡物公用的一个模式。经文末尾处的几节经文使我们不致对这件事陷入肤浅的理解。这里并未说所有信徒都立即将自己的财物变卖了,成立了我们今天所称单纯的共产主义社会。情况并非如此,只有个别信徒拿出个人收入的一部分,并变卖了他们所拥有的部分财物,以满足教会持续增长的需求。

其中有一些非常特别的需求。这些需求并不仅限于那些在第一个五旬节后成为基督徒的犹太朝圣者。这些人可能之后不再想返回他们各自的居住地,而想留在耶路撒冷,因此需要有人为他们安排食宿之事,并需要得到某种形式的照料。

而那些依赖犹太福利系统的照料,享受着穷人待遇的人,则很可能在他们成为基督徒之后,不再能享受这些优待,因此需要某种程度的照料。然而,这样的模式在使徒行传整卷书或早期基督教中,并未被一再地重复。可见,这样的模式并非强制性要求,而是一种值得效法的关心穷人的做法。然而,在使徒行传整卷书中,我们不断看到对基督徒慷慨乐捐的要求,这显然是对历世历代生活在各处的基督徒的明确要求。

到了使徒行传第6章,我们看到关心穷人的主题,开始有了一点细微变化。鉴于第一代基督徒群体多元文化的特点,虽然犹太基督徒的人数在不断增加,但根据路加的描述,说希伯来语的犹太基督徒和说希腊语的犹太基督徒,即母语为希伯来语或亚兰语的犹太基督徒(这些基督徒很可能来自耶路撒冷及其周边地区)和从国外及希腊罗马帝国境内各处来的犹太基督徒之间仍存在着一道裂隙。虽然这些人也是犹太人,但他们的母语却是希腊语,其文化习俗有时会与当地犹太人的习俗有所不同。群体及文化上的差异,常会造成关系上的紧张。在第6章记录的这件事上,我们看到教会因忽略了对说希腊语的犹太基督徒寡妇的照料,在第一代基督徒中间产生了冲突。

第一代使徒全都是说希伯来话的犹太人,也难怪说希腊话的寡妇们会被忽略。使徒们在分派别人负责此事的决定上显出极大的智慧,以致他们不会因这类事过度分心。他们也呼召说希腊语的基督徒团体,从他们当中选出一些负责人,这些人被称为「服事的人」。希腊文词根为dekoneo,我们今天所称「执事」一词就是从这词根而来。这事的发生,促成了后来基督教中一个正式的职分——执事的产生。从事执事工作的人需要满足基督教团体最实际,甚至是物质上的需要。我们在使徒行传6章7节看到了第一次总结性的陈述,耶路撒冷教会发展的第一个主要阶段告一段落。

III. 犹太、加利利和撒马利亚的教会(使徒行传6章8节-9章31节)

使徒行传6章8节-9章31节进入到使徒行传上半部的第二部分。我们可将这一部分称为教会在犹太、加利利和撒马利亚的发展。在这里我们看到了三个主要人物以及他们服事的片段。这三个人物是:被说希腊话的犹太基督徒团体选为第一批「执事」的司提反、腓利,以及从大数来的、在耶路撒冷迦玛列手下受教的、热心宗教的犹太人扫罗。扫罗最终成为早期基督教最著名的宣教士。

A. 司提反的服事

使徒行传7章和6章结尾的几处经文,以及8章开头的几节经文,描述了司提反的服事。司提反比当时任何一个基督徒都更清楚地知道基督教已脱离了以圣殿律法及土地为主的犹太制度。他也因此成为第一个因自己所讲的道而被捕、殉道的基督徒。

司提反在为自己辩护时,讲了一篇相当长的道,占了第7章的大部分篇幅。他在讲道中回顾了整个旧约历史,其主要目的是指出,基督教不必再拘泥于土地、律法或圣殿。准确地说,神历世历代生活在旧约之下的百姓,再也不必受旧约制度的控制了。

居无定所的犹太祖先们,常常被迫逃离,最终沦为埃及的奴仆,不能继承所应许的土地。赐给摩西的律法,直接指向一个将要来的,比摩西更伟大的先知。这位先知将要以不同的方式和道路使律法得到成全与满足。圣殿最初并非神最完美的计划,而只是满足以色列人盼望的折中方案。

这些激进的话语足以令司提反被乱石打死,成为第一个为主殉道的基督徒。此后,迫害开始蔓延,很可能是从那些说希腊话的,激进的第一批犹太基督徒开始。而那些说希伯来语,较为保守的犹太基督徒,也可能只有他们的领袖,即十二使徒被留在耶路撒冷。

B. 传福音的腓利的服事

逼迫的加剧,以及说希腊语的领袖的逃离,使福音得到广传。腓利去了撒马利亚,在那里向撒马利亚人传道,受到热烈欢迎,以致彼得和约翰也从耶路撒冷被召去,向撒马利亚人证实他们所接受的福音的真实性。此时许多神学上的争议已在教会中产生了分裂。你如何解释圣灵明显延迟了祂的降临?

有些人将此看作是区分灵洗与基督教水洗的确据。圣灵降临只是确认撒马利亚人真实信主的一个先例。

另一些人则将此看作是信主水洗之后必须还要接受灵洗的证明。

新教对这段经文的普遍认识是,这是在特殊情况下发生的特殊事件。犹太人和撒马利亚人之间的敌意如此之强,直到说希伯来语的犹太基督徒及其领袖出面证实这些撒马利亚人确实悔改信主之后,这两群人之间的裂痕才被弥合。

还有些人称,撒马利亚人信主只是表面的经历。其理由是术士西门虽然信主,不久后却被发现他的信仰并非真信仰。这种肤浅的信仰很可能也是第一批信主的撒马利亚信徒的情形。

无论你如何解释这个问题,这里的重点是,路加希望我们能够明白福音毕竟传开了,而且福音不再只是为犹太人所独享。这一点也得到了其他片段的证实。另一片段讲的是使徒行传8章腓利的服事:一名行在迦萨路上的埃塞俄比亚太监,在接受了腓利关于他正在读的以赛亚书53章的引导后归入基督。腓利告诉这名太监,以赛亚先知在他的书卷中所见证的就是这位将来要受苦的仆人耶稣。无论我们如何解读这段经文,令人惊异的是,这是一位外邦人,即使他很可能是一位犹太人,但他是一位为了照顾皇室内眷而被阉割的太监,按照犹太人的规矩,他是一个永远被视为不洁的人。但腓利并没有这样待他,反而将他看为与他一样同受神恩典的人。

C. 扫罗/保罗的归信

我们在这个片段中看到的最后一个人,是大数的扫罗以及他在去往大马士革的路上戏剧性的归信。 虽然当时他已是一名寻索基督徒性命的头目,但神却在基督里将他戏剧性地挽回过来——通过一个超自然的方式让他看到复活基督的启示,使他知道他所逼迫的其实是基督自己,因为那些跟随基督的人和祂本为一体。

在这次戏剧性的转变之后,保罗的两眼暂时失明。他被人拉着手进到大马士革城里,见到了亚拿尼亚,并在那里受了洗。这位曾经带头逼迫第一批基督徒的迫害者,转而成为他们的代言人。他立即出人意料地回到说希腊语的犹太同胞中间,在他们当中放胆见证并说服各人耶稣是弥赛亚。

IV. 巴勒斯坦和叙利亚的进展(使徒行传9章32节-12章24节)

使徒行传上半部第三部分的篇幅最短,其中情节明显的故事也最少(使徒行传9章32节 – 12章24节)。这部分内容我们可称为在巴勒斯坦和叙利亚的发展。这些章节中最主要,所占篇幅最长的就是哥尼流信主的事,整个第10章和11章的大部分的篇幅都在叙述这件事。

在这里,彼得这个说希伯来语的犹太基督徒,终于透过神三次向他显明的异象,就是从天而降不洁食物的异象,清楚地知道,神宣告所有的食物都是洁净的。借此,神也宣告所有的人也都是洁净的。因此,在去见这位外邦百夫长,即一名外邦军队指挥官的事上不再有任何拦阻。这位百夫长是一位敬畏神的人,他虽然还没有完全转信犹太教,但一直都在敬拜这位以色列的神,并向祂祷告。因此,神也同样接纳他,与他有亲密的交通,并差派人传福音给他。

有趣的是,彼得在做了长长的讲道之后,其实应该是在彼得尚未正式结束讲道前,我们就看到使徒行传记录的第二次说方言的经历。再次证实了这群人戏剧性转变的真实性,那时外邦人信主的事多少还有点令人怀疑。

在使徒行传11和12章,这卷书的上半部以第一个外邦基督教会在叙利亚安提阿城的建立,以及四处蔓延的逼迫、逮捕和使徒雅各的殉道为结束。逼迫、逮捕以及使徒彼得神奇地得到释放都是发生在大希律的孙子希律亚基帕一世当政的时候。后来希律因为用亵渎的话将自己视为神并接受百姓的敬拜,被神击杀而死。这些事之后,我们就可以准备好翻开篇幅更长的使徒行传下半部的内容了。下半部主要是讲早期基督教福音在外邦人中的传播。

课程材料

文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