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程 1, 项活动 1
进行中

讲章

00:00 /

I. 使徒行传导论——下半部:基督教向外邦的传播

这一课我们会来考察使徒行传下半部。这一部分从使徒行传12章的末尾开始,一直到这卷书的结束。其主要内容是使徒保罗的服事。使徒保罗,我们可以这样说,是神所委派的专门向外邦人传福音的卓越使徒。使徒行传12至28章,正如我们在上一课讲到使徒行传上半部的情况一样,也可分为三部分。每部分结束时路加都加上了一句总结性陈述,用以说明各地区初期基督教发展的情况。

II. 保罗第一次的布道(宣教)之旅及使徒会议

关于这些事的描述记录在使徒行传12章25节至16章5节。这里讲到保罗第一次的布道之旅,以及在耶路撒冷召开的使徒会议。召开这次会议,很大程度上是由于保罗的教导及其所引起的争议。保罗和巴拿巴一起开始了布道之旅。巴拿巴是一位老基督徒,他曾在主里鼓励并养育了保罗和马可(约翰马可),后者曾写了一卷以他的名字命名的福音书。

这两人从他们的居住地叙利亚的安提阿启程开始了布道之旅。 按照我们的理解,叙利亚的安提阿应当是第一个基督教宣教总部。信徒被称为基督徒就是从这里开始。此外,安提阿教会也是第一个有记录的以外邦人为主的教会。这一点在本课结束时简略的回顾中可以看得出来。基督教得以进入外邦世界及罗马帝国境内极深之处——耶稣所称的地极,就是从这里开始的。

A. 居比路(塞普路斯岛)

当保罗、巴拿巴和马可出发时,他们被召前往的第一站就是居比路。巴拿巴自己曾来过此地。使徒行传13章讲述的主要事件是,保罗与名为以吕马或巴耶稣的犹太术士相遇。类似耶稣赶逐附在格拉森人身上的污鬼一样,保罗也运用权柄赶逐了以吕马身上行邪术的灵,使以吕马的眼睛因此暂时失明。

居比路岛上的方伯(士求保罗)对这个神迹和岛上那些基督徒宣教士的讲道印象深刻,便信了。这让我们看到贯穿使徒行传的一个原则。具体说就是:在那些以男权、家长或族长统治为主的文化中,当权者特别受到众人的仰慕。因此,在处于这样文化背景中的家庭、城市或国家中,向一家之主、一城之长、甚至一国之君传福音,一定能取得成功。这样的方法在我们今天所处的类似文化背景下也一样能奏效。

B. 加拉太

离开居比路,这一小群基督徒传教士来到了今天我们称为土耳其的地方。然后,向北进入罗马帝国南部高原的加拉太。分别在彼西底的安提阿、以哥念、路司得和特庇做了停留。保罗后来写信给加拉太人时,这些城市都被包括在其中。保罗在彼西底的安提阿找到了一个很大的犹太人群体,就在那里讲道。他讲的道令人不禁想起使徒行传前几章记录的彼得第一次的讲道。

14章时保罗到了路司得。在那里他并未看见什么犹太人,而只看见一群被迷信所支配的外邦人。这些人把保罗和巴拿巴当作希腊或罗马的神明宙斯和希耳米(万神之首和神的使者)看待,路加笔下保罗的缩略或精华版信息采用了一种不同的手法。保罗不再引用旧约经文或使用护教性言辞来显明耶稣就是人们长久以来等候的弥赛亚。

紧接着就是与他们就一些原则达成共识,谈及他们切身的需要,并诉诸启示(这里所说的是普遍启示,而非希伯来文圣经中说的特殊启示),为了引出耶稣基督这个人及其服事的见证。

有意思的是,加拉太南部这几个城,对保罗所传信息的反应后来有了180度的翻转。那些人刚开始时非常乐意接受,几乎要向保罗下拜,后来却因受犹太人的挑唆,几次想要杀死保罗。 有一次,他们竟用石头将保罗打死。但保罗却活了过来,并继续开始传道。保罗第一次布道之旅是他几次布道之旅中最短的一次。

C. 耶路撒冷的使徒会议

在经历了这次布道之旅身心方面的困苦之后,保罗返回大本营安提阿。从那里前往耶路撒冷。此时,耶路撒冷教会的领袖,以及生活在耶路撒冷的另外一些非基督徒犹太人,已听到一些关于他传福音的传闻。后者在听说保罗在外邦人中传讲不受律法约束的福音后,越来越感到不安。

使徒行传15章开头几节经文特别引出了对保罗的指控,称他没有让那些已信主的外邦人施行犹太人的割礼(守律法的犹太人普遍相信割礼是神与祂的百姓立约的必要条件)。也难怪这些「犹太派基督徒」(Judaizers),保罗在写给加拉太人的信中这样称呼他们。他们强调人要想得救,就必需接受割礼,即使是外邦人也如此,但外邦人并无从小受割礼的传统。

这次的会议不是一次小型会议,它常被称为使徒会议或耶路撒冷会议。使徒行传15章大部分篇幅都是在讲这件事。参加这次耶路撒冷会议的人有耶路撒冷教会主要的长老雅各,和以彼得为发言人的最早的十二位使徒,还有保罗和巴拿巴。这些人轮流报告了他们对神在他们当中所做之事的认识。可幸的是,为了确保羽翼渐丰的基督教会能够生存下来,他们达成了一致的结论,认为保罗所做之事基本无误,并称割礼或犹太律法的任何一部分都不应当作为强制性命令和得救的必要条件。

耶路撒冷会议的内容被写成一封信,发送到最初产生争议的各教会。信中写明了四条命令。信的结尾看起来有些强硬,因为路加直白地说「你们自己若能禁戒不犯就好了」。信中强烈要求基督徒,特别是外邦基督徒遵守那四条命令,以避免冒犯其他的犹太人,无论他们是不是基督徒。这四条命令包括:不吃带血的肉,不吃勒死的牲畜,不吃祭过偶像的食物和不犯奸淫。

这几条命令看似奇怪,但它们在某种程度上与创世记9章挪亚接受的命令相仿。后来的犹太传统也是从那些关于基本道德法则的命令演变而来的。这些道德法则是神为外邦人及犹太人设计的,因此它们比摩西律法还要更广更大。如果人们能刻意禁戒不做这些冒犯犹太人的事,保罗就可以继续自由宣讲他的不受律法约束的福音了。

III. 保罗第二和第三次布道之旅

第二次布道之旅和保罗后来几次旅行的开端,占据了使徒行传下半部的第二部分,是从16章6节至19章20节。这次与保罗同行的人包括西拉和提摩太(部分原因是马可在上一次布道之旅时临阵脱逃,使保罗与巴拿巴因此产生了争议)。由于路加在一些地方的描述中使用了第一人称复数「我们」,而非第三人称单数「他」或「保罗」,如果我们理解正确的话,路加很可能也加入了保罗第二次的布道之旅和之后几次的外出旅行。 保罗及其同伴先回访了上一次去加拉太传福音时的几个城市,然后继续向西而去。

A. 腓立比

我们在使徒行传16章前半部看到,使徒保罗在为下一站应当去哪里而进退两难。之后,他接受了圣灵的引导,知道了应当去哪里,不应当去哪里。在一个极富戏剧性的异象中,他听见了一个马其顿(即我们今天称为希腊的北半部)人的呼声。 这个异象敦促保罗离开亚细亚前往欧洲。在那里他的事工无论是在地理位置上,还是在族群中,都取得了显著的进展。使徒行传16章描述的主要是他在马其顿(希腊北部),即腓立比的事工。 后来他曾给腓立比人写过一封信。

在这里我们读到了欧洲大陆第一个信主的基督徒,一个名叫吕底亚的妇人的故事。腓立比大部分地区由罗马人占领。住在那里的犹太人不多,显然还不到十户人家,根本不够法定建立犹太会堂的人数。按照保罗先传福音给犹太人,再传福音给希腊人的原则,保罗总共只发现了在流经腓立比的小河边一小群正在祷告的犹太妇女。吕底亚对保罗的信息深信不疑,她和她的全家成为使徒行传记录的欧洲大陆第一批基督徒。显然,保罗就向这一小群人讲道,为新信主的人施洗,即使这些人全是妇女。大多数犹太领袖,还有为数不少的希腊人或罗马人,也发现了这一小群按当时的标准来说是无足轻重的妇女群体,对此并未太在意。基督教显然在对待妇女的态度上有了新的突破。

保罗在腓立比的第二个片段讲到他如何被逮捕。这类事在使徒行传中一再发生。他不是被带到当地的当政者那里,就是被带到犹太领袖那里,有时还被带到混杂着当地当政者以及犹太领袖的人面前。虽然他被关进监牢,在那里他仍和同伴们一起在午夜赞美神。突发的大地震令他们奇迹般地逃脱。但他们非但没有逃跑,还阻止了腓立比狱卒的自杀行为,那位狱卒因害怕犯人逃跑会引发罗马政府对他的不满,而选择自杀。保罗安慰了那位狱卒,告诉他犯人们都还在。

这令狱卒深受感动, 于是问 「我当怎样行才可以得救?」使徒行传16章31节 记下了这节著名的经文。使徒行传中被称为约翰福音3章16节的经文是保罗的回答「当信主耶稣,你和你一家都必得救」。这是继吕底亚一家受洗归主后,又一次记录全家受洗得救的段落。这也引发了教会历史上是否应为婴儿施洗的争论。在这些段落中并未出现为小孩子施洗的事。但至少在腓立比狱卒及其家人受洗归主的经文中(使徒行传16章32-34节),特别提到了那些人是因信受洗。按推测,那些人的年龄应该大到足以用信心做出这样的决定。

B. 帖撒罗尼迦和庇哩亚

离开腓立比,保罗顺着希腊海岸来到帖撒罗尼迦城。他后来曾给这城里的人写过两封使徒书信。根据使徒行传17章的记录,保罗在那里停留的时间刚到一个月,他就被一些反对他所传讲信息的犹太领袖赶出了这城。

当我们察考写给帖撒罗尼迦人的使徒书信时就会发现,保罗在帖撒罗尼迦前书,对这间羽翼未丰的教会,在回应神的话以及在神话语中成长的事上大加赞赏。 那些向圣灵的引导敞开的人,不用花太长时间就能完全回转,积极地侍奉基督,并传福音给其他人。

离开帖撒罗尼迦,保罗继续沿着海岸线来到旁边不远的庇哩亚。使徒行传17章11节纪录了庇哩亚基督徒在教会历史上众人皆知的事。那节经文称庇哩亚人要贤于帖撒罗尼迦人,因为他们天天考查圣经,要晓得保罗教导的是与不是。

C. 雅典

离开庇哩亚,保罗继续前往亚该亚,即今天希腊的南半部,到了希腊文化和历史的中心,也是前希腊帝国的首都雅典城。这里的人与前面几城的人对福音的反应,又有显著的不同。

在雅典,当地议会(亚略巴谷)的人都聚集前来听保罗讲道。保罗的道在他们听来好像是在传讲外邦鬼神。他在马尔斯山上讲了那篇著名的道,这一次针对的是一群完全不同的听众。保罗指着城中一块上面写着「未识之神」的坛开始对他们讲道,保罗称这位未识之神就是创造宇宙万物的神,而非希腊传说中著名的男神女神们。

我们在使徒行传17章32-34节了解到,保罗在马尔斯山上讲完道后,有些人嘲笑他,还有少数人信了,另有些人则说「我们再听你讲这个吧」。看起来大多数人并未立即凭信心接受耶稣基督。在这里我们并未看到几年前耶路撒冷五旬节圣灵大浇灌时几千人信主的场面。我们今天传福音时,必须小心不要定规任何一种模式。今天向那些敌视基督教文化和信仰的人传福音,其反应很可能是在雅典遇到的情况,而非像耶路撒冷的情况,对此我们一点不应感到惊奇。

D. 哥林多

按照使徒行传18章的描绘,保罗离开雅典后,继续往前来到附近的哥林多,一座拥有完全不同特色的城市。哥林多是一座海港城市,其中充斥着各种不道德的事。在那个时代哥林多的丑事远近闻名。「像哥林多人一样生活」的说法,后来在希腊语中演变为一种俚语,特指某人犯了淫乱罪。

阿佛洛狄忒(Aphrodite)神庙建在一块可以俯瞰全城的拔地而起的巨石上,站在神庙的某一点,可以将全城的景观尽收眼底。在基督教早期,神庙中有将近2000名男女祭司,与前来神庙参拜的哥林多人发生性关系,他们相信这样做可以与神明达成合一。 难怪保罗不得不花近一年半的时间在这里讲道。他后来写给哥林多教会的信显明,他们即使到了那个时候,生命上的成熟也极为有限。

此外,在哥林多时,保罗曾被拉到那里的地方官迦流面前。迦流之所以为人所知,是因为根据罗马人的历史,他在那个位置上只做了一年时间,从主后50至51年。根据解读证据的系统,也可能是主后51至52年。这让我们对保罗在哥林多停留的时间有了更为准确的了解,也让我们知道现在距离那些事件发生的时间究竟已有多久。此外,它也帮助我们回溯到耶路撒冷使徒会议的时间大约是主后49年,也让我们向前推算出保罗在以弗所教会服事的那三年大约是在主后52-55年。

E. 以弗所

保罗在以弗所的服事是在他第三次布道之旅刚开始的时候。他在离开希腊返回安提阿的路上,在以弗所做了短暂的停留。他答应以弗所人会再回来,花更多时间与他们在一起。第三次布道之旅一开始,他就这样做了。这是保罗布道之旅过程中因服事停留最久的一个地方。

路加向我们透露了三个保罗在以弗所服事期间的特殊片段。其中一个片段讲到施洗约翰以前的一个门徒已悔改信主。使徒行传18章末了就讲亚波罗已经在主的道上受教。这些故事让我们看到,那时人们对一些事情的了解仍流于肤浅,人们有可能知道一点关于约翰的事,甚至知道一点关于耶稣的事,但却尚未听过完整的福音。

我们甚至在经文中再次看到将信仰与受洗割裂的情形发生。但我们需要明白,全备的基督教信仰,只有等到保罗将信息传讲完毕的时候才会出现。到那时住在以弗所像亚波罗这样的约翰的门徒,才受了洗。

第二个片段讲的是一位名叫基瓦的犹太祭司,他的七个儿子奉保罗和保罗所传讲的耶稣的名赶鬼的故事。这个故事让我们清楚地看到,无论是基督徒赶鬼,还是基督徒的行为表现,都不能机械地照搬某种固定模式。若非真信耶稣,魔鬼就会转而进入那些赶鬼之人身上。保罗曾成功地赶出一个身为奴仆的女孩子身上的鬼,她曾经因为帮人算命,为她的主人挣了很多钱。

这个故事加上使徒行传19章末尾描述的细节,令保罗再次受到指控而被带去见官,这次他被控损害了以弗所司生育/丰收及狩猎女神亚底米的威荣。我们再一次清楚地看到保罗的讲道对罗马帝国拜偶像之人的影响大到一个地步,甚至威胁到靠假神谋生之人的生财之道。我们这些基督徒能否通过讲道,对生活在今天的社会及文化中的那些拜偶像、行各种不道德之事的不信之人产生同样的影响呢?

F. 特罗亚

除以弗所外,使徒行传没再提到保罗在其它任何一个地方停留过很长时间。他来到土耳其西北部的一个城市特罗亚,他以前曾到访过该城。在特罗亚发生了一个令人忍俊不禁的犹推古死而复活的故事。这个坐在楼上窗边听道的犹推古,因为保罗讲道时间过长,就昏睡过去从窗边跌落。幸好,保罗拥有耶稣和彼得曾向众人展示过的使死人复活的能力。

IV. 保罗最后的耶路撒冷及罗马之旅

保罗在米利都与以弗所长老告别。他提醒说,困苦的时刻将会临到他们和自己身上。从这里开始,使徒行传19章21节至28章31节,使徒行传最后一部分,描写了保罗去耶路撒冷,在那里遭到逮捕、监禁、多次出庭申诉、最终坐着装载奴隶和囚犯的船被带到罗马向凯撒,尼禄皇帝申诉,以及被拘押在一间有看守的房中无拘无束地向人传福音的过程。做这些事的时候,他仍带着手铐脚镣和看守他的士兵一起住在租来的房子里,直到他生命的终结。

在不同场合做申诉时,保罗申诉的主题是他并未违反律法,相反,他是一名忠实的法利赛人,他是因着相信复活而遭到审判。他还说,违背神旨意的不是他及其基督徒同伴,而是那些犹太人。 在腓力斯、非斯都这两名罗马地方官面前,以及接下来在大希律的曾孙希律亚基帕二世面前,保罗都做了同样的申诉。当他清楚地发现这样做仍不能让自己得着释放时,他便要求到罗马上诉。 使徒行传27章讲述了保罗船难的经历,但最终他们一行还是抵达了罗马。使徒行传末尾记录了保罗在罗马讲道的情形,然后在那里戛然而止。我们在前面也曾尝试对使徒行传如此突兀的结束做过好几种解释。

V. 使徒行传中发现的四大神学主题

总括来说,我们注意到使徒行传至少出现了四大神学主题,它们是: (1) 第一,教会的发展和福音的传播都是在神的管制之下,没有一件事是偶然发生的。(2) 第二, 基督教信仰的核心是耶稣的复活。耶稣是所有人,无论是犹太人还是外邦人的救主。只有信基督,而非守律法才能使人得救。

(3) 第三,耶稣的救恩是一个「一揽子计划」,它包括悔改、受洗、赦罪以及接受圣灵的能力。(4) 第四,即使有时会遭遇逼迫,教会也会继续发展壮大。很清楚的一点是,今天当我们应用使徒行传的原则时,必须强有力地抓住福音的焦点:呼召那些尚未成为基督徒的人,前来信靠耶稣,相信那些最初跟随祂的人所做的见证。同时那些已经成为基督徒的人则要勇于接受挑战,放胆作见证,信靠圣灵的大能,将神的好消息传给所有人听。

课程材料

文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