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0:00 /

一、简介和大纲

在本课中,我们将查考保罗写给哥林多教会的第二封书信。正如帖撒罗尼迦会众对保罗的回应,通过本书,我们将看到第一世纪的基督徒教会是如何对使徒的信件做出回应的。

A. 一至九章

哥林多后书的前九章读来给人较为正面的印象,特别是与保罗第一封书信中处理的一系列复杂问题相对比时,我们可以知道哥林多人以正面积极的心态回应了保罗的命令,并且在与神同行的道路上有实质性的长进。八至九章给人的第一印象似乎与书信前半段没有什么关系,但却与保罗在哥林多前书十六章1~4节所提,供给耶路撒冷中贫穷圣徒的捐项有关。

B. 十章至十三章

保罗在十章至十三章所用的语气,与前面九章的大不相同,他的语气突然由和蔼转为坚决,严厉地警告哥林多人必须拒绝混杂在他们中间的假教师。哥林多后书中这三处截然不同的部分,引起学者的众多假设,以期解释他们之间的关系。特别是在鉴别学或怀疑论的学者圈子里,许多人提出哥林多后书是早期基督教历史中由多封书信集合而成的假设。

假如,上述的哥林多后书乃由不同书信集合而成的这一观点,被接纳为可能的

话,有人甚至怀疑书信中不同部分之间存在着次序上的问题。例如,有人主张十至十三章是写在哥林多后书与前书中间的一封书信,那时哥林多人还未正面回应保罗在前书中的教导;但也有人认为十章至十三章应保留在现在的位置,但却是一封写在一至九章之后的信件:那时,保罗知悉假教师——犹太派基督徒(Judaizers)——来到城中,再次给教会造成困扰。他们所教导的内容与我们在加拉太书中讨论过的非常相似。保守的一派认为,或许可以设想十至十三章是保罗在口述信件时,间隔了一段时间后才写成的。在古代,口述信件,再由速记员或抄写员笔录,是非常常见的事,通常需要几天的时间,今天一些人写信时也有类似的习惯——即使是亲自动笔,途中也可能暂且搁置,随后继续完成。

哥林多教会在许多方面进步神速,不失为一件好事,但仍有一个方面存在明显不足,保罗需要向他们指出管理金钱的问题,这也解释了一至九章的顺序问题;然而他在口述完成这些章节和最后的结尾之前,从哥林多传来的新消息向保罗报告了他们的新问题。

C. 二章14节~七章4节

然而其它问题依然存在,学者在分析经文时,发现其中的架构多少有些脱节——哥林多后书二章14节至七章4节构成了离题的主要部分。保罗之前谈及他的旅程,他正准备离开欧洲前往马其顿,很快将再次拜访哥林多——这些信息帮助我们大体上确认书信是写于主后56年,保罗的第三次宣教途中,那时他刚结束在以弗所的三年服事。但这一讨论在二章14节突然打断,七章5节重新开始,即使把这中间的整个部分移除,经文依然流畅连贯,仿佛没有任何间断。

同样的现象出现在六章14节至七章1节这个较小的一个架构中。如果说二章14节至七章4节称为保罗离题的主要部分,后一部分则可称为他离题的次要部分。在这段经文中,保罗讨论了信徒不可与不信者同负一轭。同样的,这一小部分经文似乎与上下文并无太大关系,即使删除之后,六章13节与七章2节仍然可以自然衔接,如同中间从未有其它经文介入。

取决于人们如何理解早期基督徒在将不同信件合编为一这件事上有多大的自由度,保罗书信 中这 些片段的衔接,导致一些人认为哥林多后书是由许多书信合编而成的书信选集。但其他保守 派的作者,尝试从字面来解释哥林多后书中各部分是如何联合的,尤其是没有任何来自古代的经文 证据,支持哥林多后书中的任意部分曾经单独流通过。

D. 扩展的通信

在我们对这些提议过度批评以前,必须提出一点事实,哥林多前后书确实清楚地表明,在保罗和哥林多之间有比正典现存更多的通信——包括口头和书面的通信。事实上,我们必须指出,在保罗和哥林多人之间,至少由五封往来信件,即使现在还未能确定是否有更多的书信存在。

哥林多前书五章9节简略地提到了保罗之前写给哥林多教会的信件。这里清楚提到的信件显然已经丢失了。或许,这封信件没有保留下来的原因,是因为相较存留下来的信件而言并没有太多的普世神学的重要价值。哥林多前书七章1节,我们前面已经略微提过,保罗提到了哥林多人写给他的一封信;同样的,这封信也未能保存下来,虽然我们通过保罗在哥林多前书的后半部分对问题的解答而重建原本信件中的问题。并且,哥林多后书二章4节和七章8节所提到的严厉而使人忧愁悲伤的信件,令人很难相信这指哥林多前书,很有可能是指另一封已经丢失的信件,信的收发介于哥林多前书与后书之间。因此,现在的哥林多后书则成为了这组信件中的第五封书信,也是保罗写給哥林多的第四封书信。假如将十至十三章看作另一封书信,或是有别于上文提及的任何书信,那么书信的总数也许会更多。无论如何,对于基督徒来说,最具权威的还是正典所保留的信件,因此我们必须将哥林多后书作为一封完整的书信来掌握内容。

二、大纲

有一种简要划分全部十三章的大纲,可分为 a-b-a 的简单架构。一至七章是保罗的使徒宣教事工,这一部分以和蔼的语气写成。八至九章是此信的中心要点,处理了哥林多教会最后一个重要的伦理问题——即管理金钱的问题,这里指的是给耶路撒冷的奉献。十至十三章,可视作平衡一至七章温和的语气而作出的刻意安排,继续谈及保罗的使徒宣教事工,因涉及假教师,故语气较之前更为严厉。

前面七章似乎同时包括了保罗离题的主要和次要部分,但一个更深思熟虑的详细的大纲,或许说明这一稍显脱节的架构其实诉诸于一个古代有名的修辞手法,在文学结构上能提纲挈领,同时适用于口头和书面语,这一手法被称为交错配列法(chiasm 或 chiasmus),即对调词序的平行文。最简单的结构是a-b-b-a 的形式,但这一结构通常扩展为a-b-c-b-a,a-b-c-d-c-b-a,以此类推。我们将提供一个大纲,并承认其中虽带有猜测成分,但或许可以解释哥林多后书一至七章中,众多看似松散的文学架构,实际上却是严谨的对调平行文。

三、关于保罗事工的解释(一1~七16)

A. 问安和感恩(一1~11)

保罗以“使徒的自荐”作为书信的开头,在介绍性的问安之后,3~11节是保罗的例行感恩。在这一部分中,保罗引入一个之后在他的信中,反复提到的重要主题:从基督徒的角度,阐述信徒必须受苦的原因。提出这一话题,一则因为保罗身为使徒,亲身经历了许多艰难;二是因为从基督徒生活和事工来看,哥林多教会必须经历苦难才能解决他们的问题。

早在哥林多前书四章8节和随后的经文中,保罗用了自嘲挖苦的言语,将自己作为一个漂泊的使徒和基督徒领袖所面对遭受的痛苦、逼迫、羞辱、可耻的境况,与那些自称是哥林多的教会领袖所认为的安逸和必胜主义的生活态度作了对比。

保罗随后在哥林多后书中用了一系列的观点来讲解这一主题,首先提到的就是感恩。并且他在此提出基督徒必须受苦的第一个原因,也是我们将在查考本书时重点强调的:我们能用神所赐的安慰,去安慰那遭受各样患难的人,我们自己在遭受这些患难痛苦的时候,可以同得安慰。

B. 动机之中的信心(一12~22)

书信的正文从一章12节保罗描述他对哥林多人的事工开始。他在12~22节阐明了自己动机中的信心——他改变行程,并非反复不定,而是为了要宽容哥林多人,免得他们若还没有正面回应之前的禁令,又会因保罗的击打过于伤心忧愁。

C. 保罗的忧愁(一23~二11)

一章23节至二章11节间接提到保罗的忧愁是来自于哥林多教会中被惩戒的人。在上一课中,我们曾提到,没有直接的证据显明这人与哥林多前书五章中犯乱伦罪的是同一个人,但对于大多数解经学者来说,这是极为可能的。保罗在此谈到的似乎是一个亲身冒犯过他的人,但哥林多前书五章中,并没有这方面的细节描述;假如保罗曾在使徒行传记载对哥林多的拜访之外,另外去过哥林多——即此处所假定的,那么很有可能保罗与这犯罪之人曾有过当面对质,但却未记录在案。但是,此人现已妥善回应,并且保罗也鼓励他的复苏。这也提醒我们,开除会籍、断绝团契关系,即使在基督徒教会最严厉的惩戒下,也绝非为了惩戒而惩戒,而是希望借着刺激他们的理性,使人悔改,最终被基督徒团契重新接纳。

D. 转往马其顿(二12~13)

随后,保罗在二章12~13节宣布他将要转往马其顿。从这里和七章的相关经文,我们知道保罗已经在路上了。他已经离开以弗所,远赴希腊北部,并派提多在他之前赶往哥林多探听情况,并热切盼望能与提多尽快汇合,从他那里听到好消息。但此时,他记叙自己在旅途中尚未收到任何消息,故此他满心期待,继续匆忙前行。

E. 基督徒和非基督徒的生活(二14~四6)

从二章14节开始,给人的第一印象似乎是保罗离题,但实际上是保罗对他上文中评论的注释。他是一个行踪不定的宣教士,又在等待与提多汇合的旅途中,这提醒了他另一种类型的旅途——被强迫游行的战争俘虏,被铁链捆锁,囚于战胜方的城市;至少从人的角度来说,他感到自己正像这些战败的俘虏;但从基督徒的反合性来说,他却将之视为胜利的游行。当保罗在二章14节至四章6节列举基督徒与非基督徒生活的一系列对比时,他使用了一种犹太人特殊的修辞手法,常称为联珠推理法(chain-link reasoning)。

这里的内容,并非西方的线性大纲所能轻易表述的,而是通过一个关键词来概括保罗本段的思想和文字之主旨,自然而然地用我们今天所称的“意识流” 引发相关词汇,将写作引导至下一主题。当保罗启程前往哥林多时,他想起古代的巡回布道家总是随身携带他们的推荐信,特别是当他们要前往一个新的地区时。熟知他们的人可为他们的诚信提供担保、写下推荐信,以便那些还不太认识他们的人传阅。保罗指出哥林多人并不需要这类推荐信,因为建造他们的乃是使徒本人。而他就是那个首先建造哥林多教会的人。对于关键字“信”,这个字首先指的是卷轴或文件,保罗随后想到“律法之信”,他对比了那些一丝不苟的律法主义者和旧约圣经中的精义因基督所赐的圣灵而带来的自由。

律法时代与圣灵开启的新约时代相比,后者将律法写在我们的心版,使我们内里不再受律法的辖制。保罗在此提到圣灵,促使他接下来进一步讨论圣灵的事工。新约圣灵带来的荣耀,在程度上与旧约相比有明显的区别。作为一个荣耀程度对比的具体例子,保罗接下来想到当年摩西从西奈山上下来时,以帕子遮脸,免得人们因他脸上炫目的荣光不能定睛看他的脸。但与新约相比,保罗说这荣光是有限而且是渐渐褪去的。显而易见,他所想到的并不是新约与旧约直接对照的事件,而更多地是象征性的荣耀分配给基督徒的。

当人来到基督面前时,就不再在律法之下,就像从他们的脸上摘去了一块帕子。这一连串的对比,很难用线性大纲来表达,但从古修辞法的角度出发却很容易理解。这些都是谈到保罗事工中的磨难、基督徒服事中的难处,但那将来的荣耀作为补偿,平衡了这一切的苦难。

F. 现今的苦楚与将来的荣耀(四章7节~五章10节)

四章7节至五章10节对比了基督徒生活中现今的苦楚与将来的荣耀。在此,保罗依次列举了基督徒可能遭受的最触目惊心的经历,甚至到一个地步,他们看似几乎被击倒在地,但在神的保守下,最终却不至缴械投降。四章15节总结了基督徒必须受苦的第二个原因——让人晓得这使人胜过的大能乃是来自于神。当一个人处于一帆风顺、事事如意的情况下,他们是不会抬头仰望神的。

但如果他们的处境,在世人的眼光里没有任何理由值得高兴、喜乐或值得庆贺之时,却不可思议地轻看环境、活出一个得胜的生活,人们会留意并为他们喝彩。

接下来,五章的主题是将来的荣耀,这是新约圣经其中一段非常重要的教导,关于最后的审判日信徒的复活,特别是从历史的角度,教导了居间状态——即信徒在死后与基督再来、所有信徒身体复活之前的这段时间里,虽然他们与肉体脱离,但正如五章8节所讲到的,他们与主同住。那时,他们仍有意识,在最后的复活之前,虽然不具形体,但与耶稣同在。

G. 和好(五章11~21节)

哥林多后书五章11~21节组成了交错配列法或对调平行文法的核心或中间部分,这里保罗谈到基督徒事工的核心。这几节的经文主旨、经文特征都是以和好为主题——首先与神和好,其次与人和好。和好,正如我们在加拉太书里讨论过的称义,在保罗那个时代,是一个众所周知的比喻,用来形容从前交战的双方现已化干戈为玉帛。在此背景下,18~21节提到关键性的宣告,即耶稣的替代贖罪使得这一和好成为可能。从这里开始,我们查考经文的速度可以加快,因为哥林多后书的内容开始有所重复,虽然增加了一些重要的命令,但迄今为止所谈到的主旨在下半段应与交错配列法或对调平行文法的前半段平行。

H. 下半段交错配列法(六1~七16)

六章1~10节对比了现今的苦难和现今的荣耀;六章11节~七章4节是另一组信徒与非信徒之间的对比,以基督与彼列(撒旦的别名)作为区分。七章5~7节重新提及保罗的旅程,与提多的汇合令他重新振作,提多传来好消息,哥林多人合宜且敬虔的忧愁,促使那犯罪之人悔改(8~13节上),以及保罗对哥林多人在凡事上放心(13下~16节)

四、圣徒的奉献(八1~九15)

八至九章,保罗接下来提出一个重大伦理问题,即作为同工,为耶路撒冷收集奉献——此处阐明了数条基督徒奉献的重要原则,这些原则适用于任何时间地点。八章1~15节列举了其中的四项:基督徒的奉献必须作为祭物献上(1~4节);他必须全人降服于基督之下,按服事所需来奉献(5~7节);奉献必须出自真心(8~11节)并且与收入相称(12~15节)。此处的原则,被今天一些读者称为感恩的奉献。有意思的是,在新约圣经中并没有明显的经文命令基督徒必须作十一奉献。因为信徒若极度贫苦,十分之一对他们或许负担过重;但对于我们今天这个世界,包括两亿贫困潦倒的基督徒,无论从属灵或物质上的需要来说,小康或富裕基督徒所奉献的十分之一又显得是那么的微不足道。12~15节的原则主张人得的多,则应多考虑奉献给神的事工。

八章16节至九章5节强调保罗竭尽全力,使他们在奉献上的诚信不因妥协而蒙受损失;对于现代社会来说,这同样是一个严峻的主题。保罗在九章6~15节结束这段讨论,他提醒哥林多信徒,基督徒奉献的奖赏,虽并不局限或主要来自物质上的奖赏,但属灵的赏赐乃是人们因此颂赞神,这也体现在福音事工上。如果今天的基督徒普遍能在使用金钱时,既一丝不苟,又能慷慨大方、富有怜悯之心,毋庸置疑,福音事工必定因此产生巨大的影响力。很可惜的是,许多人向钱妥协,因此使主耶稣基督的福音事工也遭受毒害。

五、保罗对他使徒职分的辩护(十1~十三4)

A. 保罗反对假教师(十1~十一33)

最后,十至十三章,保罗把焦点对准哥林多那些新来的假使徒和犹太派基督徒。虽然这几章里,保罗夸口时,采用的是广为人知的希腊罗马修辞手法。无论假教师在什么方面夸耀他们作为犹太人的资历,论到他们属灵上的所有成就和完备,保罗只夸自己的软弱。十一章16~33节列举了触目惊心的一串清单,证明他作为一名使徒,受逼迫、居无定所,为耶稣基督受苦之深。这是他所夸口的,也是那些假教师不可能与他相比的地方。

B. 肉体上的一根刺(十二1~10)

十二章1~10节提到了我们所熟知的“肉体上的一根刺”。保罗从未告知我们,这根刺是什么,或许这根刺在他身上反复发作,以至于无论保罗看到什么异象——甚至是他这里所提到的神至高的宝座,都能让他一直保持谦卑。同样,这也是基督徒回应苦难的一个关键原则:谦卑的地位往往能让我们持续对神的仰望和倚靠。事实上,整封书信中,9节是唯一以红字标示的经文——直接从耶稣而来的话语,保罗说祂的能力是在人的软弱上显得完全。不要认为基督徒可以豁免痛苦;也别试图说明、或像某些基督徒想要证明的,如果信徒有足够的信心,那么神的旨意就是在任何情况下祂都不愿人贫穷或生病,但这节经文所教导的恰恰相反。健康、财富可能对于基督徒来说都是例外.

C. 结论(十二11~十三14)

哥林多前書的余下部分,保罗混杂了讲道和问安作为本书的结束。总的来说,哥林多后书是圣经其中一封最强烈反对“必然得胜主义精神”的书信,该信念认为我们可以达到属灵完全或超级成熟的地步,或在今生得到高级属灵福气。纵观多种原因,神往往在我们属灵和身体软弱的时候,更能够使用我们。

课程材料

文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