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程 1, 项活动 1
进行中

讲章

00:00 /

I. 雅各书和彼得前书介绍

雅各书是所谓普通或常规书信中的第一封。 在这些普通书信中,除了约翰二书、三书之外,其他书信显然都不是只写给某个地方的基督教会,而是同时写给好几间教会。

II. 雅各书的背景

A. 作者

早期教会传统都极力支持这卷书的作者就是主耶稣同母异父的兄弟雅各。西庇太的儿子,约翰的兄弟,曾是与主耶稣关系密切的三门徒之一的雅各,主后44年在希律亚基帕一世手下殉道。 由于他死得太早,因此根本不可能是这卷书的作者。其他的雅各,比如十二门徒中那位年轻的雅各,在早期教会历史中并不突出,因此也不可能是此书作者。

B. 日期

如果此书信的作者就是主耶稣同母异父的兄弟雅各,那么这封书信的写作日期应该是在主后62年以前。因为约瑟夫告诉我们,这位雅各那一年为主殉道。 要想找出这封信确切的写作日期,我们就必须弄明白这封书信与使徒保罗书信间的关系。 雅各在雅各书第二章特别讨论了人没有行为的信心是死的,读到这段话的人很容易认为,这是他对使徒保罗关于人是因信而非行律法称义这个教导的曲解或误解。

如果这个说法是正确的,我们就必须将雅各书的写作日期,推到保罗主要书信完成之后,并且允许这样的误解发生。 这样一来,雅各书必须写于主后五十年代末或六十年代初。从一方面看,稍占多数的保守派解经学家认为,雅各书信的语言与保罗书信的语言是有冲突的,这完全是因为雅各在写这封书信时,保罗还未开始写任何书信。因此,雅各根本无从知道保罗后来会如何遣辞造句,表达他的看法。 鉴于此,我们认为雅各书实际上是所有新约书卷中最早完成的书卷之一,如果它不是最早写成的书卷的话。而且雅各书的写作时间应该是在主后四十年代末,刚好在保罗开始公开侍奉和撰写书信之前。

C. 受众

从上下文来看,读这封信的人应该是某一犹太基督徒团体。雅各书一章1节使用了散住这个犹太人的语汇,用来指收信的这些基督徒正分散居住在好几个地方。鉴于犹太基督教团体是帝国东部最强大的一个团体,加上团体中这些人主要是以务农为主,解经家一般认为这些人应该是住在巴勒斯坦或叙利亚的某些地方。那里有大量的农业人口,说得更准确一点就是散工聚集区,即我们今天所说无家可归,居无定所的外来工人。他们甚至不得不放弃耕种自己名下那一小块田,因为他们在那个时代根本无法养活自己。 在那个时代,罗马和犹太的地主不断地买进大量土地,将那些土地扩建为由奴隶或散工或我们今天称为外来工人耕种的农地。 这些从事农业的基督徒受到不公正的对待。除了其他的不公之外,他们的工资时常被克扣。雅各写这封信就是为了鼓励这些人。

D. 结构

新约圣经中再也没有一卷书比雅各书更难概括了,解经家们对此也是莫衷一是。 我们概括出来的刚要,已经被修改过许多次。但公平起见,我们必须承认,这个刚要的整体及其结构,仍很可能是我们按照现代西方的倾向强加给这封书信的,而非雅各本人最初的想法。无论如何,我们概括出来的这个刚要,使我们得以看见雅各所强调的几个关键主题,即使它看起来可能比雅各实际上想说的少了许多。

III. 雅各的分析

第一章引出了三个主题。雅各在这封书信中花了大量篇幅教导关于这三个主题的内容。

A. 三个主题的声明(雅一1 -11)

(1) 其中第一个主题出现在2-4节,紧接在第1节问候语之后,讲到了试炼。这里极富挑战意味的教导是,我们落入百般试炼时仍要有大喜乐。 雅各这样清楚的教导,是来自于我们前面提到的各样逼迫和经济上不公平的对待。(2) 雅各在第一章5-8节中谈到了智慧。 我们当中凡缺少智慧的,都应当求那厚赐与众人,也不斥责人的神。只要凭信心求,一点不疑惑。 雅各在这里清楚地提到信心,就是相信主耶稣基督的神就是那位答应我们祷告的神。 雅各并未说我们必能提前知道神会如何答应我们的祷告。(3) 第三个主题出现在9-11节,清楚地讲到卑微与富足,以及基督徒应当如何理解社会经济环境中的升降起伏。 卑微的基督徒升到高位时可能会骄傲,在基督里,富足的基督徒降卑时必认识到世物的短暂而来到神面前。

B. 再次重申三大主题(雅一12-27)

接下来第一章刚开始时出现的主题再次重复出现,但内容有了扩充。第一章12-18节再次谈到试炼的主题,但译为「试炼」的同一个希腊字,在13节和之后因外部环境的改变被译为「试探」 - 当基督徒用错误的方式回应不好的外部环境,致使自己在其中被引诱犯罪,就是容让自己进入试探。 雅各强调说,当这类事发生时,信徒不应当责备神。因为神从不试探人。相反,他们应当为自己犯罪、堕落以及被私欲引诱的后果负责。

第一章19-26节,借着如何说话合宜对智慧进行了解释。19节是对雅各所提要点的总结:我们要慢慢地说,快快地听。快快听的意思是「听而顺服」。接下来27节谈到一无所有的人,谈到财富、穷困和社会经济状况,给出了真信仰显著且重要的定义:看顾患难中的孤儿寡妇(基督教的社会关怀),并保守自己不沾染世俗(忠诚于基督教信仰)。第三个主题现在完全解开了。这三个主题将在雅各书余下的章节中以相反的顺序一一被解读。

C. 第三个主题的扩充(雅二1-26)

雅各书第二章一整章都在谈论富足与贫穷的主题。1-13节清楚地谈到基督徒在接待进入教会的富人和穷人时,表现出嫌贫爱富的不公正态度。1-4节那一幕仿佛身处审判大厅中,这一段所用的都是审判的言语。 据我们所知,古犹太人的做法决不允许犹太人用异教徒的民法处理民事纠纷。保罗自己曾在哥林多前书六章鼓励基督徒要将案子呈到自己人中间判断。这段经文中的犹太基督徒很可能就是在这样做。富有的基督徒并未被给予任何特别的优待,正如二章5节所说,神特别爱惜并拣选了那些爱祂的穷人。 这几节经文后来成为某一现代神学宗派所称神优先拣选穷人的依据。然而我们必须指出,这段经文中提到的并非一切无宗教信仰的穷人,而是指贫穷的基督徒。

接下来,二章14-26节进到雅各书最著名的段落:论到信心没有行为是死的 。然而,这段经文常被人忽视的是14-17节的特别说明,即当我们遇见有人缺衣少食时,应当如何对待。当弟兄或姊妹有能力帮助教会中有缺乏的人,却拒绝伸出援手,照雅各的话说,这样的人是不能得救的。关于这一点,雅各在原文中说的话,比现代译本中的翻译讲得清楚得多。 雅各继续推而广之地说,如果一个人的信心没有产生好行为,这人的信心不过是一块宗教招牌而已,完全是空的。

这些强有力的声明如何与保罗在加拉太书和罗马书关于人是因信,而非行律法称义的教导相调和?马丁路德曾在这个问题上挣扎了很久,他后来将雅各书称为「禾秸书信」 - 认为这卷书完全不应被列入正典,并对它的正典身份表示质疑。这显然是对雅各的误解,因为保罗一再清楚地指出真信心一定会带出好行为。加拉太书五6称「惟独使人生发仁爱的信心才有功效」;我们曾在前面的课程中讨论过以弗所书二9借着恩典凭信得救的著名经节,之后二10说「我们原是祂的工作,在基督耶稣里造成的,为要叫我们行善」。其实,不只雅各和保罗,新约圣经书卷所有的作者都同意真信心一定会带出好行为。他们一致强调,好行为本身并不能使人得救,使人得救的乃是人里面有根有基的信心。

认识雅各和保罗的不同,最简单的方法就是了解他们如何定义自己的理论。保罗谈到的信心是基督徒全备的信心。他所批评的行为并非基督徒的善行,而是行律法的行为。犹太人总是想要靠行律法得救,而不肯靠信耶稣基督得救。 而雅各谈论的「信心」指的是犹太人所信奉的一神论。 请看二19,那里雅各称连鬼魔也相信只有一位神。 雅各谈到的行为是指基督徒从得救的信心生发的善行。就此,我们可以看出这两位书信作者之间其实并无冲突。

D. 第二主题的扩展(雅三1-四17)

雅各书三1至四17对言语及智慧这两个主题做了解释。雅各一上来就警告说,有许多人想快快地做师傅,却不知道自己犯口舌之罪的严重后果 – 会影响到许多听从他们教导的人。 第三章结尾至第四章解释了什么是智慧,将神的智慧、世界的智慧,以及肉体和鬼魔的智慧做了比较。四章2节这段经文综合了话语及智慧两个主题,重点教导了关于祷告的事,并让我们知道,我们之所以得不到神所赐之事,是因为我们不求(按照希腊文动词现代进行时的意思是,因为我们没有持之以恒地求)。经文继续说,我们之所以得不到神所赐之事,是因为我们为了自私的目的妄求。 四章13-17节讲到第三个重要的关于祷告不蒙应允的教导:有时,我们根本没有考虑神的旨意,没有发现神的旨意与我们的不同。

E. 第一个主题的扩展(雅五1-18)

第五章再次讲到试炼的主题。1-12节很清楚地讲到这些事。13-20节可视为整卷书信的一个总结。13-18节则谈到疾病,这个问题可视为基督徒应当如何回应试炼这个主题的延续。 1-6节用大量的笔墨描写了那些残暴而富有的土地所有者,以及即将临到他们的审判和定罪。由于基督徒相信神会审判、定罪并报应那些压迫他们的人,因此他们根本不需要拿起武器来反抗这些人。7-12节特别鼓励基督徒要忍耐祷告,等候主审判的日子来临,要效法先前受苦忍耐的众先知,以及约伯的忍耐。约伯的忍耐并非徒然,他大声将自己的苦情带到神面前。 今天遭遇不公不义的基督徒,也可痛哭祷告到神面前。 他们可以直截了当地向那些压迫他们的人大声疾呼,而这些人可能根本不理会他们对社会不公的呼吁。 但是在这里或在新约圣经其他书卷里,我们完全找不到用暴力抵抗世界不公的教导。

F. 应用

回顾雅各书,其中两个主题对当代人意义重大。 一个就是如何做个基督徒管家,管好自己的金钱。 在前几课路加福音和哥林多后书八章、九章中的比喻中,我们注意到一个比许多基督教理论更为突出的新教导,就是我们所称的「委身救恩论」(lordship salvation)。 它教导说,除非耶稣在我们生活的各个方面都是主,否则祂就根本不是主,这包括祂也是我们钱包的主。现代解放神学运动将人们的注意力放到雅各提出的另一个主题上,就是当我们看到当今世界的不公时,就要起来反抗并予以谴责。 解放神学有时会错误地激起人们暴力反抗的举动,而它最该关注的却应当是,如何将社会元素与基督教的精髓紧密地结合在一起。

IV. 彼得前书的背景

我们接下来要读的常规书信是新约正典彼得前书。这封书信一上来就讲明,该封书信是由使徒彼得写的。五章12节还说彼得在写这封书信时得到了西拉的帮助。这可能就是这封书信的风格与彼得后书不同的原因。 彼得前书五章13节称这封书信写于巴比伦 。 我们知道旧约时代的巴比伦,到了新约时代已成为一片废墟。 毫无疑问,巴比伦是罗马的一个代码,这一点我们在启示录中看得很清楚。巴比伦在那个时代的文学作品中也是这样被人使用的。 彼得前书与希伯来书的写作时间大致相同,大约在主后64年尼禄开始逼迫基督徒的起头,到小亚细亚等省的基督徒组成了现今的土耳其的那段时间。我们在一章1节读到了这些省份的名字。 彼得在主后六十年代在罗马住了差不多有十年,他就是从那里写信给在东方的教会团体。

与雅各书一样,彼得也使用了散住以及犹太人熟悉的语言形容他的受众。 二章10节及四章3节清楚地指出,这些住在亚细亚地区的基督徒当中绝大多数都是外邦人。彼得对基督徒的身份这个理论的贡献在于,他在整卷书信中使用了大量的词汇形容一个基督徒应具备的特点,特别是第二章开始那几节。他使用了「被拣选的族类」、「圣洁的国度」、「君尊的祭司」等词 。这些词以前只能用来指犹太人或皈依犹太教的人,现在却被用来形容耶稣基督的教会,无论你是犹太人还是外邦人。

我们看到保罗在书信中都是以神学开始,然后加上劝勉。希伯来书就是以这样的次序写成的。 彼得则将重点放在劝勉上,偶尔会在段落中穿插一些短小、紧凑、厚重的基督教神学。 这些段落有时会以早期基督教信条或赞美诗或告白的形式出现,通常与一世纪基督教的洗礼仪式联系在一起。

V. 彼得前书分析

A. 引言 (彼前一1-12)

第一章1-12节一上来是典型的书信问候语和感谢词。 事实上,彼得前书除书信主体及其中的劝勉之外,都严格遵照了常规书信的写作次序。

B. 呼吁基督徒要圣洁(彼前一13-二10)

与希伯来书一样,一13至二10是彼得前书主体的第一部分。 彼得一上来就讲到基督徒在遇到患难或逼迫时得蒙保守的方法,因为看起来基督徒所遭遇的患难或逼迫正在增加。 彼得提到的第一个蒙保守的方法,就是呼吁基督徒要圣洁。 这个呼吁占了第一章和第二章的大部分篇幅,最后以基督自己圣洁生活行动的榜样为高潮。基督圣洁的生活言行激励并赋予基督徒能力也效法祂如此行。彼得前书书信主体的主要部分,也讲到以弗所书和歌罗西书提及的家庭伦理道德方面的内容,并提醒我们应当照此遵行。 彼得在这些段落教导丈夫和妻子,奴隶和主人应当如何相处。 彼得在这里并未提到父母与儿女的关系问题,但谈到了政府与百姓的关系。 他之所以提到这个话题,是考虑到当时来自政府或皇帝方面的逼迫正在增加。

C. 顺服的原则(彼前二11-三22)

这些段落的第一部分,即二11-25谈到了公民与奴隶的问题。 这里不光谈到家庭伦理道德的问题,而是将整个帝国都涵盖到一个范围里,讲到公民所处服权柄的地位。具体说就是,阅读彼得这封书信的基督徒公民,被呼召要顺服在上掌权者,与他们合作,做一个好公民的榜样,不要因环境中难处的持续增加起来反抗。

三1-7再次提到了顺服合作的做法。接下来彼得第二次用基督为例做了示范性教导。这样的教导贯穿了彼得前书所有章节。 彼得教导说,耶稣在被捕、被钉十字架时,也是默默无言并没反抗。 同样,妻子也要用安静的见证赢得不信的丈夫。 有趣的是,这里命令那些做丈夫的,若想祷告不受拦阻,就不可滥用权柄的地位。 他们需要尊重自己的妻子,知道她们是「比自己软弱的器皿」。这个说法也同时指出,妻子是处在一个更容易受伤的地位,因此应当存心顺服。

第三点也是最后一点,彼得在第二、三章谈到了奴隶和主人的问题,在三18-22以第三次基督为例,使顺服的榜样及原则的讨论达至高潮。 这一段可能是彼得前书最令人困惑的理论。它讲到基督曾传道给那些监狱里的灵听。教会历史上有些人这样解读这节经文。他们称耶稣曾在祂受死之后和复活之前那段时间去过地狱或阴间,向那些之前未曾听过福音的人讲道,使他们有机会得救。另有其他许多种变相的解释,其中一种可能性最大的是说,基督在复活之后升天之前那段时间曾到堕落天使面前夸胜。「灵」这个词,当它在新约圣经中以复数形式出现时,无一例外都是指天使或污鬼。最有可能、也最符合事实的情形是,新约圣经并无哪处经文提到在人死后仍有机会听到福音或蒙受救赎,因此,这里所说的并非指传福音使人得救,而是指基督向死亡夸胜。

D. 忍耐到底的呼召(彼前四1-五14)

接下来,四1-五11鼓励大家在患难中要忍耐。 四19可能不只是这一段的概括,也是整封书信的概括,因为彼得命令那些在患难中的人,不仅要将自己的灵魂交与那信实造化之主,保守自己在信仰和灵性上忠诚,而且要继续为善,即使在艰难困苦中,也不逃离这个世界,继续在世上做好一个基督徒的见证。

E. 结尾(彼前五12-14)

五1-14是典型的书信结尾,包括了许多劝勉的话,其中讲到教会里忠心的长老的含义,和书信结尾处常规性的问候语。

F. 总结

我们可以用两种截然不同的方法总结彼得前书的内容。这两种方法看似对立,实际上却是相互补充。 一方面,彼得前书被称为一封描述「为无家可归者提供一个家」的书信。这里的无家可归者,是指那些在精神上无家可归的人。他们发现这个世界不过是人暂时的居所,是一个在其间并无安息的地方。彼得前书好几次呼召基督徒要圣洁,要遵守家庭伦理道德,目的是让教会像一个家一样出现在这个世界上,当世界不能为人提供一个安全的避风港或一个安息之所时,教会就要起来负起这个责任,为那些至少在心灵上无家可归者提供一个可安歇的家园。

另一方面,彼得前书按照耶利米书中一节著名经节的教导,呼吁基督徒起来,像当日被掳到巴比伦的犹太人那样「为那城求平安」。历史上有好几个时期,基督徒受到试探,特别是在环境中充满敌意时,创建了基督教修道院。这个团体虽然为那些无家可归者提供了一个兴旺健康的家园,但却从世界积极的见证中隐遁,退缩到社会之外成为一个离群索居、与世隔绝世外桃源。彼得在三15呼召听众在充满敌意的环境中,仍要一如既往地行善,作见证,持守心中的盼望。 这两个方法不仅可以帮助教会成为健康的团体,而且可以无论身处何境都能大有能力地传福音并生长壮大。

课程材料

文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