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程 1, 项活动 1
进行中

讲章

00:00 /

Ⅰ. 马太福音及马可福音导论

本课及下一课,我们会去介绍每本福音书。在这一课中,我们会先看马可福音,通常被认为是最先写成的,然后是马太福音。我们尝试了解每本福音书,他们最初被写成时,是因着这些不同的作者,在不同情况下,要向某些特定基督徒群体表达他们不同的目的。我们开始看马可福音。

Ⅱ. 马可福音

A. 对耶稣的介绍

如果我们问特色主题或神学的问题,最自然的开始的地方,就是福音书的作者如何介绍耶稣。很明显,福音书有许多共通之处,但每本亦有许多独特的地方。有些释经学者认为马可在福音书里介绍基督的神性和人性之间有最佳的平衡。事实上,在他的福音书里面差不多分成了两半,前八章采用动态叙述手法讲到耶稣精彩纷呈的事奉——特别侧重于祂所行的奇事、祂的胜利、祂那令人惊奇的能力。

然后突然在8章27节,彼得在该撒利亚腓立比路上的宣告之后,马可的叙述转向十字架。从这里开始很少有奇迹出现,取而代之的是许多对门徒的教导,而这些教导往往是指向受苦的需要。前半部福音书所讲的荣耀逐渐被后来所聚焦的十字架所代替。

二十世纪初著名的释经学者客勒尔(Martin Kahler),认为马可福音是一本有着拉长了的介绍以及充满热情的叙述,这著名的评论实在也与事实颇为相符。

B. 神的儿子

马可福音上半部,清楚表达了耶稣的神性。马可福音1章1节一开始就讲到耶稣的福音,祂是基督,是神的儿子。

「神的儿子」并不经常出现在这福音书中,这一用法在马可福音的结尾再一次出现时,是在马可福音15章39节,在看到耶稣的死亡方式时,从百夫长口中说出来的。 「儿子」一词本身也出现在耶稣的受洗和登山变像的事件中。

因为在马可福音中,「神的儿子」是一个庄严的称谓,指向耶稣的神性。这正是我们刚才提到马可福音前半部所强调的是耶稣所行的神迹和医治,加强了我们对耶稣的神性的认识因祂具有超能力,但同时耶稣的神性也与耶稣的人性有很好的平衡。

C. 弥赛亚

马可福音1章1节向我们介绍耶稣的第二个称谓就是「基督」,在整本马可福音里,這是一个显著的称谓,而基督相当于希腊文的弥赛亚。相比于其他福音书,马可福音有一个显著特点并且一再出现,那就是当某人认出耶稣就是基督时,耶稣会告诉他保持沉默。这个主题于是被称为「弥赛亚秘密」。彼得在该撒利亚腓立比路上的宣告也许是最具戏剧性的一幕。与它平行的马太福音16章,耶稣以几节经文称赞彼得,并将天国的钥匙给他; 而在马可福音,祂所做的就是叫彼得不要将所看见的告诉人。

马可福音9章9节为我们提供了弥赛亚秘密原因的一个线索,就是只有当耶稣复活以后,人们才能够完全理解祂是谁。在祂复活以前,这会太容易让人误以为祂只是一个受欢迎的军事、政治领袖或解放者。

D. 受苦的仆人

「受苦的仆人」是马可福音重点介绍耶稣人性的第二个主题。再说一次,并不是纯粹因为这主题出现的频繁性,而是因它出现位置的关键性。马可福音10章45节用耶稣的话,总结了祂对将要面对的死亡的理解:「因为人子来,并不是要受人的服事,乃是要服事人,并且舍命作多人的赎价。」这可能就是以赛亚书53章所预言受苦的仆人的服事,「赎价」乃暗指耶稣的代赎,祂的死付清了罪人本应为罪而付的罪价。

E. 门徒的负面看法

除了对耶稣特别的看法,马可福音可能是四福音中以对门徒有最多的负面描述而著名,虽然其他的福音书偶尔也有一些类似描述。门徒经常会有误解。彼得的宣告显然是不够的(因为耶稣突然要他沉默),而这在随后的经节有清楚表达,彼得对耶稣预言祂必须上十字架的事情未有准备。耶稣转身责备彼得从撒但的角度,而并非从神的角度去看事情。耶稣的门徒对耶稣的比喻的理解,在马可福音里面是不如在其他福音书。

假设我们之前的论述正确,马可福音的原始文本应该在16章8节结束,而马可没有以清晰描述耶稣复活的景象而结束。相反,却故意地以天使告诉妇女那在坟墓里的已经复活,而她们应该去告诉祂的门徒,他们应该与耶稣在加利利见面。但很有可能马可的原始文本这样结束, 「她们什么也不告诉人,因为她们害怕。」显然,马可的基督徒群体,知道更多的故事,但马可选择突出门徒的恐惧和误解部分。

为什么会这样呢?这令我们考虑到马可福音受众的特殊情况,许多马可福音里面的负面刻画及十字架路上的描绘是写给一群自认非常不足的基督徒,有可能由于早期基督教日益增长的迫害。

比较惯常的一个说法是,马可福音的编写和发送是在主后60年代的时期,也是耶稣死后三十多年,尼禄所策动的迫害日趋加剧。马可福音13章提到耶稣预言圣殿被毁,这令许多人认为这书是在这预言应验之前,即主后70年之前被写成。如若不然那描述原本可以更加具体。

F. 马可福音的写作时间及背景

从初期教父爱任纽(Irenaeus)及克莱门特(Clement)的著作,我们可以找到少量的外证。爱任纽这样说:「马可成为彼得的传译员,将他所记得的主的所言所行,并不一定依次序的准确写下来。他并没有听过主所说的,也没有跟从过祂,只是正如我所说,后来他跟从彼得,彼得按照情势需要做教导,但彼得并没有整理主的圣言,所以马可凭他记忆所写下的每一点都没有错、没有遗漏、也没有任何虚假的陈述。」由此看来,我们相信马可是彼得的同工,他把主要来自彼得提供的福音事件写下,而且明显地较着重于更多的主题而不是严格按时间顺序排列。

克莱门特写到:「当彼得公开向罗马讲道并随从圣灵宣讲福音,在场的人,其中有很多央求马可把这些都记录下来,因为他已经跟从彼得有很长一段时间,并记得他曾说过什么。马可答应照做,并向那些要求他的人传福音。当彼得知道他这样做,既不积极阻止,也不作出鼓励。」 显然,在这里有一些有趣的差异,但马可与彼得仍是颇有渊源,而马可福音在这时也因着适切当时饱受罗马皇帝迫害的读者而奠定了其领导地位。

然而,另一个对马可福音的写作时间及地点非常重要的因素,就是学者们都几乎一致认为,路加福音采用了马可的材料,所以马可福音一定早于路加福音。我们会在下一课介绍路加福音,而我们将看到一些合理的理由证明路加和他第二卷的书,使徒行传的写成时期,是在60年代早期,不迟于主后62年,那些发生在这一年的事件,在使徒行传也有记载。

如果这是真的,那么马可福音肯定比64年尼禄开始对基督徒的迫害早一些。马可福音可能写于60年或者61年,甚至早到50年代初,当时罗马的迫害还没那么明显。在使徒行传的叙述中,信徒所面对的可能只是某些地区,零星的敌意。无论如何,马可在描写门徒,尤其是彼得自己的错失或成就时,似乎都非常显明,非常真实,非常清楚。目的是鼓励那些认为自己在基督信仰上做得不够好的人——这正如神可以使用这些犯错的第一代基督的追随者,同样祂也可以使用他们。

G. 马可福音的作者

如果我们认真面对这些早期教会传统,我们就会得出作者是马可的结论,就是那位在使徒行传中与使徒保罗和巴拿巴同行,并于60年代初在罗马的约翰•马可——60年代初是彼得前书的成书时期,也是我们迄今为止对马可一个较接近的参考。然而,福音书严格来说是不署名的,而最早到第一世纪末,第二世纪初才加上「某某」的名字。有很多现代的学者对作者是谁仍有怀疑,但我们看不到任何理由排除马可就是福音书作者的极大可能性——即使马可并不是一个显著的角色,但他卻是被拣选成为此书的作者。

Ⅲ. 马太福音

A. 耶稣是教师

如果我们从马可福音转向马太福音,我们会看到另一幅耶稣生平及事奉的图画。我们再次从它的神学开始,然后是对耶稣不同的看法。

不同于马可福音,马太福音有一点令我们印象深刻,我们会读到许多耶稣的教导。在马太福音,耶稣有五篇几乎长达一整章的讲道,甚至有时超过一章:

第五至七章著名的登山宝训,第十章向门徒的宣教讲述;第十三章的比喻;第十八章关于谦卑和宽恕的讲道; 第二十三章文士和法利赛人的七祸,然后就是祂在橄榄山;被称为祂的末世论或橄榄山的有关末世的教导。有趣的是,希伯来圣经文也是以五卷书;即摩西五经的教导作开始。

马太是否试图把描绘耶稣成为一个好像摩西,却比他更伟大的教师?事实上,耶稣两次在山上的教导令人联想起摩西在西奈山领受律法。但马太福音所不同的是;耶稣不只是一个教师,祂甚至是立法者。祂更是「大卫的儿子」,一个犹太王室最高的称号,这些都是马太福音独有的特色。

B. 耶稣是王

马太强调耶稣的王族身分,特别是在开始的几章,而其他的福音书却大不相同。我们在马可福音见过「神的儿子」这词,其实在马太福音出现的更频繁,且更多与耶稣的事工,特别是祂的神迹连在一起。最后就是「主」的称呼。尽管不是马太福音所独有,在所有的四本福音书里面都经常出现,但仅在马太福音里面有最具特色,这位拿撒勒人耶稣是值得敬拜的主。

除了那些对耶稣独特的看法,马太福音对犹太人也有非常详尽独特的关注。

C. 犹太人耶稣

这里第一眼看到某些充满张力,看似矛盾的信息。一方面,相比其他福音书,马太福音在许多事件上描绘耶稣独特的犹太人身分。只有在马太福音我们看到有关耶稣诞生的两章经文,这一再应验先知关乎弥赛亚的预言。只有在马太福音有登山宝训,其中的5章17至20节讲到耶稣与律法的关系,祂说:「莫想我来要废掉律法和先知。我来不是要废掉,乃是要成全。」

马太福音10章5至6节看起来令人反感,耶稣吩咐祂的门徒不要走进撒马利亚人或外邦人中间,宁可往以色列家迷失的羊那里去。而耶稣自己,在15章24节与迦南妇人的谈话中,祂说祂奉差遣不过是到以色列家迷失的羊那里去。

D. 普世耶稣

更重要的是,仅有马太福音使用「天国」一词,更多于众所周知的「神国」,可能是因为犹太人尽量避免直接称呼神的名,以这取代作表达。然而,尽管马太福音有许多犹太人的特色,在关于耶稣为万民而来这一普世性特点就比其他的福音书更突出。只有在马太福音21章43节;凶恶园户的比喻里面讲到神的国必从以色列民中夺去,赐给那些能结果子的百姓。只有马太福音25章有那著名的分别山羊、绵羊,审判万民的叙述。或在马太福音结束时的大使命;28 章18至20节

——你们要去,使万民作我的门徒。

从保罗在稍后的罗马书中,我们大概可以找到解决这两方面张力的最佳方法:他是先被差去以色列人中,将福音传给犹太人,然后是外邦人。在耶稣的一生中,祂只预示和偶而期待一些向外邦人传道的大使命,而其余大部分时间都是对以色列的工作,因为祂知道,他们是神的选民,他们应该最先有机会去回应福音。但祂也知道,祂的宗教,也就是按照祂的理解,祂的事奉成全犹太教的方式,将不再只留给一群独特的选民,而是透过祂的门徒把信息传到世界每一个角落。

E. 其他特色

马太福音的神学还有一些其他的特色;其中包括专注于门徒身分。马太是福音书中唯一使用「教会」这名词来描述跟随耶稣的一班刚开始组成的群众。马太福音比马可福音有更多关于耶稣与犹太人权力的冲突,有些人会说;在其他福音书也是如此,甚至约翰福音也有耶稣对权威的一些非常苛刻的讲话。而事实上,马太福音与约翰福音曾经有时会被指责为反犹太的,可想而知在当时的时代这等话题是非常敏感的。

这些言论必须非常严谨地对待,甚至马太福音23章所记载文士和法利赛人的七祸,比起旧约里的许多先知文学都不够强硬。耶稣是犹太人,并彻底专注于犹太教的礼仪和信仰,但祂也相信神呼召祂发出不同的预言批判,尤其是祂那一代的犹太教领神已经偏离了神的旨意。

F. 马太福音的写作时间,背景及作者

接下来问题又来了:什么背景下需要这另一系列关于耶稣不同主题的记载?很明显,马太福音是写给犹太基督徒群体。除此之外,很少有共识。一直争论不休的有:成书时间是在主后70年圣殿被毁之前还是之后?成书地点是否在叙利亚的安提阿?我们知道安提阿即使是第二世纪时,还保存着为数众多信基督教的犹太人。

另外,这是在80年代中后期会堂对基督徒的所谓禁令之前还是之后——当时的犹太礼仪引入了一个祷告,就是求神诅咒所有的异教徒,而这显然是包括了拿撒勒派,这可能是追随拿撒勒人耶稣的派别名称。因为与这犹太非基督教社区的这种紧张关系,我们会在马太福音里发现一些尖酸,一些热情,这一点或许可以达成共识。

无论马太福音是在什么时候、什么地方写的,它是写给一个仍然与非基督教犹太人陷入严重紧张关系的基督教群体。事实上,一位学者创新了这样的精句「对面街的会堂」,根据多个中东城市的考古资料,犹太会堂和教会都是位于市中心,而且彼此非常接近。

的确,如果马太福音主要是写给那些刚归信的犹太基督徒,这暗示他们已经与犹太会堂、他们的家人和朋友及他们的所有关系破裂;另一方面,我们可以理解,马太的热情是想有尽可能多的犹太人归向基督,并鼓励和建立那些已经相信的人的信心,及剩下的一些情绪激动有时甚至心怀敌意的人。

如果我们再次回到早期教会的见证,我们发现大家都一致同意这福音书的作者别无他人,就是那税吏,十二使徒之一,后来被称为马太或利末。然而,有趣的是,马太福音的希腊文写得很不错,比马可福音有更好的希腊文写作风格。并且大多数学者认为,这不像是以希腊文作为第二语言执笔撰写的写作类型。

如果追溯到那最久远的马太福音起源的证据,我们会看到第二世纪早期的基督教作家帕皮亚(Papias)的见证,教会历史学家优西比乌(Eusebius)后来引用了帕皮亚所写,「马太以希伯来文写成了他的福音书,因为每个人都能够翻译」。

不幸的是,甚至帕皮亚的话在翻译上也有争议。让我看一些不同的翻译:「马太以亚兰文、地方语言或风格编写他的话,因为他们能够自己诠释。」我们甚至没法完全确定马太福音的最古老的证据究竟说明了什么。但有一点可以肯定,马太以希伯来文或亚兰文风格或地方语言写下了一些东西,可能是耶稣的言论或完整的福音。

这留下了一个可能性,那就是我们的希腊文马太福音是个翻译本,可能是由马太自己或者是其他使徒从马太所写的希伯来文或亚兰文版本翻译和/或或拓展而来的。下面这个说法也并非不可能,我们在上一课提到的学者们所称为「Q」的文件就是帕皮亚所说的希伯来文福音,马太在此基础上,部分根据马可福音,作了补充添加,而形成今日我们所认识的福音书。无论如何,马太福音明显是受到当时的犹太环境所影响。

如果了解它的结构,就一定要特别留意到耶稣的教导在祂的叙述占了主导地位。注意到祂在相似的话题上如何经常编排大量的教导和叙事:如何以护教的主题来令外人信服,以教理的主题来教导信徒,以牧者的主题来鼓励所有那些阅读此书的人,耶稣是当受敬拜的。

课程材料

文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