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程内容
I. 导论:在加利利的事奉──第二部分
我们在上一堂课探讨了耶稣受到拥戴的阶段,或是说那个阶段的最初部分,有些学者也会将这个阶段称之为"伟大的加利利事工"。在这一堂课,我们要来到这个阶段的下半部分,并会继续依循马可福音的基本大纲。相对于马太福音和路加福音的平行经文,马可并非总是严格按照时间顺序来写作,而是向我们介绍所有重要的主题。福音书的作者们概述耶稣生平的这一个阶段时,都会使用这种文学形式。
II. 超自然神迹
之前在马可福音第1章,我们看过马可介绍耶稣施行神迹的一个例子。而在第4章的结尾,从第35节开始一直到第6章,我们看到耶稣在加利利的事工中施行的另一组神迹:关于这样的神迹,在多数情况下学者们通常称之为超自然神迹──它们常在合乎天父上帝旨意的场合中,以戏剧化的方式展现出耶稣如何运用一种非凡的超自然能力,显出祂不仅是完全的人,同时也是完全的上帝。
A. 平静风浪
马可福音4章35至41节描述了一项著名的神迹:耶稣平静了加利利海的风浪。重要的是,我们必须仔细阅读这一段经文,因为数不清有多少代的讲道者,都试图以耶稣"平静我们生活中的风暴"来应用这段经文,以致没有将焦点放在超自然的元素上。遗憾的是,或许我们当中的许多人十分清楚,有时上帝确实会将我们留在其他类型的风暴之中,而这项神迹的意义主要并不是要应许我们,必然从一切困难得着解脱。
相反地,如果我们仔细阅读福音书的作者们叙述这项神迹的方式,便能发现它引导门徒发问:"这到底是谁,连风和海都听从祂了?"简单来说,对福音书的作者而言,这个神迹如同我们在耶稣事工的这个段落也将看到的其他神迹一样,目的是要引发"耶稣是谁"这个问题,借此指引人们相信祂就是基督,就是人子。虽然这项神迹或许会、也或许不会涉及耶稣如何平静我们生活中的风暴,却清楚呼应了约伯记和诗篇的内容,提到上帝行走在风浪之上,并且彰显祂掌管海洋和宇宙的力量。
B. 胜过魔鬼的力量
这个主题持续在马可福音第5章和其他平行经文出现。这些经文记载了另一个非常戏剧化的赶鬼事件──耶稣赶出格拉森人身上的鬼。祂打发污鬼离开那个饱受折磨的人、进入猪群,之后猪群闯下山崖,掉进加利利海淹死了。不过,在此我们还是要以犹太人的思维模式,来回想这项具有喜剧成分的神迹,因为这个故事的听众,是第一世纪的犹太人。
那时猪被视为最不洁净的动物,尽管他们不能为了吃猪肉而养猪,但是养猪农却是这么做。虽然这个神迹无关乎摧毁人类的生命,而仅仅是动物的生命,尽管对养猪农来说实在是损失惨重,却是要让第一世纪的犹太人能够完全明白,而这也是上帝的计划。不过我们要再说一次,这个故事的重点并非我们偶尔关心的动物权益或类似的事,而是要指出耶稣是谁,以及祂拥有超自然的力量:镇里的居民看到这样的事,就跪拜在耶稣的面前,因为他们发现自己不配与一个满有大能、全然神圣的人在一起,如同路加福音5章1至11节提到,当彼得早先在加利利海边看见神迹,他实际的反应是:"离开我"。
C. 胜过疾病和死亡的力量
如上所述,耶稣展现了胜过灾难和魔鬼的力量。当我们来到马可福音第5章的后半部分,从第21节开始往下读,也能发现祂拥有胜过疾病和死亡的力量:这两个故事一同被叙述下来,是因为它们在时间顺序上互有关联。耶稣医治了患血漏(我们今天称之为出血症)的妇人,之后祂也使睚鲁的女儿复活。
关于这项神迹有趣的元素是,它具有双重的信息。它除了和其他最初的神迹一样,表明耶稣确实可以带给人生命、使人从死里复活,同时也展现出信心是在领受医治过程中的一个部分,使得故事中的两个人物,以及他们所爱的人能够领受医治。学习福音书的作者如何教导关于信心和神迹之间的关系,是十分有趣的事,特别是考虑到今天上帝的子民在这个主题上普遍存在多样性,甚至是使人混淆的教导。
如果我们阅读马可福音的这四段经文,包括马可福音6章6节,提到耶稣在拿撒勒很少行神迹是因为百姓缺少信心,就能从一些模式或例子清楚看见,信心是上帝施行神迹的一项重要先决条件。血漏妇人得医治、睚鲁的女儿复活、拿撒勒人的失败和一些其他经文,都说明了上帝选择借由人的信心来做工,使得神迹发生。无庸置疑的是,我们无法持续看到更多的神迹,其中的一个原因是我们并不总是怀抱足够的信心。不过,我们也不能将这当作唯一的原则,或作为福音书在信心和神迹之间关系的主要教导。
因为我们在耶稣平静风浪的例子,反而看到当人没有什么信心或是根本没有信心,却还能经历神迹,为的是尝试建立他们的信心。如果我们回想上一堂课所探究的神迹,耶稣在约翰福音第2章将水变为酒,又在第4章医治大臣的儿子,约翰一再地向我们清楚说明,这些神迹的目的是让那些看见的人产生信心──前者的是门徒,后者的是对耶稣的事工的门外汉。但是,尽管上帝能在没有任何信心的地方施行神迹,我们却不能假定,信心和神迹只有单一的关系。
D. 喂饱五千人
让我们回到马可福音的大纲,继续往下探究耶稣施行的一系列超自然神迹:在马可福音第6章,我们读到耶稣喂饱五千人的神迹。这里出现了另一个主题,它对于福音书中一些耶稣施行的神迹而言,是一个关键的主题──纯粹怜悯人们的需要。在此并没有提到耶稣试图建立或回应他们的信心,而是提及祂看见人们饿了。
不过,马可福音也告诉我们那些群众像羊没有牧人一般,也就是说,那些本应牧养以色列民的宗教领袖,并没有尽力履行他们的职责。话说回来,这个故事的重点,与信心、上帝的怜悯或祂能看顾人们的需要,没有任何的关联。它的重点是关乎基督论──意即引发有关耶稣身分的问题,约翰也在他的记载中十分清楚地指出这一点。而实际上,唯有这项神迹都出现在四卷福音书的记载中,因此它必然是非常重要。
在喂饱五千人的记载之后,只有约翰描述耶稣在海面上行走、在迦百农的会堂讲道,并在讲道或言谈中宣称祂是生命的粮。如同祂在旷野供应人们生理上的需要,对那些相信祂的人来说,祂也将成为他们属灵上的粮食。即使是在马太福音、马可福音和路加福音的版本中,这些指涉基督论的弦外之音也都存在着,并且针对一些附带的、令人好奇的叙述细节提出解释。
此外,耶稣除了以含蓄的口吻,将自己与那些没有尽责的牧羊人相比(马可福音6章34节暗指以西结书34章5节与之相似的预言,提到牧羊人就是要来救赎以色列的那一位);实际上,旷野的食物也引发每一个怀抱信仰的犹太人,回想到摩西在旷野供应吗哪的神迹。还有在申命记18章15至18节的预言提到,弥赛亚先知将是一个和摩西相像的人。事实上食物十分充足,在喂饱了五千人之后,剩余的食物又装满了12个篮子。而这也再度令人联想以色列的十二支派在旷野漂流的故事──吗哪和鹌鹑的数量多得吃不完,特别是当百姓感到缺乏供应而抱怨的时候。
E. 在水面上行走
关于这个基督论的焦点,一直持续到马可福音的这个部分,所记载最后一项超自然的神迹──马可福音6章45至52节的最后几节,或接近结尾的部分,以及耶稣在水面上行走的平行经文。不过话说回来,虽然船被门徒驶走,耶稣并不是为了快速穿过海面而这样做。
相反地,祂要借此向跟随祂的人启示祂的神性:也就是这句话:"不要怕!是我"(后半部分可更按照字面来翻译:"不要怕!我是"──在出埃及记3章14节,希腊文的翻译"我是"指的是上帝的名字雅威:"自有永有者");而我们从马可福音6章48节的描述语词,看见耶稣想要"走过他们去",或许意思并不是祂不希望门徒发现祂,而是要使用在出埃及记第33章,摩西在西乃山看见上帝经过他的描述中同样的动词。换句话说,上帝正在启示祂自己:学者称之为上帝的显现(theophany),作为人的耶稣在里面启示上帝祂自己。
F. 神迹的目的
这样看来,如果我们要为耶稣的神迹作一个总结,尤其是这些十分戏剧化的超自然神迹,或许我们会这样说──这些神迹证据性的目的是要指出耶稣是谁,并且提供证据;福音性的目的是要进一步呼召人们,以确实的信心来信靠并且成为耶稣的门徒;情感性的目的是要指出耶稣纯粹怜悯人们的需要。而或许在当中最重要的、尽管也是最少被理解或关注的目的,是关于末世论的。
耶稣赶出了鬼之后,与犹太教领袖辩论时说了这些话──如果我靠上帝的灵赶鬼(或用一段平行经文所使用的字词来说,"上帝的手指"),这就是上帝的国临到你们了。或许耶稣的神迹最重要的目的,是要表明上帝的国如今以一种崭新的、决定性的、达致顶点的方式,进入了人类历史。不过,除此之外我们也要小心,不要假定任何具有一贯性的模式,能够判定何时上帝会或不会施行神迹,以免在过程中损害了祂的主权。随着我们探究耶稣超自然的神迹达至结论,我们再度来到了对观福音叙述的一个转折点。
III. 离开加利利
A. 结束的开始
耶稣在备受拥戴的阶段吸引大批群众来到了祂的面前。由于人数众多,使祂必须从一个地方躲避到别处去,虽然祂很少成功做到。因此,但是同时也因为祂的身分问题,祂事工的新颖性在犹太领袖的面前,也日益成为焦点。耶稣预备要进入下一个事奉的阶段,研究耶稣生平的学者称之为"离开加利利。"让我们继续依循马可福音的大纲往下读。在马可福音第7章,我们看到一个仍然发生在加利利的故事:耶稣与犹太领袖发生另一次的冲突,而这也让耶稣预备好离开加利利。或许我们也能把这个故事称作"耶稣在神学或意识上,离开了加利利。"这个故事带出祂与犹太领袖,以及他们先祖传统的争论,尤其是关乎法利赛人的口述传统,成为迄今为止最鲜明的焦点。
这场争论的是关乎他们洁净的律法,意即什么能或不能污秽人。争论的起因是,法利赛人见过耶稣的门徒,就到耶稣面前抱怨为何没有遵循饭前洗手的礼仪。他们并没有指责耶稣打破任何来自旧约的律法──因为没有证据显明祂在地上的生活曾经违背律法,况且祂也未曾鼓励别人这样做──不过,耶稣却与他们所认同的口述传统明显发生冲突。这个关于洁净的议题,使得耶稣在回应中提出第二个问题,借此指出法利赛人甚至也经常因着遵循一些属于他们的传统,而选择废弃了旧约的成文律法。因为他们的传统,是建立于对希伯来文圣经提出详细的阐释上。
耶稣提到众所周知的"各耳板"(corban)操练,这项操练在希伯来文中的意思是奉献给上帝的礼物,并且仅供圣殿使用,通常是金钱的奉献。不过,犹太人口头传统的矛盾在于,只要这位奉献者还在世,他不仅能动用这笔钱,还能随己意使用它所赚取的收益,只是不能将之用来帮助其他人,甚至是耶稣所提到的──年纪老迈、或许同时也有迫切需要的家庭成员。这样的不一致性导致耶稣挑战犹太人的口传律法,而不只是起初产生争论的洁净议题。
当我们来到故事的结尾,尤其是马可在7章19节的叙述,会看见耶稣讲了一个简短的比喻,内容说到从外面进去的,例如食物,不能污秽人,反而是从人里面出来的才能污秽人。马可作为故事的叙述者,接着作出附加评论:"这是说,各样的食物都是洁净的。"可是,当门徒在耶稣的身旁听到了这段话,他们心里很可能并没有这样的领悟。因为使徒行传第10章将会描述一个来自天上的超自然异象,这个异象重复了三次,才让使徒彼得作出这样的结论:在耶稣所开创的新约时代,没有食物是不洁净的。
马可作的这个评论,或许是出自于他对彼得的经历和该事件的反省。由于他是彼得的秘书或回忆录资料的收集者,以致他在此作出这样的附加评论。而这清楚指出,在写作福音书的时候,基督教会已经得出结论,认为耶稣不仅仅只是一位充满信心的犹太人。耶稣所展现从上帝而来的启示,实际上以某种方式更新或成全了上帝的律法;而这意味着跟随基督的人不用再遵守那些律法,或像先前的犹太人所做的一样,按照字面意思来遵守。
B. 叙利亚的腓尼基
当我们在这个神学的基础上来理解耶稣离开以色列的缘由,就能继续阅读马可福音第7章剩下的部分,并且详细进入第8章。在第8章,耶稣确实在地理上离开了以色列的范围──加利利、撒玛利亚和犹太,这几个地方是第一世纪犹太民族的国家中心。
根据马可福音7章24至30节的描述,耶稣来到了西北部的叙利亚腓尼基,赶出了一个妇人女儿身上的污鬼。而我们在前一堂课提到,虽然耶稣透过具有隐含意义的词汇,在表面上责难那位妇人作为外邦人的身分,可是从一开始祂就允许妇人向祂提出要求,又称赞她伟大的信心。或许耶稣一直都在考验她。无论如何,这个故事的结局是:一位外邦人和她的女儿不仅领受耶稣的祝福,也接受祂所施行的神迹;她们所得到的,与许多犹太人先前所经历到的,丝毫不差。
C. 低加波利地区
马可福音7章31至37节和相应的几段平行经文,来到加利利东部的低加波利地区。耶稣在此医治了一位又聋又哑的人(我们可以再度合理推断他是一位外邦人)。在这个故事中,用来描述这个男人残疾的术语,仅仅一次出现在希腊文的圣经以赛亚书35章6节──这同样也是以赛亚书一个预言的典范,论及末世祝福会同样临到犹太人与外邦人。
马可福音第8章喂饱四千人的神迹,也重复记载了与喂饱五千人的神迹相同的细节;然而,不同的是,这一次的神迹发生在外邦人的地区。这告诉我们,上帝透过耶稣,成为这两个族群的上帝。这一次剩下的篮子有7个,圣经使用7来代表全人类,而不是以色列的十二支派。接下来,马可描述耶稣在伯赛大医治了一个瞎子。当时人们只需从约旦河穿过加利利海东边的海岸,就能抵达此地,因此这里大致上仍是外邦人的区域。
D. 该撒利亚腓立比
当我们来到马可福音第8章的结尾,就表明我们不仅来到了耶稣这段长达一年、伟大的加利利事工中的高峰,也来到了一个转折点。这个转折点将为耶稣事工的最后一年、或是最后阶段作好预备,之后我们将看见祂坚定走向十字架的道路。
这一次同样是在以色列地区之外,在前往加利利北部该撒利亚腓立比的路上,耶稣展开了与门徒的讨论,而这段讨论最终引出西门彼得著名的认信:"你是基督",或是如同马太所描述较为完整的版本提到:"永生上帝的儿子"。不过,唯有马太记载耶稣对彼得的认信表示称赞,说这不是属血肉的指示,乃是由天上的父指示的,并且向他应许,说:"我要把我的教会建造在这磐石上;(磐石希腊文petra,与彼得的希腊文名字Petra同音)阴间的权柄(权柄:原文是门)不能胜过他。"马太福音16章19节所记载的这个内容,特别提及耶稣将天国的钥匙交给彼得。
在往后几世纪以来的教会历史,许多神学争议持续围绕在这几段经文上。在某些圈子,彼得被高举并被看作为不能失误的首位教宗,而且──认为他的继承人拥有相同特权的使徒统绪的教义,也是源自于这段经文。然而,也有人对上述的过分思维反应过度,声称彼得根本就不是那一颗石头──从他口中说出来的认信才是(虽然就原文来看这样解释有些微妙,
因为在亚兰文,完全相同的字词kepha可以指彼得的名字,也能指岩石或石头)。很有可能彼得在此得到的应许,是他将成为教会基要的领袖。这跟他各样的继承人或意谓他永无过失,绝对毫无任何关联。相反地,我们在使徒行传看到,他在早期的教会历史中成为一位关键的领袖。他在传福音的过程中,经常往新的地方进行新的拓展。我们尤其能从使徒行传第8章撒玛利亚人归信的故事,联想到在这段经文中耶稣所赐给彼得的特权。
我们能从三卷对观福音接续的记载清楚看到,福音书并没有刻意粉饰或过度高举彼得。无论彼得在受到圣灵光照的一刻,拥有什么神圣的洞见。当他完全没有准备理解耶稣在下一个讲论中提到的内容,就很快退居次要位置。接着,耶稣在快速连续提出三次预言的第一次,预言了自己即将到来的死亡,以及所有导致死亡的事件──苦难、羞辱──以及最终祂的复活。彼得把耶稣拉到一旁,责备祂竟然说出这样的预言。显然即使彼得在耶稣的事工中参与了许久,却仍然无法预备好接受将要死亡,甚至是被钉上十字架的弥赛亚。
E. 走向十字架
剩下的教导除了为耶稣离开加利利的部分划下句点,甚至是在祂实际前往耶路撒冷前返回加利利,就开始进入受苦的主题。马可福音第8章的结尾和第9章的全部内容(以及它们的平行经文),提到门徒要如何背起他们的十字架,来跟从耶稣。关于门徒走十架道路的这份教导,有一个短暂的例外,就是登山变像的神迹,记载在马可福音第9章的第一个部分──这个神迹可说是在提醒门徒,十字架的另外一面乃是荣耀。
登山变像预表了耶稣的复活、最终的升天和被高举,而门徒也能期待他们与耶稣同享如此最终的荣耀和完美。不过,令人遗憾的是,生命中各种的处境,像是因着跟随耶稣而要经历公开的逼迫,或是在一个堕落的世界,遭受疾病这般普遍的试炼;这往往提醒我们基督徒生命的自然形态是时常面临苦难。我们的荣耀、我们完全的胜利,往往是推迟至我们经历死亡和复活的那一刻,才会实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