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程 1, 项活动 1
进行中

讲章

00:00 /

I. 引言

本课我们来看保罗的罗马书。这卷书可能是保罗所有书信中最著名的一封,也是他所写的最有影响力的书信之一,如果它不是整个教会历史中最有影响力的新约书信的话。其影响力堪比奥古斯丁、马丁路德和近代卡尔巴特(Karl Barth)的著作,在改变中起着指路明灯的作用。 与其他书卷相比,罗马书是教会历史中拥有最多注释的一卷书。 为何这卷书拥有如此与众不同的影响力?

A. 境况

这封书信之所以与众不同,部分原因是由当时的境况造成的。我们尽可能将保罗的书信按照时间顺序排序。现在我们所查考的罗马书,是保罗所写第六封书信。也是保罗写给不是他亲手建立的教会的第一封书信。保罗写这封书信时,他甚至还未到访过罗马,尽管他希望能早日去到那里。

罗马书十五23-33提供的大多数信息,让我们看到保罗写这封信时所处的境况。他刚刚结束第三次布道之旅,带着那笔他在哥林多前后书中提到的捐奉,正准备从哥林多坐船前往耶路撒冷,好将那笔捐奉转交那里的圣徒。 之后,由于他相信福音已传遍了罗马帝国东部具有代表性的地方,便希望能将目光转向位于西部的帝国心脏及首都罗马。然后,穿过罗马再一路向西到西班牙。按照一世纪的标准,那里已经是地的地极了。

由于保罗自己从未到访过罗马,他与大多数罗马基督徒并不熟悉。于是,他写了一封长信,按着自己的理解,将耶稣基督的福音做了系统化阐述。这是一封教会历史上极其重要且深具影响力的书信。 保罗写这封书信的时间大约为主后57年。那些年间的一些特定情形,导致保罗在罗马书中写下了那些教导。

B. 背景

主后49年,革老丢皇帝签发了一道法令,将所有犹太人驱逐出罗马。 按照后来罗马历史学家的描述,驱逐令的发出是因为犹太人受到一个名为克莱斯图(Chrestus)的人的煽动发生了暴动。 克莱斯图与基督在拉丁文的拼写上只是一个字母之差。按照后来历史学家的描述,很可能是有人在此事上歪曲事实,才造成犹太人与基督徒之间关系紧张。因着这道法令,犹太基督徒和那些非基督徒犹太人都被驱逐出境。不过,他们当中的一些人于主后54年革老丢死后又重新回到罗马。 我们可以想象,主后57年当保罗写信给罗马时,罗马教会的情景。 教会正面对着突然蜂拥而至的犹太信徒,而此前至少有五年时间,教会主要是以外邦基督徒为主。 充斥着这么多相互敌视、相互争竞的族群,可以想见罗马教会的情形是何等反复无常。这促使保罗在罗马书中发出犹太人和外邦人要合一的呼吁。

C. 组织

这确实是一封经过了系统整理的书信,被称为使徒书信。它为保罗会见那里的基督徒铺平了道路。 稀奇的是,罗马书十六章列出了保罗书信中最长的问候名单。 这是我们到目前为止,第一次看见保罗在写给不是他亲手建立的教会的书信中问候这么多人。一些学者对这一明显的矛盾感到吃惊,于是便提出罗马书十六章其实最初是列在其他书信,比如以弗所书的末尾。也许还有更简单、更好的说法。 古时有一句谚语讲条条大路通罗马。这句谚语不仅是指地理位置上的四通八达,而且反应出一世纪农村人口大量涌入罗马的情形。 罗马是一个贸易、旅游中心,保罗能在罗马帝国境内其他地方遇到许多基督徒,这一点不足为奇。 亚居拉和百基拉就属于此类情况,他们就是后来重返罗马的人中的一对。保罗在信中问候了许多曾与他有过类似接触的人。他这样做是为了使自己能被素未谋面的,以外邦基督徒为主的罗马教会接受。

罗马书可刚好分为两部分,尽管这两部分各自的篇幅长短不一。 紧跟在引言、问候语及感谢后面的,是具有代表性的神学理论阐述(罗一 至十一章)。 罗一16-17是一个简短的主题声明。接下来直到十一章 ,我们可以清楚看到清晰明了的分阶段福音理论。从十二章到十五章中间,即十五13,开始转到伦理道德或福音劝勉方面的话题,这些话题源自保罗在前十一章确切说明的理论。

II. 因信称义(一1-五21)

如果我们回头看,将保罗第一部分关于神学理论的一大段话再细分,就会注意到他如何从一16-17开始讲论。 他不以福音为耻,因为它本是神的大能,要救一切犹太人和希腊人。 然而,救恩从始至终都是本着相信的原则。罗马书与加拉太书一样,甚至有时比加拉太书更为详细地阐述了人不能因行律法,只能因信称义的基督教核心理论。 事实上,保罗是在三21才解开因信称义的真理。在此之前,他从一18至三20,按照时间顺序,从神学角度讲明了普世人类的罪。

A. 普世之罪

简单来说,在讲到救主之前,保罗必须讲明救恩的需要。罗马书一18至三20可分为两部分。第一部分按照一世纪犹太人的标准来说,就是外邦人普遍犯的罪,这部分内容见一18-32。然而,就在犹太人对保罗所描述的外邦人的罪表示认同并沾沾自喜,并以为自己并不归从此类时,保罗开始在二1至三20指出,犹太人也因罪而无法在神面前站立。在三9-20,保罗显明普世的人都犯了罪,没有一个义人,连一个也没有,没有一个人可以靠着行律法得救。

在第一部分(一19-32),保罗不仅提到那些特定的罪,并且指出神学意义上的 拜偶像是指敬拜受造之物,而不敬拜造物者。伦理道德上的拜偶像是指按希腊罗马的道德标准看为稀松平常的那些同性及异性间的性罪恶。这些经文后来成为那些信仰基督的哲学家从宇宙观及道德层面证明上帝存在的依据。我们在一19-20读到世上所有人,无论他们有没有律法,有没有来自上帝的特殊启示,都应当借着所造的天地万物知道造物者的存在。一32那里则说,普世的人都知道什么是对什么是错。虽然并非所有文化对对错都有统一的认识,但所有的文化都有对错标准。

C.S.路易斯曾说过这样一句直白且著名的话,只有人类是会脸红的受造物,而且需要这样。这说明我们是按照那位有道德标准者的形象,独一无二地被创造出来的,这是动物世界的受造物所没有的特性。接下来,二章1节以及其后的经文,转而指出拥有律法的犹太人并未持续一致地按照律法而活。因此,他们也因罪无法在神面前站立。 讲明了人们对救主的需要,接下来罗三21重新回到保罗最初的主题,救恩只有借着基督因信才能得到。因信称义这句简单的声明就是福音的核心,三21-31这段话将因信称义完全解开。

B. 两个比喻

我们在前面的书信中已看见保罗如何用「称义」与「和好」这两个词,通过古时著名的两个比喻,对基督代罪受死所成就的一切作了总结。 他在这里再次重复了因信称义这个主题,并加上两个古时众人皆知的比喻。一个是赎罪的比喻,献上挽回祭。这个比喻取自在圣殿中施行的献动物为祭牲的做法,以平息神的愤怒,使祂转脸不看人类所犯的罪。 这段经文出现了一个神学名词「救赎」,这词最初是一个非常普通常见的比喻,在这里的用法取自奴隶交易市场。救赎是指买下一个奴隶,使他获得自由所需付上的赎价。

C. 活出信心

第四、第五章详尽阐述了因信称义这个主题。 第四章提到了许多细节,所用方法与保罗在加拉太书中采用的方法类似,将亚伯拉罕作为第一个因信称义的以色列人的榜样(创十五章)。 第五章继续谈到因信称义所产生的结果,其内容可分为两部分:第一部分讲到因信称义使我们与神相和。它废掉了人于人、神与人之间的冤仇,给我们带来喜乐。这喜乐即使在患难中仍可享受得到。无论今生的经历是什么 ,我们知道,在基督里我们有永远的生命,这个生命是任何人无法摧毁,也无法从我们夺取的。

第二部分五12-21是基督教神学史上极其重要的一个段落。它清楚地阐明因信称义是因基督是我们第二个亚当,就是新亚当所带来的结果。这个新亚当是新人类的第一人。祂无暇无疵,而第一个亚当和他的妻子夏娃都因罪堕落了。保罗指出老亚当和新亚当耶稣之间的相似之处。 他们都是单独的人;他们所做的事都影响了全人类; 第一个亚当因原罪堕落,第二个亚当基督因代替世人的罪而死,这两个人的行为对跟随他们的人都产生了影响。 此外,保罗也清楚地指出老亚当和新亚当,或者说亚当与基督之间的关键不同。 亚当的行为带进罪,基督的行为带来救赎。 亚当一人的罪,带来众人的罪,因此带出基督救赎的需要。 所有人都是亚当的后裔,受到罪的诅咒,并非每个人都能自动在基督里得到救赎,只有那些在基督里的人才能得到救赎,因为他们白白接受了祂所赐的永生的礼物,因此与祂有了正确的关系。

III. 成圣(六1-八39)

第六至八章是保罗逐步、系统讲论基督教福音真理的又一个环节。 从因信称义及其结果到基督徒生活,保罗下面要讲的主题是成圣。基督徒的生活就是一个不断经历圣洁,不断经历与神正确的关系,被内住的圣灵不断变化的过程。罗马书六、七、八章引人入胜的地方在于,它们分别讲到得自由的问题:第六章讲的是从罪中得自由,第七章讲的是从律法中得自由,第八章讲的是从死亡中得自由。 在解读这三个主题时,保罗清楚地指出,他并不是说基督徒在今生可以从这三件事中得着彻底的自由。基督徒显然仍会犯罪,基督徒的生活并非只要蒙神恩典就够了,可以不用再遵行律法。 基督徒有清楚的,甚至可以说必须遵行的伦理道德标准。 但它们并非旧约圣经中摩西所写的那些繁文缛节、一成不变的律法要求。 当然,基督徒也无法避免肉体的死亡。基督徒与所有未重生之人的不同之处在于,他们在肉体死亡之后可以脱离灵的死亡。我们只要集中查考罗马书六至八章的几处解经重点,就可以更清楚地说明后面的内容。

A. 第六章

罗马书六1-4一上来就讲到受洗。有些人在阅读这些经文时,以为这是在教导基督徒要想得救就必须受洗。若是如此,哥林多前书十2对受洗的说法就不对,因那里保罗用比喻的方式称那些在旷野中的人,都在云里、海里受洗归了摩西,而那些人中的绝大多数却因自己的罪与悖逆在肉体及灵里都受了刑罚。 尽管如此,罗马书六1-4提醒我们,早期基督教在信仰及做法上有一种非常普遍的情形。具体说就是,有人一旦做了信仰告白,紧接着马上就是受洗,以表征与基督同死、同埋藏。这种做法在基督徒中无论在何时何地都已成为一种约定俗成的方式。 不过,罗马书六章也清楚地指出,基督徒仍会继续犯罪,只是基督教评论家对如何正确解释保罗话中所隐含的新旧含义尚有歧义。

B. 第七章

基督徒一生中持续需要面对的,是灵与肉之间的争战。这场争战在罗马书七14-25达到高潮。在那里保罗发觉在他以及所有人里面都在进行一场意义深远,却痛彻心扉的争战。 保罗在描述这场争战时用了第一人称单数形式,以表示这场争战乃是全人类都在经历的争战。「我所愿意的善,我反不做;我所不愿意的恶,我倒去做」。 他最终靠着耶稣基督得以胜过这场争战,使自己得着自由。 这章末尾,即罗马书七25上半句发出了得胜的宣告,但在下半句的结束语中,保罗称他的肉体仍在顺服罪的律,他以一个基督徒的身份说出这些话。显然并非所有的基督徒都能接受他的说法。 然而,这却是千真万确的真理。一个乐意在基督徒生活中成圣,成为圣洁,越来越成熟的人,必须对神人间存在的巨大鸿沟有越来越深刻的认识。

虽然神的标准永远都不会改变(它们永远是绝对而完美的标准),但我们可以改变并提升自己对神标准的认识,以增加我们对自己以及对这位圣洁完美之神的标准的认识。 那些与罪持续不断跤力,看似无力胜过它,并为此痛苦不堪的基督徒,至少可以通过他们与罪跤力的经历得到一些安慰,因为那刚好证明他们是真基督徒。 我们可以这样说,只有活在基督里的人,才会感受到如此深切的痛苦。 而那些活在基督之外的人,可能根本不知道还有这样的痛苦。第八章继续强调基督徒可以有得胜罪的经历,享受永远摆脱定罪后的幸福与喜乐(罗八1),并经历靠圣灵使生命开始不断变化的过程。罗马书八28是一节非常著名的经节。那里说神使万事都相互效力,叫爱神的人得益处。换句更好的说法就是,虽然临到我们的事,在我们眼里并非都是好事,但神却可以照祂主权的安排,将那些不好的事变成对我们有益的事。29-30 节让我们看到了神的预定和拣选,以及最终要使信徒得荣这些令人困扰的问题。八章结尾是一个令人不容置疑的应许,就是没有任何事能使我们与神在基督耶稣里的爱分离。

IV. 以色列人的不信 (九1-十一36)

我们不可能解决所有关于神的预定及拣选这类神学问题。有趣的是,随着第九章的展开,我们注意到保罗所举大多数的例证,都是指团体人而非单独的个人。 就是贯穿旧约圣经中那些属神或不属神的不同团体。这些人是否得救并未说明。 无论如何,罗马书九至十一章讲到保罗最后一个神学道理。乍看起来,没什么必要非要讲明这些道理,而且看起来这些道理也有些离题,因为第八章已经做出了一个令人荡气回肠的总结,就是有一天我们都要得到完全的荣耀。 尽管如此,按照一世纪的逻辑,保罗必须对他在罗马书九至十一章的内容做出说明。他声称基督教的福音,实际上就是以色列人的盼望的实现。他写信给这间以外邦人为主的教会。当时,外邦人对福音的反应比犹太人积极得多。他所声称的失效了吗?罗马书九、十、十一章,依次对这个问题做出解答。

首先,罗马书九1-29指出,在整个旧约历史中,只有少数犹太余民是真心顺服的人。因此,如果他们当中的大多数人都拒绝接受基督教福音,那只能说明这事与以前各世代发生的事并没有什么不同。其次,保罗在九30至十21 指出那些对福音信息反应不积极的犹太人到底错在哪里。称他们与以前世代的犹太人一样,将行律法当作称义的手段,并未凭信称义,顺服神所赐的救恩。

本章以早期基督教的宣言作为结束。该宣言被公认是相信或跟随耶稣的人最短的公开宣告,与十9-10中的宣告类似,宣称「耶稣是主」,而非凯撒是主。 这里主既有「神」也有「主人」的意思。 此外,十章14-21节还提出了使万民听闻福音的呼召。第十一章结尾保罗从神学的角度提供了「犹太人究竟错在哪里?」或「为什么这么多犹太人拒绝接受福音?」的第三个答案。他提醒大家,这只是暂时的情形,目的是为了激动犹太人发愤,使他们也能像外邦人一样凭着在基督里的信心对福音做出回应,正如保罗著名的橄榄树的比喻所指出的。

V. 基督徒的生活及服事(十二1-十五13)

接下来,十二章及之后的内容开始转向福音所带出的新生活, 简单概括出基督徒应当回应的次序。 第1-2节阐述了身体及心意更新变化的基本原则。 3-8节则呼召每一个信徒找出自己的属灵恩赐,并衷心地运用这些恩赐。 罗马书十二9至十三14则以爱为主题提出各样劝勉,该主题贯穿了整个段落。 罗马书中提到的恩赐以及如何在爱里运用这些恩赐的顺序,与哥林多前书十二、十三章所提完全相同,这显然并非巧合。爱里其中一个主要部分是,顺服在上掌权者(十三1及之后内容)。当然,我们必须记得圣经中记录的关于彼得和其他人的榜样,我们对人的顺服绝不应当超越对神的顺服。如果神的旨意与在上掌权者发生了冲突,我们必须选择顺从神而非顺从人。罗马书十四1至十五13与哥林多前书八至十章谈及的主题相同,都谈到了祭偶像的食物。这两个地方在论及罗马城中刚强或软弱的弟兄姊妹时都提出了相同的观点。

VI. 总结 (十五14 - 十六27)

我们在十五14至十六27这部分读到了保罗的一些个人计划,以及信尾的问候语。我们在本书信的引言部分已讨论过这两部分内容。 总之,罗马书是保罗最完备、最系统化的著述。他在其中谈到了许多具体问题,并称合一必然胜过民族主义、部族制度或种族偏见。 罗马书在教会历史中一直发挥着影响力,被一代又一代的基督徒反复阅读,在信仰之路上一路伴随我们同行。我们在罗马书中可以找到一些神最宝贵的应许,借着这些应许,神向我们保证祂一定会帮助我们成功地走完地上的旅程。

课程材料

文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