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程 1, 项活动 1
进行中

讲章

00:00 /

I. 简介

我们已结束新约归属保罗的书信概论,接着这堂课便开始查考希伯来书。我们之前在纵览新约时提过,由希伯来书开始的其余书信,文体上都与保罗书信有差异,看似并没紧密地按照希腊罗马书信的五部格式,甚至在某些情况里并不相似。这样看来,新约的这些“非保罗书信”结合各种文学和修辞手法于一封寄出的常规信件。

A. 体裁

若我们看希伯来书的开场,并没有任何字句显示这是封书信。序言没问候、没署名,甚至整卷书信也没署名作者是谁;没祝谢或祷告,但你若翻到本书的结尾,就会看到一般希腊罗马书信结尾的祝词。因此,这看似某种合成体裁。要知此书(传统称之书信)作者在写什么,就在书信结尾十三章22节里,作者说他略略写“劝勉的话”。在新约圣经里只有另一处出现过这样的词句,就是在使徒行传十三章15节记载保罗在彼西底安提阿的讲道。那讲道也被称为劝勉的话。借此我们可以理解成希伯来书的作者以书写方式,编写一篇讲道或训诫之类的。又因它是封被寄出的邮件,我们当然也可以把它当作一封信件或一卷书信。

B. 收信者

与所有新约圣经书卷相同,其原稿或手稿并没有记下收信者身份。但以我们所知道的最早手抄本,并这封信的传统定义,收信者是一群称为希伯来人。几乎可以肯定的是这指的是犹太基督徒,而不是非信徒的犹太人。毋庸置疑的是整卷书信充斥着旧约经文,引用那些被认为在基督里成就的预言和其他段落,或另一种形式引证基督;还隐射犹太教的重要课题、人物和制度。

此外,还使用各类提示、言辞、主题和风格;例如拿这世界的事物与天上原型比较或提及默默无闻的犹太人物,如根本非犹太人的大祭司麦基洗德。 虽然在创世记颇为突出的记载,亚伯拉罕献上十分之一给撒冷(后来的耶路撒冷)祭司, 但是这些较为模糊的引用促使许多学者推测,或许作者的收信人是一群来自不同宗派背景的犹太基督徒。希腊化犹太人斐罗曾试图结合希腊哲学和犹太思想,他的思想世界和世界观有许多与希伯来书相似之处。爱色尼人(现在我们从昆兰文学中相当熟悉的)的死海古卷里提及麦基洗德多次,否则他在犹太文献中并没有显着地位。因此,至少有一些犹太人来自这些较希腊化或较多犹太宗派背景的其中之一。

C. 作者

我们之前提过,本书信作者不详,整卷书信里没有一节提到作者的身份。教会历史初期,罗马天主教常把保罗当作此书作者。由于以保罗使徒的作者身份,所以正典地位可轻易奠定。不过另一方面,传统上并没有把任何其他保罗没亲笔著名或在序篇没表明是他本人的信件,归纳为保罗著作。

除此,在某些段落中,尤其是二章3节,书信作者言明自己是得二手资料的第二代基督徒,而非曾直接与耶稣在一起或遇见复活的主,这是些保罗常在其他地方极力强调的个人经历。在初期教会时期,尤其是在东方教会,曾对此信作者做出无数提议,如:路加、巴拿巴和罗马的革利免。

近几个世纪有马丁路德的闻名提议,提出或许亚波罗才是此信的作者。他也是希腊化犹太人背景的基督徒,以他的智慧和哲学闻名。若我们理解亚波罗为此书信作者,那么就不难理解此书信里的综合概念。近年来也有其他的建议如保罗的其他同工:西拉、腓利,甚至是百基拉。若说此信作者是女人,便可解释书信匿名的理由,为的是不让这封信在一个男尊女卑的社会里显得欠缺说服力或权威性。

若我们要完全坦白,那么我们只好跟从第二世纪学者希腊化犹太基督徒俄利根的结论,只有神知道真正的作者是谁。不过从古至今所提出的提议,都将作者认定为若非保罗,必为保罗至亲的同工,因而满足了作者必须是使徒时代与使徒有关联的定典资格。

D. 写作地点和日期

我们从书信的结尾得知作者是写给罗马城的犹太基督徒。在十三章24节,他写“从意大利来的人也问你们安”。这很自然地解释为作者身在他方并和罗马教会的基督徒同伴在一起,这些同伴向罗马的朋友和基督徒问安。书信结尾篇幅还有两处暗示此情景。在十二章4节,作者称他的读者为还未曾为主的缘故流血。这显示作者意识到逼迫教会渐增,但他们还没为信仰殉道。这情景符合主后六十四年或稍微较早前的罗马,就在尼罗刚刚开始逼迫教会的时期。

如此解读是相当合理的,并对应十章32至34节所提到先前犹太基督徒在罗马的家业被抢夺,却能够以喜乐应对。在我们介绍罗马书信所提到主后四十九年革老丢赶走犹太人的事,也很自然地符合这处经文。被迫离开罗马的犹太人不可能留得住他们家业的地契,因而在革老丢统治时期,这些必然归回公家。因此,我们对最佳总结的提议:希伯来书信是在约主后六十四年,由一位跟随保罗的匿名者写信给一个罗马基督徒社群内的一群犹太基督徒、或是某个家庭教会。

E. 写作目的

写此书信的主要目的是预备读者面对日益渐增的逼迫,呼吁他们持守信仰抵抗试探。尤其在一世纪时,拥有犹太背景的基督徒很自然地堕入返回犹太教的试探。就在这段基督教初期历史时期,罗马帝王首次认清基督教将会比犹太教更加显赫。当时犹太人依旧享有敬拜上帝、遵守自己律法的自由,并无需对罗马帝王献上任何侵犯犹太教独一真神信仰的祭品。

一旦尼禄,还有在他之后的帝王,认识到基督教逐渐成为以外邦人为主的宗教并比犹太教更加显赫,基督徒便不再免于罗马法律,也不再享有犹太人的特权。 因此,希伯来书的大纲或结构,是以基督和祂的启示与所有犹太历史上显赫的人物和各个体制相比较。为的就是要印证基督(除天父上帝自己之外)是至高无上、远胜一切的。犹太人或许会因此高举基督,接而扭转这股从宣告基督教信仰到恢复他们犹太教原籍的倾向。

II. 基督身为人子的优越性 (一章1节至四章13节)

这封信在一章1至4节一开始,便以一个崇高序幕强调耶稣基督的完全神性,此信息和新约圣经的任何其他部分所言明的一样清楚。基督是天父本体的真像,我们也可说是镜象。

A. 超越天使

然后,书信的主体在一章5节拉开序幕,开始了一系列基督与许多重要犹太人物和体制的对比。第一样从一章5节至二章18节占据了作者的思绪,便是基督远远超过天使的优越性。天使已成为许多犹太人有趣揣测的焦点,尤其是在两约之间时期;在昆兰的爱色尼人之间更是如此。作者提出基督超越天使的第一个论点,就是祂更全能、更崇高,甚至比天使更尊贵和更威严。

作者在一章5至14节,引用一系列旧约圣经经文贯穿做出这个论点。此举用在这里并贯穿整卷书信,你必须明白作者引用旧约的许多用途,并不是指直截了当的预言和应验关系,而是各种形式的类型学,正如我们在耶稣诞生叙讨简介曾探讨的。纵览历史,上帝的救赎模式不断很明显地重复在耶稣生活的周遭事件和事工,使一个真犹太作者能够说旧约经文已被“filled full”(填满),这在当时的“fulfillment”(成就)概念时代可做合理的解释。希伯来书的另一特点是在阐释每个主要神学思想后,作者立即进入劝勉,而不是将所有的指示留到书信结尾自成一段。

因此,二章1至4节便进入第一个劝勉部分。作者警告这封信的读者,若从天使所传的启示(这里按照一定的犹太传统,引用摩西律法)如此重要,那么从比天使优越的基督所传的启示,就必须更加严紧遵循。在这简短的劝勉后,作者继续做基督和天使的比较,但这一次较为引人注目的,他并非谈基督全能的优越性,而是他受苦的优越性。基督成为完全的人(一样天使没做的),有绝对资格为世人的罪而死。如诗篇第八章(突显于此段落)所述,最初在创世记第一章记载,亚当和夏娃获得完整、完美的授权,彻底统治人类,但却没因此而彰显神的样式。基督则成功地完成了亚当和他的后裔没做的,即彰显神的样式。14至18节强调的是基督的优越性在于祂完成赎罪祭,意味着我们脱离罪和死亡的恐惧 。

B. 超越摩西

希伯来书的第二个主要对比是基督和摩西,从三章1节至四章13节加以探讨此对比。这摩西就是西奈山颁布律法的摩西,在犹太历史上极其显赫。三章1至6节的神学部分(释经材料)还算较简略的。摩西在神的全家尽忠,但基督则是以房屋建造者、宇宙造物者的身份尽忠。显然,基督是至高无上的,因此更胜摩西。

然而,这对比的主要部分则是从三章17节一直到四章13节的阐释信息 。作者在这里的重点是我们绝不能像那些在跟随摩西时悖逆的人,这大多数以色列人的下场是与摩西在西奈旷野流浪了四十年。相反之,我们必须做这些在摩西时代大多数以色列人没成功做到的,那就是进入神的安息。希伯来书在三章和四章开始一段相当铺叙和精细的比较,涉及神子民的安息。从上帝七日造物歇息一日成了日后摩西律法中神子民每周在安息日歇息的范式,希伯来书作者进而讨论另一个还未完全成就的安息概念。在一个层面上,当以色列人进入迦南地时,他们已得享安息。

不过,他们的一再悖逆,使他们从来没能永久平安地享受迦南地的祝福、繁荣、自由和远离仇敌的平安。因此,耶稣在基督教的启示,带来了更大的安息,但它与将来的生命所要带来的完美安息相比,仍然是不完美的。现在还有时间进入这安息;希伯来书作者引用诗篇作者写关于安息的应用, 不止一次地鼓励他的读者一定要确保他们已经完全进入神的安息。换句话说,即使面对逼迫,他们也必须持守到底,做信实的基督徒。

III. 基督事工的优越性(四章14节至十章18节)

A. 超越祭司

从四章14节一直到十章18节,希伯来书作者开始他对基督和一个尤其显著的犹太人物或体制做最缜密的对比。这里指的是犹太祭司职分。四章14至16节是本段劝勉的简介。 在未表达他的神学论述之前,作者先劝勉、鼓励他的读者要确定他们已经领受并继续领受神的恩典。四章16节就是著名的劝勉经句,鼓励信徒只管坦然无惧地来到施恩宝座前,因为基督的牺牲为信徒开拓了一道崭新、与神亲近的道路。

纵观这几章,作者其中一个核心重点是,那犹太祭司将人与上帝隔开,但是基督的完整和全能祭司职分却让我们能够直接亲近基督。祂所献上完全的赎罪祭,使我们在无需通过任何人为中介的情况下,可以直接祈祷并听到上帝的话语。这显然是比大多数犹太人习惯的思路,更加亲密和直接。

在五章1至10节,作者做出与摩西的兄弟亚伦(祭司支派一脉相承的始祖)的对比,强调基督虽然不是亚伦的后裔,却履行了犹太祭司的各项职务。五章11节至六章20节记载另一段主要的劝勉,包括在六章4到8节最著名、严警离弃真道的人。这或许是所有新约圣经里最为严厉的警告。虽然还有其他解读这些经文的方法,但是许多相信一个真基督徒是有可能失去他或她的救恩的,时常以这几节经文为引证。这里指的信徒可以是外表与有真信仰的信徒没差异,但属一群只在嘴上声称敬拜上帝的表面信仰。

无论你对希伯来书的警告采取哪个论点,这争论点当中的协议是不容忽视的。强调救恩有永恒保障的加尔文神学派,和相信救恩是会流失的阿民念神学派,一致同意希伯来书这里所指的信徒是只有表面信仰的人。这些人在艰难的情况下,尤其是基督徒受到逼迫时,将离弃真道并不会对此有任何悔改,最后在永远与神隔绝的情况下死去。虽然这些人是否是真信徒是一个重要的神学辩论,但是我们绝不能忘记双方一致认同的重点。这些人并没得救,所以在任何情况下,基督徒见证人和基督教牧者有责任毫不含糊地警惕,尤其是对那些明显在困境的基督徒,不可离弃真道。

七章1至28节继续将耶稣和祭司做对比,这次专注在雅各十二个儿子之一的利未,也就是祭司支派的名字出处,而这次的焦点放在耶稣和传统利未祭司的差异。接着作者的思路转向旧约创世记亚伯拉罕时代的撒冷祭司,麦基洗德。经上没注明他对以色列神有明确信心,却不知从何得知宇宙间有一位真实、全能的上帝,亚伯拉罕也承认麦基洗德在某种形式上在他之上,因此亚伯拉罕取出十分之一给他。耶稣被称为“是照着麦基洗德的等次永远为祭司”,这意味着祂要胜过为亚伯拉罕后裔的利未祭司。故此,因信成为亚伯拉罕属灵后裔的基督教徒,可以承认耶稣为比犹太教祭司更大的大祭司。

B. 超越旧约

八章1节至十章39节接着讨论耶稣胜过旧约的优越性。新约圣经里引用旧约最长篇幅的就在第八章,并且也是最强声明旧约“必快归无有了”,作者差点就直接道破。第九章延续对比新旧约,并巧妙使用希伯来文和希腊文文字将“契约”改变成“遗嘱”。“遗嘱”和今天我们所立的遗嘱相似,需要在一人死后,其条款方可生效。因此,基督的死落实了新“遗嘱”或新约。第十章探讨天堂实物和其地面影儿的对比,并引致在十章19至39节的最后警告。这围绕着我们之前在六章4至8节讨论过的同样议题。

IV. 因信得胜的优越性 (十一19-十三25)

希伯来书作者开始在十一章开始总结他的书信:最后一系列的对比。这次如点名一样,列举了整个旧约时代的信心伟人。本章的重点是无论你挑选哪一个犹太教的信心伟人,从未有任何一个领受上帝所有的应许,因此他们必须凭信心生活。为什么不呢? 本章结尾指出上帝已经立定,若他们不与新约时代的信徒同得,他们就不能完全。因此十二章最后的劝勉段落,鼓励我们定睛仰望耶稣,那为我们信心创始成终的耶稣;还有在我们以先死去和殉道的,如同云彩围绕着我们的见证人正在体育场为我们打气。鼓励我们无论多困难,也要奔跑前面的路程。第十三章则以一些劝勉、祝福和问安总结了这卷书信。

V. 结论

希伯来书是新约圣经著作中独一无二的,不仅在他大幅度探讨基督的完全神性和完全人性的课题,也是新约唯一探讨、并大幅度探讨耶稣基督担任大祭司职任的课题。它也是并或许是最显著的、最强烈、最明晰呼吁基督徒在面对困难或迫害的情况下,不要放弃信仰 。特别是今天生活在更富裕和更民主国家的基督徒,我们不象在过去几个世纪的信徒或今天世界其他角落的信徒,为了他们的信仰所遭受的迫害。我们没有经历过激烈的迫害,更不用说殉道,但我们应该一次又一次地翻阅这卷新约里常被忽略的希伯来书。除了严峻考验或试探,我们永远不可能完全肯定他人或甚至我们自己的信仰。故此,我们应当小心别堕入试探,轻易口若悬河的议论,假设自己知道什么人在上帝眼中是得救的。

课程材料

文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