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程内容
I. 导论
欢迎您一同来探究新约。
A. 我们为什么要研读新约?
尽管新约书卷早已有了将近两千年的历史,如今人们却依然出于许多原因,对它感到好奇。有些人除了认同新约的文学艺术性,也十分重视它在过去的两千年,如何影响了世上许多知名的文学作品。另有一些人则从学术或历史角度切入,认同耶稣对于人类历史发展的重要性,尤其是针对欧洲和北美的历史。因为基督教起初只是一个微小的教派,后来却发展成为一个世界性的宗教。而对于其他人来说,研读新约圣经的原因较为个人化,甚至可说是为了寻求将来事奉的方向。因为他们相信这是上帝的话语,所以他们要认真学习,好能全职服事上帝。
B. 本系列课程的目标
本系列课程的目标是探究新约概论。主要对象是那些已经稍微了解和熟悉,却尚未完整地、系统性地读过整卷新约的人。此外,课程内容将广泛呈现福音派的观点。我们对上帝的话语这份认真严谨的神学立场,也深切影响后续的论述。不过,我们会尽力以认真负责任及客观的态度,来回应一些关键议题抱持反对态度的学术论点。
II. 新约书卷的结构
在课程开始之前,我们必须先来问一个问题:"新约是什么?"也许今天我们会认为它是一本书,其实它是由一本结合二十七卷书卷所组成的文集,或者更准确地说,它是一份由皮纸卷轴作成的经卷──内容最初写在蒲草纸和羊皮纸上。而在我们今日对于正典的排序中,新约是以四本福音书作为起始──马太、马可、路加和约翰。
A. 福音书
"福音"一词来自希腊文,意思是"好消息"。早期的基督徒把这四卷书收集在一起,称之为"好消息",因为他们相信在这些故事中的主角──耶稣,为人类带来有史以来最好的消息。福音书的写作形式或风格,类似历史著作及传记作品,但与其他已知古代世界文献有所不同。因为我们能从福音书的写作风格和形式,发现作者群试图借由所描述的事件及人物,向读者传达真理。
四福音的顺序是──马太、马可、路加和约翰──可能是早期教会按照福音书大致写成的时间先后来安排,但是有一个例外。
那就是马太福音或许不是第一卷完成的,而可能是马可福音。尽管如此,马太福音被排在四卷福音书的第一卷,是因为它提供了最多与旧约相关的资料。毕竟基督徒和犹太人一样,从一开始就将旧约视为神圣的权威,以及上帝默示的话语。于是,早期基督徒就将四卷福音书中,内容最为犹太化的马太放在第一卷,而后续的马可、路加和约翰,也就按照它们写成的先后顺序来排列。
B. 使徒行传
新约的第五卷书,传统上被称为"使徒行传"。它描述了在耶稣基督受死、复活之后,关于初代使徒的一些特定事件。然而,它却没有提到许多关于十二门徒的事情,而是将内容特别集中于两位角色上──彼得,他是十二门徒之一;另一个则是保罗,他虽然并不是十二门徒之一,却因着透过异象看见复活的基督,而自认与使徒并列。
C.保罗书信
使徒行传之后,接续的是十三卷书信,它们都被归类出自使徒保罗。这些书信是:罗马书、哥林多前后书、加拉太书、以弗所书、腓立比书、歌罗西书、帖撒罗尼迦前后书、提摩太前后书、提多书、腓利门书。这些书信的排列顺序,并没有什么神学或宗教因素作为根据。它们看来只是按照写作篇幅,依次从长篇排到短篇。首先,我们会看到这些书信是写给教会,再来就是写给个别的基督徒──提摩太、提多、腓利门。而当有两封信同时写给同一间教会或是个别信徒,它们就会被组合在一起,稍微打乱书信排列的次序。
D. 普通书信
在保罗书信之后,还有其他八卷书信。首先是希伯来书,此书被保存下来的内容,并没有提及谁是作者。对于这方面,早期教会有两派不同的看法。西方拉丁派又称新兴的罗马天主教会的信徒,认为这卷书是使徒保罗写的。而那些东方派或更倾向希腊正教教会的信徒,则是认为作者另有他人;但是,他们所提出的可能作者,都是保罗身旁的追随者或同伴。基于作者的不确定性,希伯来书就被放置在保罗书信之后,并非按照早前建议的长度而放置。
其余七封书信,通常被称为大公书信或普通书信。在此,"大公"是广泛的意思,表示这些信是写给广泛、不同地区或区域,或是写给教会群体,而不是某一间特定教会或个人。这些书信包括:雅各书、彼得前后书,约翰一、二、三书,以及犹大书。为什么是这样的排序──雅各、彼得、约翰和犹大?我们不太肯定,但答案似乎与这四封普遍书信的作者,在早期基督教的声望地位之高低有关。
我们从使徒行传的上半部得知,雅各是我们主耶稣同母异父的弟弟,也是最早期耶路撒冷教会的首席长老或领袖。而不久之后,彼得变得更为突出,最终成为罗马教会的首位主教。虽然约翰并没有彼得那样突出,他却经常在福音书和使徒行传中被描述成"同行者"。而耶稣的另一个同母异父的弟弟──犹大,显然是四位当中知名度最低的。因此,或许这四卷书信的排序,便是按照各书卷作者的声望程度递减排列,依次为:雅各、彼得、约翰和犹大。
E. 启示录
启示录是新约二十七卷书里面的最后一卷,有时会称之为"富有多项启示"的书──然而,无论是希腊文或任何现代译本,都没有使用复数来为此正名。原因可能正如这卷书内容所描述──虽然约翰看见许多从耶稣来的异象,但是它们都被视为一个整体──单单关乎耶稣基督的启示。然而,"启示"的希腊文,是从英文词汇"天启"(apocalypse)出来的,表示一些意涵,远远超过内容所能透露。这样的诠释方式,源自于一种在古犹太和希腊罗马世界中盛行的文学形式,往往运用富含象征性意义的方式,来描绘过去、现在或未来的事件。如此陈述手法出自于信主之人的一个信念:上帝会把人类历史推向高峰,祂有时会毅然干预宇宙,甚至以超自然的方式终结,或是推进人类历史的结束──目的是为祂的子民──祂忠诚的跟随者伸冤,并要审判祂的仇敌。
III.需要从文本中探索的问题
之后我们逐卷研读新约,将会更详细谈到它的文学形式,以及关于它的各个部分。我们此时需要先提出另一系列介绍性的评论;即是进入文本以先,必须简要列出想要探究的问题。总体来看,我们将以四个问题作为起点,来思考可能从新约文献中找到的许多问题。
A. 历史背景
首先是关于简介或历史背景的问题。随着我们一同探究课程,将会提出更详细的问题,并且尝试找出好比下述关乎每一卷书的答案:作者是谁、写作情境、写作时期、日期、特定读者是谁,以及他们当时面临哪些特定问题。这些答案对于我们的探究非常重要,因为我们必须理解这一个在两千年以前出现,如今却大多早已从现代情境中遭到移除的文化,才能将新约内容应用于今日的信仰生活中。而在一开始的几堂课,我们会先为整个新约时期的历史背景分段排列。因为如果没有这样安排,我们会很容易断章取义,导致误解作者最初的写作目的,也误判最初读者的领会。
B. 诠释
第二类的问题,则是关乎诠释或释经,目的是从各卷书的内容排序和结构,掌握作者的主要思想,试着观察其写作大纲或叙述思维。然后,对释经而言更进一步的挑战是,要特别集中在一些较为艰涩的问题上。而整个教会历史,从古至今释经学者都在努力对这些问题作出回应。
C. 神学
第三类问题是神学的问题。这是一个关于假设的问题:既然我们已经依序探究完整卷书、指出其主要内容,又或许已经停下来,简要讨论一些关于诠释的问题,那么,作者本来期待传达的核心思想,又是什么?另外,还有一些问题需要讨论:当时的读者担负哪些任务、需要顺从哪些指令、要遵循或避免哪些案例?简而言之,我们要问的就是:这卷书教导了我们关于基督信仰主要教义的哪些部分?这些都是神学的问题。
D. 当代应用
第四,也是最后一个问题,则是关于当代应用。在某些方面来看,我们实在很难以简短篇幅来回应这个问题,因为任何一种文化、观众和诠释者,都拥有他或她个人独特的处境,因此应用的方式会大有不同。不过,就像是聆听或观看这个系列课程的读者一样,虽然大家应用的方式可能十分不同,但是无论如何,文本的意思仍然保持不变。
IV. 两约中间时期(Intertestamental Period)
既然有了上述的初步建议作为支持,我们就要准备进入几个历史背景的分节点。首先,我们要来看看整个新约。在此,我们要将论述内容分为两大类:第一,是更广泛的社会或政治发展分析,也就是在一本讲解古代世界任何文化的历史书籍中,你希望能够读到的内容;其次,我们要来探讨那些特定的宗教元素,作为研究新约的重要背景。而若有剩余时间,我们会聚焦讨论在新约写作及其所记载的事件发生以先,几百年以来的社会政治发展历史。
新约并不是无中生有,基督教也不是单单从创立者耶稣开始,而是历经许多重大事件才逐渐形成。所有最初的基督徒和新约作者都一致认为,他们已经拥有了神圣的经文,在那些日子里被简称为"经卷",甚至是"著作",而基督徒最终称之为旧约或希伯来文圣经,好与后来这二十七卷被称为新约的著作,作出分别。因此,他们想必认为,新约能将旧约中所描述的历史推向高峰,也成就旧约三十九卷书中许多的应许。
不过,旧约是大约在主前第五世纪完成的。按时间顺序来看,最后一卷完成的书,很可能是在旧约正典英文序列中的最后一卷,也就是先知玛拉基的作品。保守派的学者通常认定,玛拉基大约是在主前425年写下预言。直至耶稣时代以及新约写成,相隔超过四个世纪,这段历史通常被称为两约中间时期。
A. 波斯帝国
玛拉基去世时,犹太历史上并没有发生什么特别改变,以致让世俗历史学家在世界历史上为其划分一个新时代。熟悉旧约最后一卷书的读者知道,犹太人被掳到外地,又遭受许多国家的压迫;但是,波斯政府的统治者竟允许那些想要回到以色列的人回归。之后,在继任的统治者手下,他们更开始重建圣殿和整个城市──首都圣城耶路撒冷。直到最后一位先知写作的时期,甚至是过了差不多一个世纪,在几位波斯皇帝的统治之下,此事仍然继续。
B. 希腊
然而,亚历山大大帝的崛起,开展了一段关键的中东历史新时期。亚历山大是一位马其顿或是希腊将军,他在很短的时间内,也许大约只有十三年,就征服了几乎所有曾经受制于波斯之下的一大片中东地域,最终也成就了古代近东时期最伟大的帝国。
在亚历山大于主前323年去世之前,以色列早已被其征服。之后,从他的帝国中分裂出来的将领,仍然继续在所属之地推行希腊化政策,而"希腊化"这个字就是从希腊文(Hellas)而来,简单来说是"希腊国家"的意思。在希腊化的时代,希腊文、希腊文化及希腊宗教,都在古代中东普及传播,此政策对犹太人有着深远的影响。
C.西流古及多利买王朝
亚历山大去世后,群雄四起,后来帝国北半部大部分的领土,是在西流古王朝的统治之下,由西流古一世,一名曾是亚历山大的将领所攻下。而南半部则由多利买王朝所管辖。不幸的是,以色列刚好位于两个王朝所争夺的中间区域。在希腊化时期的前半段,以色列仍然在多利买的统治之下。
而到了下半段时期,却逐渐受到西流古的控制。西流古的统治政策并没有多利买那样宽容,统治者不断向人民加收税金,更试图影响犹太人离开祖先的宗教背景,鼓励他们采取希腊的宗教及习俗,而其中的许多方式,对于当时的犹太人来说,根本就是诅咒。
以色列在经过将近一个半世纪以来,先后被多利买及西流古管辖之后,在主前160年代,又面临一个更严重的局面。当时安提阿古.伊波法尼执政,也就是安提阿古四世,他自诩为"伊波法尼",这称号的意思是"神显现"。他更公开宣扬所有令犹太人心生厌恶的事情。他除了自称为神之外,还试图禁止犹太教一切的重要宗教习俗,比如读经卷《妥拉》和行割礼。而他最邪恶的行径,是在主前167年,在祭坛前杀猪亵渎圣殿,以致引发一场用现代语的说法──游击队式的抗争。
D.马加比/哈斯摩尼王朝
老祭司玛他提亚和他的儿子们──其中一位名叫犹大,绰号为马加比("锤击者"之意)为首,起头谋叛。在今天来说,这个行为会被认定为恐怖分子暴动。因为马加比与一小群犹太自由战士,竟能以一种不得而知的游击战术,三年之内以寡击众,推翻叙利亚或西流古势力的入侵,并且光复、洁净了圣殿。这个解放行动被称之为修殿节,如今犹太人举行庆典或节日来纪念。
这个行动也开创了两约中间的第二个主要历史时期,可以称为哈西德派或敬虔主义(Hasidism)时期,这个词出自于一个犹太文,意思是"敬虔的人"。它也被称为哈斯摩尼王朝,因为当时的统治者,玛他提亚、犹大和接续他们的统治者,都是来自一个祖先名为哈斯摩尼的家族。简言之,犹太人自此拥有了大约一个世纪的独立时期,也走入了犹太历史上的黄金时代。
然而,这个时期却也引发了一些负面影响。由于多年来历经战争、被掳,犹太人对于居住在他们周围,或偶尔与他们一起生活的外邦人或异族人,内心的想法逐渐变得越来越极端。在许多方面,他们变得更加排斥偶像崇拜及文化影响。每次我们阅读新约,都能感受到犹太人和外邦人之间的仇恨和敌意,而那就是这段大约一百年独立时期的产物,也是基督教声称能以化解的冲突。
E. 罗马的影响
好景不常,当犹太人欢庆他们在以色列获得的崭新自由,从西方崛起的新势力──罗马帝国──迅速侵占了希腊国土。最后,在主前63年,罗马开始觊觎以色列。本来以色列只是邀请罗马,进驻调解他们内部继位的争执,想不到最后却演变成为自由的终结,也进入了两约时期历史的第三段,意即最后的时期。从此一路贯穿到整个第一世纪,其中也包含新约的写成。这段时期称为罗马化或罗马统治时期。
不过,我们必须先说,对于基督时代及初代门徒之后兴起的教会而言,这并不是一件坏事。因为罗马政府采取统一政策,在过去几个世纪以来,不断地让希腊文散播到各地,成为当时的通用语言,所以新约圣经以希腊文写成,几乎所有人都能阅读与理解。再加上优越的交通运输和通讯系统,以及当下著名的罗马和平时期,使得基督徒与犹太人一样被赋予有限度的自治,而这一切都有利于早期基督教的传播。在耶稣基督的时期以及其后大约一代,人们的生活景况都是如此,直到主后60年代尼禄的出现,才发生第一宗罗马迫害基督徒的事件。因为罗马政府开始发现,基督徒不只是另一个犹太教派别,以致他们并不能自动获得所赋予犹太人的自由。
然而,在主后70年,犹太人成为罗马的攻击目标,同时在耶路撒冷更有犹太奋锐党的叛乱。这个局面导致罗马将军提多入侵耶路撒冷、焚烧圣殿并将其摧毁,结束了犹太在以色列的政权。从世俗的角度来看,这一年可说是第一世纪历史上最重要的年分。而到了第二世纪早期,也就是主后130年代,犹太人曾经有过一次短暂起义,但是很快就被镇压下来。一直到了1940年代,犹太人才再次成为一个独立的国家。
以上所提到的这些政治事件,乃是为着耶稣的降临和新约的发展作好预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