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程 Progress
0% 完成

I. 马太及马可福音导论

在接下来的两堂课,我们要来介绍四卷福音书。在这一堂课,我们要来研读马可福音。这卷福音书被认为是最先写成的,然后则是马太福音。我们尝试了解,四卷福音书的作者,当初受到了哪些特定情境驱使,使得他们怀抱什么明确的写作目标来向特定的基督徒群体传达信息。让我们从马可福音开始。

II. 马可福音

A. 呈现耶稣的方式

如果我们要来讨论特定主题或神学的问题,最自然就是从这里开始:各卷福音书的作者如何呈现耶稣。对于这一点,虽然他们明显有许多共同之处,却也各自拥有突出的特色。一些释经学者认为,马可福音在展现基督的神性和人性上,作了最佳的平衡。事实上,马可福音可以巧妙地被拆解成两半,前八章大致上以一种高潮迭起、充满活力的叙事手法,记载了耶稣的事奉──特别侧重于祂所行的神迹、祂的成就,以及祂使群众感到惊奇的能力。

然而,大约在8章27节,彼得在该撒利亚腓立比路上,向耶稣作出宣告之后,马可福音的叙述就突然转向了十字架。后续内容少有神迹奇事出现,取而代之的是更多耶稣对门徒的教导,而这些教导往往是关乎受苦的必要性。原先于前半部所记载的荣耀,后来逐渐被十字架所取代。

二十世纪前后的知名释经学者马丁.客勒尔(Martin Kahler)认为,马可福音为耶稣的受难叙述,加上了具有延伸性的介绍。这份著名评论所言,的确与事实相去不远。

B. 上帝的儿子

马可福音在前半部,就清楚表达了耶稣的神性。在马可福音1章1节,关乎耶稣和祂福音的起头,就提到祂是基督,是上帝的儿子。虽然后来"上帝的儿子"并不经常出现在这卷福音书中,

但是到了接近结尾的马可福音15章39节,当百夫长看到耶稣死亡的模样,就说祂真是"上帝的儿子"。另外,"儿子"一词,也巧妙地在有关耶稣受洗和变像的记载中出现。

对马可而言,"上帝的儿子"是一个崇高的尊称,指向耶稣的神性。而如同我们刚才所提到的,马可福音前半部所强调的神迹和医治,也加深了我们对耶稣拥有超自然能力的印象。不过,祂的神性却也与祂的人性相互平衡。

C. 弥赛亚

马可福音1章1节向我们介绍的第二个称谓,是"基督"。这个重要的称谓,贯穿了整卷马可福音;而在希腊文中,"基督"的意思等同于弥赛亚。相较于其他福音书,马可福音时常展现出一个显著的特点,那就是好几次当某人认出耶稣就是基督,耶稣却会要求他保持沉默。这个主题后来被称为"弥赛亚的奥秘"。彼得在该撒利亚腓立比路上作的宣告,也许是关于这个主题最具戏剧性的一幕。虽然在它的平行经文──马太福音第16章中,耶稣引述几节经文称赞彼得,并将天国的钥匙给了他;可是,在马可福音,耶稣却吩咐彼得不要将这事告诉任何人。

马可福音9章9节为我们提供了一个关乎弥赛亚的奥秘由来的线索,那就是只有等到耶稣复活以后,人们才能完全明白祂是谁。因为在祂复活之前,人们实在太容易曲解祂的服事,将祂视为不外乎是一位受人喜爱的军事或政治领袖,或是解放者。

D. 受苦的仆人

在马可福音中,"受苦的仆人"是符合耶稣人性的第二个主题。同理可证,它成为主题并非纯粹由于被提及的频率,而是在乎被提及的关键位置。在马可福音10章45节,耶稣对自己将要面对的死亡,亲口作了总结。"因为人子来,并不是要受人的服事,乃是要服事人,并且舍命作多人的赎价"──此处记载或许间接指涉以赛亚书第53章,以及以赛亚所预言"受苦的仆人"的服事。"赎价"意谓代赎的事奉,而耶稣以祂的死亡,付清了罪人应该付上的罪价。

E. 对门徒负面的评价

除了以独特的观点呈现耶稣,马可福音又以另一为人所熟悉的特色是被称为于四福音中对门徒最为负面的描述。就算是耶稣的门徒,也会时常误解祂的想法。彼得的宣告显然是不适当的(因为耶稣突然要他保持沉默),接续的经文也向我们解释清楚:当耶稣预言祂必须上十字架,彼得表达无法接受,耶稣就转向彼得、责备他,说他的反应是出自于撒但,而非上帝。在马可福音,门徒理解耶稣所说比喻的程度,比其它福音书所描述的还要更低。

倘若如同我们在前一堂课所提到的,马可福音的原始文本是在16章8节结束。那么马可应该是刻意选择,不将耶稣复活之后的样貌确切描述出来,而是写到天使告诉妇女,说那在坟墓里的已经复活,要她们告诉门徒,耶稣将与他们在加利利见面。但很有可能马可福音原始文本的结尾是这样的内容:"他们……什么也不告诉人,因为他们害怕。"马可的写作对象,显然是一群早已十分熟悉这段故事的基督徒;即便如此,他却选择将门徒内心的恐惧和误解突显出来。

为什么他要这样做呢?这个问题引导我们思考马可福音写作对象所面临的特殊情境。许多学者从马可福音对门徒的负面刻画,以及强调走向上十架路的过程中,推论马可福音的写作对象,可能是一群感到心力贫乏的基督徒──或许是因为在早期基督教时期,信徒逐渐遭受迫害的缘故。

有不少学者认为,马可福音大约是在主后60年代,意即在耶稣死后三十多年写成,并且传播出去。那时,尼禄所策动的信仰迫害越发强大。在马可福音第13章,耶稣以颇具隐晦的言词预言圣殿被毁。而许多学者从当中所提到的"行毁坏可憎的"(desolating sacrilege),推测这卷福音书是在主后70年预言应验之前写成;因为若是后来才写成,相关描述应会更加明确。

F. 马可福音的写作时间及背景

爱任纽与革利免在作品中所作的推论,可以帮助我们找到关乎早期教会少许的外证。下列是爱任纽的论述:"马可成为彼得的传译员,尽管并不一定按照先后次序,却将他记忆中主说过和做过的一切,都准确地记录下来。虽然他并没有亲自听过主说话,也没有跟随过祂,但是如同我所说的,他后来跟从彼得。彼得进行他认为需要的教导,并未对主的圣言作出不当的教学;因此,当马可凭着记忆写下每一点,完全没有错误。他所关注的每一件事,都会把听到的内容据实无遗地记录下来,以致未曾作出任何虚假的陈述。"我们根据这个推论看见,爱任纽相信马可是彼得的同工,他把主要从彼得所说关乎福音的事件写下,而且他的写作手法明显更加看重主题,而非严格按照时间顺序来排列。

另一方面,我们从革利免读到:"彼得在罗马公开传讲上帝的话语,并且顺服圣灵的权柄宣扬福音。那时,许多在场的人请求马可,把这些内容都记录下来,因为他已经跟从彼得一段很长的时间,也记得他曾经说过什么。马可答应了,就这样将福音的内容传递给他们。当彼得知道他这样做,既不积极阻止,也不刻意鼓励。"这两个推论之间的差异,显然十分有趣。即便如此,后者却依然将马可与彼得连在一起,并将马可福音的读者定位在罗马,而遭到罗马皇帝严重迫害的初代信徒群体,当时就是生活在罗马。

然而,关于马可福音成书及传播的时间与地点,还有另一个非常重要的因素。那就是学者几乎一致认为,由于路加福音采用了马可福音的材料,所以马可福音的成书时间,必然早于路加福音。我们在下一堂课将要介绍路加福音,并且透过一些起码可信的理由,追溯路加和他的第二卷书──使徒行传的写作时间,是在主后60年代早期的十年内,不晚于主后62年;因为发生在这一年的事件,在使徒行传的结尾都有记载。

如果事实真是这样,那么马可写作的时期,必定是比主后64年尼禄对基督徒的迫害正式爆发,还要早一些。或许马可福音是在主后60或61年,甚至是在主后50年代早期写成,不过我们无法确切晓得,罗马的信徒在这些时期所受到的迫害,是什么样的处境。很可能那时信徒所面对的迫害,是像使徒行传所提到的,只是在某些特定地区,零星的敌对事件。不论如何,相信马可都以非常清晰、真实、认真的立场,来描述初代门徒,尤其是彼得的成败得失,好能鼓励那些或许自认在基督信仰上,表现得不够好的人──倘若上帝能使用这些非常不可靠的初代基督信徒,祂必定也能使用他们。

G. 马可福音的作者

如果我们认真面对教会的这些早期传统,就会得到一个结论:马可福音的作者,不外乎就是那一位被记载在使徒行传中的约翰.马可,生活在主后60年代早期的罗马,有时与使徒保罗及巴拿巴同行──相信也是在这个时期写成的彼得前书,于结束词也提到了马可。然而,严格来说福音书是不具名的作品,而最早是到第一世纪末和第二世纪初,才为福音书加上"某某福音"的名称。虽然许多现代学者仍然有些怀疑,古代文献指认作者的可信度,但是我们看不到任何理由,能排除马可就是这卷福音书作者的强大可能性──倘若他并非此书作者,我们看不出选择一个默默无闻的人为作者的理由。

III. 马太福音

A. 耶稣作为老师

当我们从马可福音走入马太福音,虽然也会看见关于耶稣的生平及服事,却会发现马太的描述方式十分不同。而我们也会和之前一样,先从马太的神学观开始,再来讨论他如何呈现耶稣。

和马可福音不同的是,马太福音花费许多篇幅记载耶稣的教导,这一点令我们感到印象深刻。在马太福音,耶稣讲了五篇长篇讲道,各篇内容几乎长达或甚至偶尔超过一整章:

第5至7章是著名的登山宝训,第10章是差遣门徒传福音,第13章记载了比喻,第18章是关于谦卑和宽恕的教导;而在第23章,祂对文士和法利赛人述说其祸之后,后续还有好几章记载了祂所谓的末世论,或作"橄榄山讲论",意即祂在橄榄山上针对末世作出的教导。有趣的是,希伯来文圣经也是以五卷书也就是摩西五经的教导作为开始。

这样看来,马太会不会期盼将耶稣,型塑成一位像是摩西、却比他还更伟大的老师?事实上,耶稣两次在山上教导众人,也很容易令人联想起摩西在西奈山领受律法。但是,对马太而言,耶稣不只是老师,甚至也不只是立法者,而是"大卫的儿子"。这是马太福音独特的属于犹太王室尊贵的称号。

B. 耶稣作为君王

马太特别在开头几章,强调耶稣作为王族的身分和权柄,而其它的福音书都没有这样呈现。我们在马可福音读过的"上帝的儿子",这个称谓其实更加频繁出现在马太福音,而马太福音似乎也十分强调,在耶稣的服事中出现的那些令人惊奇的元素,特别是祂所施行的神迹。还有,最后一点是称耶稣是"主"。虽然不单单唯独马太福音,而是四福音都时常如此称呼耶稣,这个称谓在马太福音中却最具特色,因为它表明了这位配得敬拜的是拿撒勒人耶稣。

除了对耶稣呈现出许多独特的观点,马太福音还以犹太人为中心,作了非常详细、独特的描述。

C. 犹太人耶稣

关于这一点的资讯,起初乍看之下会感觉矛盾,颇具张力。一方面,比起其它福音书,马太福音更常在宣讲与事件的记载上,特别以犹太人的身分来描绘耶稣。只有在马太福音,我们能在记载耶稣降生的两个章节中,看见经文一再强调祂应验了先知关于弥赛亚的预言。只有在马太福音,我们才能从登山宝训中,也就是在马太福音5章17至20节,认知到耶稣与律法的关系,如同祂说:"莫想我来要废掉律法和先知。我来不是要废掉,乃是要成全。"

还有一些段落读来令人感到震惊:在马太福音10章5、6节,耶稣吩咐门徒不要走入撒玛利亚人或外邦人中间,宁可往以色列家迷失的羊那里去;而在15章24节,耶稣也对迦南的妇人说,祂奉差遣,不过是到以色列家迷失的羊那里去。

D. 普世耶稣

此外,唯独马太福音使用"天国"一词,而非更常见、闻名的"上帝的国";很可能是因为犹太人尽量避免直呼上帝的圣名,就以这个委婉语词来替代。然而,马太福音除了颇具犹太色彩,也拥有十分普世性的特色。这个特色在马太福音最为突出,那就是关乎耶稣是"为万民而来的"。只有马太会在21章43节,那个关于凶恶园户的比喻中,借由耶稣提到上帝的国必从以色列民中夺去,赐给那能结果子的百姓。也只有马太在第25章以分别山羊与绵羊的著名故事,传达出上帝将要审判万民;也只有马太福音以大使命作结,如同28章18至20节所说:"你们要去,使万民作我的门徒"。

如果我们要解决马太福音在这两方面的张力,最好的办法是转向保罗稍后写给罗马人的书信内容:保罗在信里提到,他先被差到以色列人中,将福音传给犹太人,然后才是外邦人。虽然在耶稣的一生中,我们发现祂除了暗示,偶然也会向外邦人宣教,但是大部分的时间,祂服事的对象都是以色列的百姓,因为祂知道他们是上帝的选民,他们应该在祂的启示下,优先拥有机会回应崭新的福音。但是,祂也明白按照祂的宗教、祂落实犹太教的服事方式,将不再只保留机会留给一群特定的选民,而是要透过祂的门徒,把信息传到世界上的每一个角落。

E. 其它特色

马太神学的其余特点,包含了对门徒训练的重视。在四福音中,唯独马太福音使用了"教会"这个名称。因为马太预期,那些跟随耶稣的人所组成的新群体,会发展成一些管理的组织。相较马可福音,在马太福音中的耶稣,与犹太教的权柄产生更大程度上的冲突;即使约翰也在书中提到,耶稣对权威说了一些非常苛刻的话,却也有一些人认为,马太对于这一点的刻画,比其它福音书的还要强烈。

而事实上,马太与约翰先前有时会被指控具有反犹太意识。当时的人不难理解这等议题是十分敏感的。这些言论必须受到严谨看待,不过旧约的许多犹太人的先知文学,大概都比马太福音第23章所记载,文士和法利赛人的七祸还要强硬。虽然耶稣作为一名犹太人,彻底浸泡于犹太教的礼仪和信仰中;可是,祂却相信,上帝呼召祂发出先知性的批判,尤其是要显明祂那一代的犹太教领袖,已经在许多事上偏离上帝的旨意。

F. 马太福音的写作时期、背景及作者

那么,同样的问题又来了:在什么样的背景之下,会产生这一系列与耶稣有关的特定主题与观点?答案非常明显:马太的写作对象,是虔诚的犹太基督徒群体。除了这一点,其余相关议题很少达成共识。颇具争论的议题如下:这卷书是在主后70年,圣殿被毁之前或之后写成?写作场景是不是在叙利亚的安提阿?因为我们知道,即使是到了第二世纪,都还有为数众多的犹太基督徒在那里生活。

再来,这卷书是在主后80年代,颁发所谓禁止基督徒出入犹太会堂的命令之前或之后,才出现的呢?当时的犹太礼仪引入一段祷告,求上帝诅咒所有的异教徒,其中明显包含拿撒勒人;这个词或许是用来指称,追随拿撒勒人耶稣的派别。

在这些具争议性的议题上,或许仍能找到一个共通点:马太福音之所以包含一些辛辣、痛苦的陈述,是因为信徒与非基督徒的犹太群体之间,产生了十分紧张的关系。

无论马太福音是在什么时期、什么地方写成,都是写给一个仍然与非基督徒犹太人,陷入严重紧张关系的基督徒群体。

事实上,一位学者根据多个中东城市的考古资料,创造了这样的用语:"对面街的犹太会堂"。因为那时在各个城市的中心的犹太会堂和教会,大多相距甚近。

如果马太写作福音书,确实主要是为着那些刚信主的犹太基督徒,也就是在不久前才与犹太会堂、家人、朋友以及其余人脉解除关系的一群人。那么我们就能理解,马太必然带着满腹热情,想尽办法让更多犹太人归向基督,不单鼓励和建立那些已经相信祂的人,也包含那些怀有强烈情感、甚至带有一些敌意仍未相信主的人。

如果我们再次回到早期教会的见证,会发现大家一致认同这卷福音书的作者别无他人,就是那一位税吏,他是十二使徒之一,后来也在其他福音书被称为马太或利未。然而,有趣的是,马太福音是以很优秀的希腊文写成的,这样的希腊式风格,甚至比马可福音还要好;因此,大多数学者认为,以希腊文作为第二语言的人,应该没有能力写出这样的作品。

如果我们去查找关于马太福音起源最古早的证据,会从后来的教会历史学家优西比乌的引述,发现第二世纪早期基督徒作家帕皮亚(Papias)的见证:"马太以希伯来文写成了他的福音书,每个人都尽其所能进行翻译"。

令人遗憾的是,即使是帕皮亚的话,在翻译上也产生了一些争议。让我用不同的翻译,来读原本那一段话:"马太以亚兰文、地方语言或个人风格编写他的内容,而每个人都尽力诠释。"虽然我们甚至不能完全肯定,关乎马太最古早的证据到底指出了什么,却能从这些早期证据中一再发现,马太以希伯来文或亚兰文风格或地方语言写下了一些东西,内容可能是耶稣说过的话,或是完整的福音。

于是,我们这样推测,所谓的马太福音,以希腊文写成的马太福音,可能是译本,译者或许并非马太本人,而可能是其它使徒。也许可以这样说,马太原先以希伯来文或亚兰文所写的内容,如今以译本和/或扩充版、第二版来呈现。帕皮亚所说的那些以希伯来文写成的内容,有可能是我们在上一堂课间接提到的,学者们所说的"Q"资料;马太将这些资料用来补充,和加入部分马可福音的资料再形成我们如今所认识的这卷福音书。无论如何,马太福音明显是受到了当时的犹太环境所影响。

一旦我们理解马太的写作结构,就必须十分留意,他如何让耶稣的教导占据大部分篇幅。他常在相似主题上穿插教导与叙事,以护教的立场期待说服非基督徒,以问答的方式教导信徒,并以牧养的心肠,激励那些阅读此书的人,明白耶稣如何配得他们的敬拜。

课程材料

文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