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程内容
I. 导论
在这个研究生级别的新约圣经课程,我们将以六堂课来探究四大主题,包括:"新约作为经文"、"新约文本的发展"、"新约背景"及"考古证据"。 在这一堂课,我们将介绍"新约作为经文"。
II. 新约作为经文
当我们思考圣经的权威性,必须从一个事实作为出发点:经文视其本身是从上帝而来的信息。之于这一点,我们不是要在经文中寻求验证,而是资讯。上帝说祂是"耶和华,有怜悯……有丰盛的慈爱和诚实"(出埃及记34章6节);约翰福音也在开头就提到,上帝的话是"充充满满的有恩典有真理"(约翰福音1章14节)。恩典与慈爱同义,如同真理与诚实同义。这些词汇的定义,都是一样的。
A. 恩典的解说
恩典在教义上的精髓,就是"上帝帮助我们"。更重要的是,祂所帮助的,是我们这些在本性上与祂为敌的人。而且祂帮助我们,并不是仅仅以一个抽象形态,而是已经为我们付诸实际的行动。总括来说,恩典就是耶稣基督的名。祂在本质上就是上帝,祂也要成为我们的上帝,使我们得益处。祂将为我们的过去、现在和未来承担责任。祂就是上帝给我们的恩典。
祂不再与我们为敌,反而实际上与我们一同抵抗那些对我们而言真正的敌人:"上帝若帮助我们,谁能敌挡我们呢"(罗马书8章31节)?恩典必须以它之所是来被认可。它是一份免费的礼物,需要以谦卑和感恩的心来领受。这是一个以人为主体作出的决定,包括承认和领受,就是与上帝的恩典相称的信心。"你们得救是本乎恩,也因着信"(以弗所书2章8节)。
B. 上帝的默示
在神学上,默示预设了一个主体(personal)传达出来的思想和意志──用希伯来文来表示的话,意即"永活的上帝"(living God)──与其他有灵的活人沟通的方式。在基督教的信仰中,默示必须奠定于经文清晰明确的肯定上,及经文记录中所弥漫的情感氛围。基督徒相信,新、旧约都是上帝所默示的话语。
这项关于默示的教义,并不是强加于经文上,而是从经文本身所表达出来的。即使批评家会拒绝这个论点,却无从否认它所宣告的事实。保罗在写给提摩太的信中,充满信心地指出"圣经都是上帝所默示的"(提摩太后书3章16节)。彼得也补充,"因为预言从来没有出于人意的,乃是人被圣灵感动,说出上帝的话来"(彼得后书1章21节)。由此可见,圣经文本不只是一部伟大的文学著作;它真是上帝的话语。
III. 认识新约
因此,这堂课主要是要帮助你,成为一个更好的释经者(exegete);意思是说,这堂课可以让你更加好好聆听和学习上帝的话语。为了避免让你错过自主学习的好处,你要在完成功课之后,才使用其他学习材料而不要在之前就使用。下述的内容,特别能将单从圣经无法得到的资料提供给你──例如一些关于人物、地点和事件的实际补充资料。在难以理解的经文段落上,它们能提供对你很有帮助的洞见。
A. 释经学(Hermeneutics)
要正确解释和理解圣经,过程不仅非常艰巨,也时常易令人感到费解,不过终究是一个令你获益良多的经验。决定开始深入研读圣经,一开始或许会令人心生畏惧;但是,只要明白释经学中的艺术性和科学性就可以对你带来很大的帮助。Hermeneuein是一个希腊文的动词,意思是"说明、解释或翻译",而名词hermeneia的意思是"解释"或"翻译"。
而路加使用了动词来告诉读者,在以马忤斯的路上,耶稣向两个门徒"讲解"希伯来文圣经中关于祂的记载(路加福音24章27节)。释经学的目标,是要帮助我们理解一段信息──无论是书面、口传或视觉材料──努力传达的是什么。
如果释经学的目标是正确理解信息,那么我们就需要学习有哪些准则和方法,可以肩负这份重任。为了使人更完整理解圣经文本,释经学提供了许多相关规则和技巧。而读者需要理解哪些规则或原则,适合用来诠释圣经,才能避免产生武断、错误,或是随兴的解读。
当人开始有意识地探索和采用这些原则,就是在考究释经学。不过,释经学既是一门科学,也是一门艺术。虽然许多不同的规则、原则、方法和技巧,能有助于解读圣经;但是,机械式的规则系统,却无法帮助人彻底明白任何一种文本中,所有的含意或细微差别,而这就是诠释艺术的奥妙之处。
关于圣经释经学的问题,除了往往难以回答之外,回答的方式也十分多元。但是,戈登·费依(Gordon Fee)和道格拉斯·斯图尔特(Douglas Stuart)的论点,应能让我们对于圣经释经学的一个方面,达成共识:"文本不能说出它从来没有要说的话。或许从积极面来看,对我们而言,圣经文本真正的意义,是上帝在最初说话的时候,原本试图要传达的内容"(How to Read the Bible for All Its Worth, Grand Rapids: Zondervan Publishing House, 1982, p. 27)。换句话说,释经者必须牢记,圣经文本不仅是一篇文学作品──它是上帝的话语。
B. 诠释(exegesis)
诠译是一种我们在日常生活中,会参与的常态活动,即使我们从来没有这样称呼它。每当我们听到一段宣言或阅读一篇文章,尝试理解它想要表达什么的时候,我们就在诠释。"诠释"(exegesis)这个术语出自于希腊文exegeomai,基本的意思是"从……当中引领出来"。当我们将这个概念应用在文本,就是意味"阅读当中的意思"。所以,这个名词也与说明或解释相关。因此,每当我们阅读文本或聆听别人说话,想要理解和解释其中的意思,我们就是在参与诠释。
圣经诠释的目标,是以充分的研究来理解文本。事实上,任何文本在意思上都有细微的差异,不同类型的诠释方法可以处理这些不同范畴的理解。基于这个原因,诠释者永远不可企图认为,对某个经文段落所作的诠释,就是他或她个人的最终解读。相反地,当我们诠释一段经文,并从钻研文本的过程中产生一个有条理、有根据的解释,其实只是反映出在一段特定时间的研究成果。诠释虽然使我们进入文本当中,却无法让我们完全掌握文本意思。
C. 释经学与诠释的关系
根据华特·凯瑟(Walter C. Kaiser)的著作《解经神学探讨》(Toward an Exegetical Theology),释经学与诠释的关系如下:"释经学旨在叙述有助于理解经文的一般、特殊原则及规定;诠释旨在确认个别的片语、子句、句子中关乎真理的意涵,因为它们组成了段落、章节以及最终的书卷,所要传达的论点。因此,释经学可被视为诠释的理论指南,而诠释可被理解为一套可实行的流程,目的是要揭示作者(或编辑)企图表达的本意"(页47)。
换言之,释经学之于诠释,就好比游戏规则手册之于游戏本身。游戏规则手册是以反思、分析和经验的角度写成,游戏则是将规则具体地实践出来。规则不是游戏,但是游戏若没有规则,就会失去意义。释经学严格来看并非诠释,而诠释是释经学的应用。
lV. 解释圣经
当作者或讲者设法借由语言学符号传达某些内容,而读者或听者试图从这些符号中,获得可与他人共享的言辞意涵(verbal meanings)时,就进行了一个解释的过程。不过,作者内心的每一个意思,并不都能透过语言来传达。根据赫希(E. D. Hirsch)的解释:"虽然作者的言辞意涵,会受限于语言学的可能性(linguistic possibilities),但是他的言辞意涵,同时也取决于他实现与阐述这些可能性的方式。相对地,解经者(interpreter)所阐释的言辞意涵,也取决于他付诸此行为的意志,也与作者一样受制于相同的可能性"(《解释的有效性》,Validity in Interpretation, New Haven: Yale University Press, 1967, p. 47)。
解经者若能掌握文化和习俗对文字在潜在意义上的规范,将会大大提高解释者顺利领会作者言辞意涵的机率。当一个语言学符号能向两个人表示同样的意思,是因为它的意涵已经被限缩于常规之内。
当然,文字往往具有多种含意。但是,在一个字与其它文字之间关联的语境中,可以有效帮助我们指出,作者试图在作品的某个特定位置,明确表达什么意思。然而,解经者必须牢记,只要他或她试图理解信息中的意义,必然包含某个程度上的臆测。倘若在建构一个不能咨询作者的文本时,所谓解释的有效性(validity in interpretation),不外乎只是期望拥有高度的可能性而已。
然而,如果解经者在建构文本时,越发愿意接受其他努力研读的人的意见,就越有可能在理解作者想要传递的意思上,获得共识。解释文本需要克服的最大困难,是著名的"诠释圈"(hermeneutical circle),指的是寻找意义的思维过程。
在方法论上,"诠释圈"指的是解经者依循的一个流程──从一个句子中间的各个组成部分,到句子作为一个整体,后来又如同"圈"字所呈现的,再从整体往各个部分倒回头去思考。详细来看,"圈"指的是一个句子中的字词,与它被放置在的那个段落作为整体,两者之间深远的相互关系(interrelationship),以此类推,扩及到将作品视为一个单元,最后是要适当理解眼前文本,所含括的一切元素──简单来说,就是文本和语境、语境和文本之间的相互关系。
可以肯定的是,如果一个文本的所有部分,都能同样被看作是证据,借以支持使用不同方式来解释文本,那么诠释圈就永远不会受到中断,解经者也将浪费时间讨论哪些观点才是正确的。然而,赫希指出:"……所有特征并非都是可依赖的类型……言辞意涵当中的一切,并不都是易变的。虽然理解很困难,却并非不可能"(《解释的有效性》,Validity in Interpretation, New Haven: Yale University Press, 1967, p 77)。
所以,我们必须与另一个解经者讨论如何解释一个文本。主要是因为他人的思维能带领我们看见,即使是文本里面一些相较不太变动的特征,都能切合一个独特的解释。因此,正确的解释(valid interpretation)作为具有高度可能性的解释,是有可能达成的;尽管我们并没有完全把握能够做到,这个概念却为解释圣经作为追求知识的过程增添价值,如同其他任何领域也是讲求高度可能性,而非绝对的肯定一样。
V. 鉴别的方法论
在这堂课的其余时间,我们将检视不同的方法论。这些方法论能解决现代学生和解经者,在诠释圣经文本时面临的问题和困难。而我们所探究的这些方法论,只不过证实了圣经文本的丰富性和多样性,它们的价值在于相互补足。若仅凭任何一种方法论来处理文本,都不足以将一个段落的意思详尽论述出来,而是只能处理段落中的某一个特定层面。
这些方法论就是所谓的鉴别学。鉴别学(criticism)是一个广泛的术语,包括了一些研究书面文献(以及其他事物)所采用的技术,目标是尽可能将原始文本及其所属的文学类型建立出来,理解其风格、作者、写作时期、写作目的等等。圣经鉴别学(biblical criticism)曩括许多鉴别的学术训练,尤其是经文鉴别学(textual criticism)、来源鉴别学(source criticism)、形式鉴别学(form criticism)、编修鉴别学(redaction criticism)、历史鉴别学(historical criticism)与正典鉴别学(canonical criticism)。
A. 经文鉴别学
由于圣经的原稿(最初稿件)已经全数遗失,因此仔细评估现有的抄本,显得十分重要。虽然这通常是专家的工作,但是所有的信徒,都应该在一定程度上理解何谓经文鉴别学。经文鉴别学的功能和目标,具有双重性:(1)重建圣经文本最初使用的措辞,并且(2)建立文本在几世纪以来的传递记录。随着时间过去,这两种误差(errors)都会悄悄进入文本之中:不论无意和有意。
无意的误差包括:(1)视觉误差。有时抄写的人会误认相似的大阶体字母(uncial letters)。跳读(homoioteleuton)是这类型的错误之一:文士的视线,从前一个相同字词或字母组合,跳到下一个邻近位置,以致漏掉了中间的内容。另外,视觉误差也包含字母调换,导致产生不同的字词。(2)由于发音相似而产生的口述错误。(3)由于误解或忘记,而引发理解上的错误,包含词序变化和使用同义词取代。
有意的修改包含:(1)语言学或修辞上的修正,这个行为肯定出自于好意。(2)历史上的修正引入,包含在内容中插入改动,以修改关于事实明显的错误。(3)谐协上的修正,包含刻意同化相关平行段落的内容(例如许多路加福音的抄本,所记载十一章2至4节的主祷文内容,被马太福音六章9至13节较详尽的篇章所同化)。(4)教义上的修正,当中最不常见的是这类别的修正。(5)礼仪的修正,这类修正会因着在礼仪中使用的需要而被插入于文本中。
经文鉴别学已经逐步形成一定的原则,这些原则是建立于耐心分类,以及衡量所有可取得的文献证据,包含外证(意即抄本的价值)和内证(意即内在的可能性)。外证寻求的是确定哪一种语句,受到最可靠的证据支持──各类希腊抄本、版本,以及教父所引述的内容。许多证据都能被归类在四个经文类型(text-types)组别中的其中一类:亚历山太(Alexandrian)、该撒利亚(Caesarean)、拜占庭(Byzantine)和西方(Western)。学者透过大量研究不同的抄本,就能断定这些经文类型的相对可靠性。
1.亚历山太经文类型(Alexandrian Text),是其中一个以地理名称来命名的新约抄本。这些新约抄本所传递的共同经文特征和思想,都是来自于一位起源自埃及亚历山太的祖先。亚历山太文本也被称为埃及经文类型(Egyptian text),或者是另一个更常见的、也可能是最好的名称,那就是霍特(F. J. A. Hort)于1882年提出的理论:"中性经文"(Neutral Text),作为新约圣经手抄本在根本上最纯粹的一个代表。中性经文的主要证据,是第四世纪的梵蒂冈抄本(Codex Vaticanus)。
2.该撒利亚经文类型(Caesarean Text)是斯特里特(B. H. Streeter)在1924年提出的一种特定经文类型理论。他根据俄利根(Origen)对约翰福音写作的评论的前后两半部的理解而提出。俄利根在评论中引用了新约的不同抄本。写作早期他在亚历山太生活,就使用亚历山太经文类型,后来他到了该撒利亚,便使用另一种经文类型。斯特里特由此推论,有一种独特的该撒利亚经文类型存在。而他认为,科立得提抄本(Codex Koridethi)以及两个小楷体抄本(分类编号1及13),就是这种经文类型的证据。然而,近期的经文批判研究似乎表明,那些声称是凯撒利亚经文类型的证据,并不足以代表这一种经文类型,能独立于两个主要经文类型:亚历山太和西方之外。
3. 拜占庭经文类型(The Byzantine Text),或作安提阿文本经文类型(Antiochian),出现在许多后期的大楷体的抄本、几乎所有小楷体抄本,以及大多数的后期教父抄本中。它形成了公认文本(Textus Receptus)的基础,英皇钦定本也以它为新约底稿译本。这个经文类型的特征,是会为了谐协经文而添写内容,以达致十分流畅的听写内容。
4. 西方经文类型(The Western Text),是另一个以地理名称来命名的新约抄本,这些抄本也具有同样的经文特色。这一种经文类型主要出现在以希腊文和拉丁文写成的双语手抄本、旧拉丁文手抄本和拉丁教父的引述内容中,而这些手抄本都和意大利、高卢和非洲有关。由于"西方经文类型"这个称呼只算得上部分正确(因为一些旧叙利亚文和哥普特文抄本,也显示出相同的经文特征),后来当伯撒抄本(Codex Bezae Cantabrigiensis)作为证据出现,一些学者就以字母D取代了原先的称呼。
内证的基本原则是,只要一种语句最能解释其他语句的存在,它就可能是最初的语句。根据理查苏伦(Richard Soulen)的著作《圣经批判手册》(Handbook of Biblical Criticism),以下是内证所谓的传统公式:(1)较难懂的语句较为可取,(2)较为可取的语句是较为可能解释出其他的语句,(3)较短的语句较为可取,(4)一般较优先选取具有作者特色的语句(195页)。
B. 来源鉴别学
当一个文献来源,与那些后来从它延伸出来的作品一同存留下来,就最方便进行来源鉴别。关于这一点,在旧约最明显的例子,出现在历代志上与历代志下。撒母耳记与列王记,是历代志的主要来源。由于这些书卷都存留下来,所以我们便能拥有完整的把握,研究历代志的作者如何沿用撒母耳记及列王记的内容。
而在新约圣经,学者普遍认为,马可福音是其他两卷对观福音的一个主要来源。由于文献来源与那些后来从它延伸而来的作品,一起存留了下来,以致我们也能很顺利地研究马太福音和路加福音,如何使用马可福音的内容。
每当有平行经文的传统,分析流程如下:(1)注意文献来源本身的内证(意即与不同传统产生重叠及差异的部分),(2)注意任何相关的外证(意即早期教父对于福音书的论点),(3)提议各种的证据,并全面及简单地测试各样可能的解释。当然,倘若文献来源已不存在,来源鉴别就变成徒有推测性的一件事了。
C. 形式鉴别学
新约圣经的形式鉴别学具有两个目的:(1)根据文学类型(德文是Gattungsgeschichte,文体鉴别学)来分类新约书卷,并且(2)根据它们在写成文字之前,也就是在口传时期的"形式"(form)或"形状"(shape),来分析传统材料中的较小单元。自二十世纪初开始,形式鉴别学已经深入应用在福音书上。
杰纳·塔克(Gene M. Tucker)大略上勾勒出了形式鉴别的方法,如同下述四种传统步骤所述。(1)结构:分析大纲、型态或某一文学类型的架构、开始及结尾的段落(首尾呼应法,inclusio)、传统模式(例如,平行、对称)等等。(2)类型:根据其类型,为单元定义和描述。(3)背景:查明是哪样的社会环境或语言,引发了这种作品类型、其他典型的或是眼前个别的文本。(4)目的:这个作品类型大致上是为了达成什么目的、功能而写,表达出什么样的语气和内容,并且对这些探究目标,提出具体例证(Form Criticism of the Old Testament, Philadelphia: Fortress Press, 1971)。
D. 编修鉴别学
编修鉴别学是什么?"编修"(redaction)这个术语,在福音书批判中,指的是福音书的作者在写作时,会将所得的来源进行编辑。编修鉴别学要研究的是,福音书作者在接收和使用传统材料之后,在作品中加入的明显变化。在圣经诠释的应用中,编修鉴别学于释经时,着重于最终成书的文体,或是其组成的一个段落。
更具体来说,编修鉴别涉及传统的最后阶段,因为它可说已经写作成形。而编修鉴别要探究的是,作者或最终编辑者要借由这个段落的最终文体,试图表达什么讯息。编修鉴别学均以经文鉴别学,及形式鉴别学的见解和观点为前提。
编修鉴别学的学者会问的问题,如同下述例子:为什么路加修改了在马可福音中,有关施洗约翰作为以利亚的传统(对照马可福音6章14至16节、与路加福音9章7至9节;马可福音6章17至29节所记载的内容,在路加福音9章9至13节却被省略)?为什么路加只有在耶稣传道的开始和结束,记载了撒但的出现,在耶稣传道的期间却没有呢(路加福音4章1至13节,22章3节,并要对照马可福音8章31至33节和路加福音9章21至22节)?为了回应这些问题以及无数类似的问题,编修批评可以有效恢复对观福音书作者,在早期教会中作为神学家的正统地位。如同一个学者所说,他们是基督教传统的"最初诠释者"(earliest exegetes),而非仅仅是作为首位编辑。
E. 历史鉴别学
历史鉴别的意思,是研究那些意图传达历史资讯的叙述,以确定实际上发生了什么事。这句"实际上发生了什么事",绝对无法避免受到诠释困难的影响,但是若按照常理角度来认识它,对我们目前的讨论而言也很充足了。
历史鉴别学的目标,是将相关事件按照时间顺序列举下来,好能显示那些事件本身具有哪些可能的性质,彼此之间又有哪些相互关联。历史鉴别学的基础,建立于两个相关的假设或观点,意即经文内部和外部的历史层面。内部历史层面,与经文当中所叙述或描绘的历史、文化层面有关。至于外部历史层面,则是涉及引发经文出现的历史、文化、传记相关环境。
F. 正典鉴别学
正典鉴别学认为,圣经书卷都是属于正典。也就是说,它们对犹太人和基督徒群体而言,是具有权威性的作品。正典批评同时假定,神学上的信念会引导编译这些书卷的人。因此,透过分析正典本身的形状──如何编辑成现成的样式,就能试图找出它们在神学上的意义。
最初,根据耶鲁大学教授蔡尔兹(Brevard Childs)的广泛著作,正典鉴别学旨在超越来源、形式和编修鉴别学的标准,为的是解释圣经文本的"正典形状"(canonical shape)──意即它们目前的形式(Introduction to the Old Testament as Scripture, Philadelphia: Fortress Press, 1979)。按照蔡尔兹所提出的概念,圣经文本最后的形式具有特殊的意义,因为(1)它能够独自展现,经文如何在历史中完整记录了上帝的启示,(2)在其中,群体对所接收到的传统发挥批评与判断,并且作出相应的修改,(3)透过经文看到不同世代,如何将原本事件写作成书而实现出来。因此,正典形状即能提供在诠释上的一个关键要素,那就是如何将经文实践在现今的生活中。
VI. 结论:分析与综合
我们或许能这样说,诠释的工作可以被分成两个相当明确的阶段:分析和综合。当解经者开始进行诠释,他会研究段落的不同层面,无论是经文、历史或是其它,诠释的过程将把段落分解为不同的组成部分及问题,并将它们视为独立的单位和问题予以检视。这些独立的分析工作通常会彼此重叠,因为这些分析结果彼此可以相互参照。
当解经者进行分析,就会逐渐更加明白经文,以致奠定综合的基础。在此,综合指的是解经者再次将文本"放在一起"。接续的挑战是,将各个初步的分析调查彼此相连,衡量它们各自具有的重要性,评估如何让它们对眼前的文本作出有效的整体解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