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程内容
I. 导论:耶稣在世的事奉
A. 旷野的经验
耶稣接受约翰的洗礼之后,就进一步往旷野去。或许有人会期待祂在接受洗礼之后,立即踏上公开事奉的旅程,并且受到大众的瞩目与爱戴。然而,我们却从马太福音第4章、路加福音第4章的起首经文同步读到,上帝允许耶稣受到撒但的试探。这个关乎耶稣在犹大的旷野,受试探超过40天的时期,是一段著名的记载。
值得注意颇有意思的就是马太和路加在此叙述的三种试探。耶稣被鼓励为了充饥而把石头变作食物;为了得着世上的万国与万国的荣华而俯伏拜魔鬼;为了让天使用超自然的力量拯救祂,而使自己从殿顶上跳下来。这些试探为的是要试验和诱惑耶稣,避免走向十字架的道路,转而以纯粹得胜者的心态来看待事奉,并对祂所承担的使命造成致命的影响。
B. 三项人间的试探
约翰一书2章16节提到了人间全面的诱惑:肉体的情欲、眼目的情欲、今生的骄傲。将它们与上述三个试探相互对照,同样也十分有趣。另一个类似的例子是创世记3章6节,亚当和夏娃在园中受到试探的几个元素:他们看到禁果悦人的眼目,是可喜爱的,而且能使人有智慧。
如此看来,当希伯来书的作者以接近说教的语气,在2章17、18节提及耶稣被试探,主要是为了教导我们,祂与我们一样受到各样试探,只是祂没有犯罪。因此,祂能为我们代求,而且不论我们遭遇什么试探,祂都能体谅我们的软弱。
II. 耶稣最初的服事
耶稣在经历试探之后,就开始公开事奉。但是,正如我们在上一堂课所提到的,祂在最初的事奉阶段,大致上仍然是鲜为人知的,那时的祂尚未被以色列的普通大众所认识。耶稣事奉的这一个阶段,唯独记载在约翰福音第2至4章。
A. 耶稣的第一批门徒(约翰福音第1章)
之前我们讨论施洗约翰时,也提过约翰福音第1章,而这一章也向我们提供了关乎耶稣第一批门徒的补充资讯。在其中被提到的几个名字有:西门彼得、安得烈、腓力还有拿但业。拿但业在对观福音提及的门徒名单中,常被称作巴多罗买。我们从约翰福音第1章的下半段发现,门徒并不是在第一次接触耶稣的时候,就突然被祂呼召。不过,倘若我们只阅读对观福音,很可能会有这样的想法。
B. 从迦拿到迦拿(约翰福音第2至4章)
不过,约翰福音是到了第2、3和4章,才对耶稣公开传道的早期阶段,作出尤其独特的贡献。事实上,这几章展现出一个文学上的一致性,它们以加利利的迦拿作为开头,又以同样地点作为结束,各自伴随着耶稣施行的一项神迹──在四福音中,只有这两个出处提及迦拿。如果我们依序概括来看这三章,实际上会发现一种写作模式,将开始遍布于这卷福音书的前半部分:记号和讲论,或是说神迹或讲章,它们不仅互相穿插,也时常彼此相连。
在约翰福音第2至4章,关于耶稣事奉初期的每一个关键要素,都聚焦于祂带给犹太教以及当时文化的一些新的、独特的东西。在祂变出新酒的神迹中,当酒用尽了,大水缸中的水竟然奇迹似地变为酒。而当我们依照马可福音第2章和其他出处,耶稣在祂类似比喻的教导中提到的──新酒要装在新皮袋里,来解读这一项神迹,就能明白它象征耶稣带来的信仰是充满革新的。具体来说,耶稣要带来的是新的喜乐,如同对于古代的以色列人而言,在婚礼喜庆的背景下,酒所象征的喜乐和欢欣。
当我们继续读约翰福音第2章,会读到耶稣洁净圣殿。马太及马可福音将这个事件发生的时间点,记载于耶稣在世的最后一周,可是显然约翰有另外截然不同的看法。尽管有些记载的细节类似,但是约翰福音第2章的重点,似乎却是放在反对圣殿被用来作为买卖之地,尤其是在那些专门划分给外邦人祷告、敬拜上帝的区域。另外,耶稣也借此隐晦地预言自己的受死和复活,而约翰也清楚记载,直到那些事情发生之后,门徒才明白过来耶稣此时所说的是什么。
在约翰福音第3章,我们读到耶稣和尼哥底母──一位颇具盛名的法利赛人,进行了一段著名的对话。约翰福音3章3节和5节这两节著名的经文,提到了关于"重生",或是另一个翻译"从上而生"。那么,从加利利的迦拿所展现的新的喜乐、新的圣殿及新的敬拜所在,第2章下半部大致上记载了耶稣在耶路撒冷的事迹,第3章则继续谈到一个在属灵上新的诞生。一个人所归属的宗教,并不足以借由肉体的出生、家谱、祖传血统来确认,而是必须透过耶稣,与上帝建立关系。
接续在耶稣与尼哥底母的对话后面的,是非常著名的约翰福音3章16节:"上帝爱世人,甚至将祂的独生子赐给他们,叫一切信祂的,不至灭亡,反得永生。"后来的内容提到了施洗约翰的事奉,同时表明约翰的事奉必然为了突显耶稣的事奉来铺排。
之后,约翰福音第4章记载了另一段十分著名的对话──耶稣和井旁的撒玛利亚妇人。在这段对话中,耶稣很清楚地表明自己就是弥赛亚。当时的撒玛利亚人与犹太人,分别在不同的山上敬拜。不过,耶稣并没有对这事加以评论,而是提出时候将到,如今就是了。人们不是在这个山上(他们进行这段对话的地点,靠近基利心山),也不是在耶路撒冷,而是要以心灵和诚实来敬拜上帝。
在耶稣与撒玛利亚妇人对话的故事中,也许最引人注目的部分是,与耶稣谈话的对象具有什么样的身分。在古代的以色列,正经的男人不会在公开场合,与一个女人独处倾谈(约翰告诉我们,门徒当时已经离开),更何况她还是一个撒玛利亚人。而约翰也清楚指出,犹太人会尽量避免和撒玛利亚人往来。除此之外,这名妇人也背负着不道德的声誉。虽然我们不知道关于她的五个丈夫,或是如今与她同居的男人的情况,但是起码她是一个带着不道德耻辱的女人。
然而,耶稣却完全克服了这三项阻碍。这段对话与耶稣和尼哥底母的对话,形成了明显的对比──被耶稣责备不理解重生的尼哥底母是一个犹太人、一个男人,也是一个非常正直、合乎道德的犹太宗教领袖。这两段对话之间的对比,十分强烈。如同我们之前提到的,约翰福音第4章之后以另一个医治的神迹作结。这一次是耶稣在加利利的迦拿,医治了一个大臣的儿子。
当我们将约翰福音第4章的两个部分结合在一起,就能发现它强调耶稣的事奉要带给世人,一份崭新的、并且具有普世性的救恩。虽然在这段公开事奉的初期,耶稣的名气还不怎么响亮,不过我们可以从约翰福音第2至4章所记载的上述这些故事,明白祂早已带来许多变革。
III. 在加利利的事奉──第一部分
A. 导论
耶稣后来回到了加利利,开始定期巡回布道,大约经过一年之后,终于有更多人认识祂。而这也开启了祂公开事奉的阶段,后来被称作祂大受拥戴的一年。正如对观福音的作者们之前如何描述施洗约翰一样,他们也要先来简要介绍耶稣的信息。
B. 上帝的国近了
马可、马太跟约翰一样,都描述耶稣传讲的主旨是──上帝的国近了。马可在马可福音1章14、15节明确提到,耶稣接着吩咐人们悔改,相信福音。如同我们之前介绍路加福音所提到的,路加也以他独特的方式描述耶稣在拿撒勒传道,来开启这一段在加利利的公开事奉阶段。虽然根据马太和马可的平行叙述,这个部分发生的时间,似乎比耶稣出来公开传道之后实际上稍微再晚一点,路加却把它放在最前面,作为一种提纲挈领式的介绍,为要表明耶稣说祂自己是谁。
在这个时候,让我们回想耶稣引用以赛亚书的经文:"主的灵在我身上……,报告上帝悦纳人的禧年。"耶稣宣告祂要使被掳的得释放、瞎眼的得看见、医治许多有不同疾病的人,并且传福音给贫穷的人。
关于耶稣在加利利传道的架构,我们可以参考马可的记载。我们没有时间或空间来对照各个细节,尤其是那些也出现在马太和路加福音中,作为补充资料及更全面版本的内容。但是,马可似乎粗略地在前八章,依循一个主题式的写作大纲,并且有时会加入耶稣不同形式的教导和事奉。一些解经家认为,马可福音第1章大部分的内容,是医治者耶稣典型的一日生活(我们还可以再加上一个称号:赶鬼的耶稣)。我们能从马可福音1章21节直到这一章的结尾,发现耶稣早期在加利利传道的时候,能在24小时以内施行好几个医治和赶鬼的神迹。我们在看待神迹时,也会面临现代人思考的几个问题:这些明显超自然的故事,是否值得我们相信?
C. 真实性的问题
如果有人依照自己的世界观,压根认为神迹不可能存在,那就必须以其它方式来解释这些故事。最常见的方式或许是将这些故事解释为神话,类似于古希腊和罗马的著名神话。不过,经过几世纪以来,这些神话中的神或女神实际上除了未曾以人类形态现身,祂们在其他与人类互动的故事中,对象也仅限于远古英雄人物,导致这些神话历经几个世纪流传下来,早已无法确认其真实性。
25
相较之下,关乎耶稣的故事大有不同。当祂在世时,祂的故事就立即被口传下来,而在祂死后接续的几十年,如同我们在前几堂课所提到的,人们就以文字为祂建立了大约三十年的生平记录。
在这个时期,以色列中有一些人曾经亲眼见证耶稣,却敌挡祂,而他们很可能会对这些记录提出驳斥,认为它们都是假的。不过,尽管一些后来出现的犹太作品,向耶稣在事奉中施行神迹的真实性,提出好奇却颇具讽刺语气的评论,却也反倒见证了这件事的真实性。《米示拿》和《他勒目》(Talmud),将在耶稣时代流传的许多口述传统、经过编撰并且化为文字。而我们能从这些犹太作品的许多内容,读到一个犹太人的立场、一个非基督徒犹太人的立场:耶稣是一名巫师或魔法师,祂将使以色列步入歧途。
甚至是第一世纪的犹太历史学家约瑟夫,也提到耶稣因着施行神迹而受到表扬。显然这些出自其他背景的历史学家和传统收集者都明白,耶稣早已借由施行神迹和赶鬼而名声远播,他们无法对此提出辩驳,只得试图以不同方式来解释祂的能力出自何处。
关于这一点,实际上第一个为人所知的例子也出现在福音书中──在马可福音第3章与马太福音第12章,这两段平行经文都提到耶稣遭受控诉,说祂以别西卜或撒但的力量赶鬼,而不是上帝的力量。因此,我们有充分的历史理由相信神迹记载的真实性:耶稣作为一位医治者,医治了好几种类型的疾病。不过,我们必须留意,要避免强加一个僵硬的模式于耶稣施行医治神迹的事上。举例而言,在约翰福音第5章,耶稣在毕士大池的旁边,遇见了所有希望得着医治的病人,可是祂却只有医治其中的一个人。显然对于何时以及谁能得到医治,都是按照上帝的旨意和时间。
D. 宣告故事(pronouncement stories)
马可福音第2章形成了一个转折,引导我们前往耶稣在加利利事奉的下一个阶段,而对观福音的作者们,也为此提供了许多资讯:一系列的故事,学者们通常称之为"宣告故事",因为它们透过意义重大、内容简要并且如同谚语一般的内容,将耶稣的宣告传达出来。实际上,第一个宣告故事结合了医治和宣告。
在马可福音2章1至12节记载了耶稣医治一个瘫子的著名故事。不过,看来耶稣后来做的事才是这个故事的高潮,同时也是更加关键的元素,因为耶稣宣告那人的罪得赦了。祂医治了那人身上的疾病,而后来当祂像上帝一样宣告那人的罪得赦免,更是叫人感到惊奇。事实上,祂施展医治的能力,也证明祂能做到对于犹太人而言,至终唯独上帝有权柄做到的事──因此至少耶稣毫无疑问表明了祂的神性,以及祂拥有上帝的属性和权柄。
接下来要讨论的几个宣告故事,虽然可能并没有那样戏剧化或激进,却都再度表明耶稣要在古旧的犹太教型态中,带来新的气象;不过,这些故事却也指出,祂与犹太人的领袖之间已经产生了某些张力和争议。耶稣宣称义人用不着医生,有病的人才用得着,又提到人子是主,祂的权柄甚至超越安息日。而当祂透过教导告诉众人什么能做、什么不能做,并且施行医治,便是借此挑战许多口述诠释犹太律法的方式。这些故事也为了后续发展作好预备,表明耶稣在事奉的早期,就与权柄之间产生张力。这些张力时强时弱,直到最后导致祂被捕和被钉上十字架才结束。另外,马可福音第3章的大部分内容,也提及众人在议论耶稣医治和赶鬼的能力,而我们也已经讨论过这个部分。
E. 门徒和反对派
不过,当马可福音第3章提到人们论及耶稣真正的家人是谁,这个问题也向我们展现了耶稣与文士和法利赛人之间的冲突。之前在马可福音1章16至20节,也就是在对观福音的版本中,我们读到耶稣呼召祂的第一批门徒。我们也能从约翰福音第1章推论,这并不必然是门徒首次遇见耶稣。但是,在马可福音第3章,显然在耶稣前往加利利服事之前的一些时间,我们就能首次读到十二门徒的名字,看来如今他们已经正式被耶稣所呼召。从此刻起,无论耶稣往哪里去,这12个人几乎都会跟随祂。
在耶稣的时代,甚至是在祂之后的几十年或几个世纪,拉比的身旁一般来说都有门徒。但是,令人印象深刻的是,耶稣主动拣选祂的门徒,而不是祂的门徒来拣选祂。同样特别的是,祂呼召了12位门徒,与整个以色列支派的数目相同,而我们可以几乎确定这个行为是在隐含,耶稣将要建造或重建一个新的或真正的以色列:人们将不再透过遵行犹太律法,而是借由跟从祂,与上帝建立正确的关系。
F. 比喻
关于耶稣最后一个传达教导的部分,所使用的文学形式是比喻。马可福音第4章(与其他平行经文)大致上的内容,记载了耶稣在加利利事奉的早期阶段中,常借由比喻来教导众人。比喻是陈述一段简短的故事,并且借由锐利的修辞来阐明重要的神学真理,这种教导方法普遍受到拉比使用。不过,拉比大多借此解释经文,但是耶稣却借此解释有关上帝的国度,以及上帝积极参与对世界的掌管和治理,乃是要透过祂的事奉介入人类历史之中。
马可福音4章11、12节,描述了耶稣借由比喻来教导的原因和策略。而奇怪的是,比喻不仅能阐明──打开真理──同时也能将其隐藏起来。根据耶稣的解释,门徒和跟随他们的人,也就是对耶稣、对祂自己以及祂的宣告敞开的人,能从这些教导方式更加理解祂的国度;而若是对外人讲,祂就会使用比喻。
接下来,耶稣提到也引用以赛亚书第6章的部分内容──表明祂以比喻对外人传讲,免得他们看见就能晓得,听见就能明白,以致回转过来就得赦免。这是怎么回事?在以赛亚书第6章,我们可以清楚看到上帝可以使用预言式或具有隐义的话语,在审判中揭露那些早已抗拒祂旨意的人。然而,这并不是有悖于人们要透过基督,才能得永生的预定。以赛亚书第6章的结尾是一份预言──余民将要回转。人们只要向耶稣敞开,就能回转到祂的面前。
到目前为止,或许我们可以作出一个评论。在马可福音第3章、马太福音第12章与路加福音第11章的平行经文,我们发现一个不可宽恕的罪,那就是亵渎圣灵。不过,经文显示这样的事并没有实际发生过,只是提到反对耶稣的人都会落在这个危险之中,而那些不跟随耶稣的人,也得到了强烈的警告──这些人既不是将来可能跟随祂的人,甚至也不是带着好奇心的寻道者,而是那些几乎从耶稣开始事奉时,就没有跟随祂、与祂敌对,并且持续坚定敌挡祂,直到祂被钉上十字架。无论是在关乎耶稣事奉的记载或是在福音书中,或是在比喻及更直率的教导中,都没有提到当任何渴望诚实跟随基督的人,要避免做这样的事。
G. 回应国度
比喻的另一个揭示功能,是向我们介绍如何解释上帝的国度──如同撒种的比喻描述人们对上帝国度的各种回应。虽然并非所有人都会给予正面回应,但是有些人会──或许还比我们想像的还要多。种子隐密地成长,这意味着虽然我们不知道上帝的属灵种子,如何在现今的生命中生根和成长,但是将来必定要面对收割。在马太福音第13章,麦子和稗子的比喻,以及撒网的比喻,这两个平行比喻都在宣告:尽管面临许多形式的反对,耶稣的国度将要得胜。另外,酵和芥菜种的比喻,能从马太福音、路加福音的其他经文读到。这些比喻也应许我们,即便开头并不是那样顺利,上帝的国度都将茁壮成长。而当我们回到马可福音,也能看到一个比喻写到,灯不是放在斗底下,却要放在灯台上,所以有耳可听的,就应当听。
虽然上述和其他的比喻,有时需要耶稣说明、解释和破解其中神秘的内容,它们却也以一些非常实际、朴实无华的方式,向第一世纪在加利利生活的犹太农民解释,在耶稣眼中上帝国度的样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