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程内容
I. 自然、政治及外邦宗教背景介绍
在新约背景的第二部分,我们将要讨论巴勒斯坦的地形、气候及日常生活。在这之后,我们也要来查考新约世界中的政治与外邦宗教的背景。
II. 巴勒斯坦的地形
巴勒斯坦的地形从北到南,可被划分为4个区域,包含(1)沿海平原,与腓尼基海岸相连;(2)加利利及中部山区,与黎巴嫩山脉相连;(3)约旦裂谷,与贝卡谷(Bekaa ,亦作Beqa)相连;(4)外约旦高地,与黎巴嫩山脉的背面相连。
A. 沿海平原
沿海平原顺着地中海从西奈山向北延伸,直到现今的黎巴嫩境内。其宽度原为20英里,从位处巴勒斯坦平原的加沙(Gaza)附近,到了位于边境地区沙龙(Sharon)平原的约帕(Joppa)附近,逐渐缩窄成为12英里,而到了海法(Haifa)南部的多尔(Dor)平原,其宽度已少于2英里。迦密山是中部高原向西北方向延伸的地带,它连接现代位于地中海旁的海法市,将沿海平原分隔开来。迦密山北部宽度约为5至7英里的阿卡(Acco)平原,其末端猝然消失于罗什汗尼克拉(Rosh Hanikra)的白色石灰岩峭壁中。
B. 加利利及中部山区
加利利的山地包含了中央高地被划分出来的四大区域之一。从东到西,加利利全地交错分布着山岭和幽谷。与其相连的耶斯列平原(Valley of Jezreel)虽然四面被山包围,却拥有加利利海和外约旦这两个入海口。从北到南,加利利南部的中央山脉一路绵延,直到东西走向的别是巴洼地(the Beersheba depression),与其相连的土地则为内盖夫(Negev)和西奈高地的旷野。
C. 约旦河大裂谷
这条跨越非洲及叙利亚的裂谷是一条从小亚细亚到非洲南北走向的断层。从北部黎巴嫩和前黎巴嫩山脉之间的平原开始,这条地表裂隙向南直接穿越巴勒斯坦的埃拉特湾(Gulf of Eliat)又称阿卡巴湾(Aqaba),直到非洲的尼亚萨湖(Lake Nyasa),总长度为3000英里。巴勒斯坦裂谷的平均宽度为10英里,高度从北部的海拔300英尺,一直降到死海的海平面以下1290英尺,成为除了海洋深度之外地球上的最低点。这条裂谷可被分为五个部分:胡列谷(Huleh Valley)、加利利海、约旦谷、死海和亚拉巴( Arabah)。
D. 外约旦高地
从裂谷东部平地截然升起的外约旦山脉,由从东方穿越山谷的多条河床分割而成几个区域。在北部,雅穆河( Yarmuk River)流入山谷邻近加利利海偏南的区域,成为今天叙利亚和约旦两国的天然边界。而在圣经的时代,北部的巴珊(Bashan)从基列(Gilead)开始与南部隔开。虽然摩押地和基列之间并无任何天然边界,但是一般来说,其北部边界从死海北端开始一直向东绵延。而哈撒河谷(Wadi el-Hasa),也就是在圣经出现的撒烈溪(brook Zered),在摩押和以东之间形成了一道天然边界。以东山脉的高度都在5000英尺以上。
III. 气候
巴勒斯坦与美国南部位处同样纬度,其气候主要受到由地中海吹拂而来的西部季风的影响。然而,因其地形多样性的特点,其气候也随着不同地区而有所变化。
大致而言,这个地区有两个十分明显的季节:温暖干燥的夏季和阴雨湿冷的冬季。几场秋雨会在十月降下,使得地表湿润适于耕种。而在四月底、五月初迟来的春雨,则使谷物完全成熟。随着春季来临,植物开始枯萎、死亡,直到盛行干旱的仲夏到来。唯一能够缓解夏季干旱的,尤其是在沿海平原和高地,就是浓重的露水。从四月到六月初以及从九月到十一月,人们可以感受到从沙漠地区刮来的东南风是何等灼热及干燥。耶路撒冷一月的平均温度为华氏41至54度,八月则为65至85度。
巴勒斯坦各地的雨量取决于许多不同的因素,主要受到地理位置和纬度所影响。北部和西部的降雨量多些,南部和东部则少些,高海拔地区的降雨量也比低海拔地区的多些。通常中部山地和外约旦高地的降雨量是最大的,而且在这两个区域之内,北部的降雨量要比其他地方更多。如此一来,加利利上部的年平均降雨量约为40英寸。以法莲山地(撒玛利亚)为30英寸,耶路撒冷为24英寸,希伯仑为22英寸。然而,在内盖夫的别是巴,年平均降雨量大约只有9英寸。
IV. 巴勒斯坦的日常生活
古代的巴勒斯坦主要以农业立国。由于其沿海没有适当的港口(除了阿卡平原),几乎没有进行什么海上贸易。虽然今天的我们很难想像,基督所生活的巴勒斯坦当时有着什么样的生活形态,不过关于这个方面,考古研究提供了许多帮助。透过被挖掘出来的遗迹,诸如房屋、政府建筑、工具、武器、陶器和钱币等,都能帮助我们更多认识当时巴勒斯坦的日常生活。
A. 农业社会
在成为工业社会之前,巴勒斯坦日常生活的节奏和惯例,完全受到这片土地上气候和农业模式的影响。秋季耕田播种、冬季修整、春季收获、初夏打谷、夏末收仓是主要的农务内容。人们同时也会配合这样的生活节奏,从事放牧的工作。当雨季来临,谷物还处于生长阶段,旷野就成了放牧之地。夏季一到,刚收割完毕的土地可被用作放牧,其上打谷后所剩下的谷物也能成为饲料。
B. 饮食
由于当时尚未有任何保鲜方法,人们吃的都是当季的新鲜食物。水果蔬菜一旦成熟,在腐烂以前人们就会把它们采摘下来,其中一些会被制成各式各样的腌制品加以保存:葡萄会被做成葡萄干和葡萄酒,无花果会被制成果干,橄榄会被做成腌制品或榨油,豆类则会被晒干,而谷物只需要良好保存、避免受潮就可以了。就本质上,人们的日常饮食是素食,只有在特殊庆典才会吃肉。
C. 城镇乡村
从事农耕的家庭都住在小城镇或乡村,不会在他们所耕种的那地建屋居住。他们每天一大早走到田间,晚上再走回家。只有到了采收期,他们才会住进搭在田间的窝棚里。在有围墙的城镇里,由于空间十分有限,各间房屋都紧紧相邻。城镇大门前的庭院则成为人们聚集和社交的场所,人们可以在此进行诉讼,以小贩兜售其商品也可以发表伟论,老年人更可聚在一起谈天说地或闲话家常。每个人都能在这里找到同伴,而街坊邻里间更能彼此守望。
D. 家庭生活
大家族往往被视为一种福气,因为能够产生足够的劳动力,保障子孙后代的安全,以能延续家族的繁衍。根据估算,当时婴儿的死亡率高达百分之40,另有百分之30的产妇因难产而死。家族因而负有照顾老人和病患的责任,以致孤儿寡妇必然落入贫困。虽然手艺及特殊技能通常是由父母传递给孩子,不过由于缺乏重大的技术创新,使得这一代的人所掌握的技能,与上一代的毫无二致。
V. 政治背景
罗马帝国的政治、军事、文化及社会发展,在经过了一段漫长且复杂的过程之后达至巅峰,并对罗马历史带来长久的意义。虽然罗马政府并没有在所占领之地,强制推行统一的治理制度,所有被占领的地区却都自然降服于罗马皇帝及其军队。然而,也有许多地区在不违反罗马统治权或指令的条件下,被允准自行管理其事务(使徒行传19章35至41节)。
被罗马征服的地区通常被划分为行省。新约圣经提到了至少十五个行省,好比基利家(Cilicia,使徒行传6章9节)和犹太地(加拉太书1章22节)。治理这些行省的方式有两种,一种是委派方伯治理(使徒行传13章7节,18章12节),方伯向罗马元老院负责,辖管那些顺从罗马法律的地区。而另外一些被认为可能较为棘手、甚至滋生叛乱的行省 (例如犹太),则由巡抚或行政长官治理。每年都有人被委任为方伯,并被获准连任;巡抚则直接由皇帝委任,任期也完全由皇帝决定。
VI. 新约时代的罗马皇帝
罗马帝国是在经过七百年以来,透过不同社会阶层以及不同政治制度之间的斗争而产生的结果。在这段时期,整个帝国经过综合考量内部与外部的种种原因之后,后来倾向在广大的国土上发展一人的专制统治。在凯撒之后,他的名字就成为了罗马皇帝的称谓。
A. 奥古斯都(Augustus,原名屋大维[Octavian];主前27年-主后14年)
在主前31年9月2日,屋大维和安东尼(Anthony)与埃及艳后克利奥帕特拉(Cleopatra)在亚克兴(Actium)的战役,决定了古罗马共和国的命运。在经过了旷日持久的内战和两败俱伤的厮杀之后,联邦的力量已被消耗殆尽。屋大维意识到,唯有极权能撑过这次劫难。他在返回罗马之后,开始依照犹流凯撒以前的做法行事:将所有的治理权归到自己手中。他成功地以机警、精明的行事风格成为罗马帝国的创始者。罗马帝国正式起始于主前27年1月16日。
罗马元老院也授予屋大维"奥古斯都",意为"上帝"的头衔,尽管他并没有这样称呼自己。奥古斯都统治的才干,在于他用君王立宪体的角色来维护共和国外在的形象。此外,其完善的治理机制不仅在他死后得以顺利过渡,并且使得国内的和平持续将近两个世纪之久。
B. 提庇留(Tiberius,主后14-37年)
奥古斯都选择了前妻利维亚(Livia)于主前42年所生的儿子──提庇留来继承他的王位。对于各行省的人来说,在提庇留统治的时期,国境满有平安,秩序良好。地方长官的表现也很不错,没有出现具毁灭性或代价高昂的战争。然而,在政治圈内,一人极权使得那些野心勃勃的臣子,像是执政官的护卫官塞扬努斯(Sejanus)显露出斑斑恶迹对罗马帝国带来的威胁更大。虽然提庇留算不上是暴君,他偶尔却会因为那些恶毒之辈的缘故而陷入暴政。
过了一段时间,提庇留开始相信那些认为塞扬努斯想要成为皇帝的指控,就罢免了他。提庇留于主后37年3月逝世,他侄子日耳曼尼库斯(Germanicus)的儿子卡利古拉(Caligula)被正式宣布坐上王位。一般来说,提庇留的统治具有节制、财政节俭和治理有方等特点。
C. 该犹∙卡利古拉(Gaius Caligula,主后 37-41年)
卡利古拉统治的时间很短,现存的那些认真记录他施政方面的古早资料,也都显得过于耸人听闻。日耳曼尼库斯受人爱戴,卡利古拉作为他的儿子,年轻时大多是在军营里生活,而正是在那里,他得到了卡利古拉("小靴子")的称号。在他执政期间,茅利塔尼亚(Mauretania)遭到并吞,并被重新划分到两个行省内。希律亚基帕(Herod Agrippa)被任命为王,负责统治巴勒斯坦。当时,犹太人和希腊人在亚历山太发生了严重的暴乱。卡利古拉前往北方,在那里发现了上日尔曼军团首领兰特鲁斯∙加特利库斯(Lentulus Gaetulicus)阴谋的端倪。虽然我们无法确认后来发生了什么事,但是众所皆知的是,加特利库斯与卡利古拉的妹夫埃米里乌斯∙列庇都斯(M. Aemilius Lepidus),最终一同遭到处决。由于卡利古拉的两个妹妹也被怀疑一同参与阴谋,后来也被流放。卡利古拉不仅着迷于神权,也极其爱慕他的妹妹德鲁塞拉(Drusilla,于主后38年猝死,并被神化),这些现象常被当作他精神错乱的明确标记。而他以笨拙手腕极力推崇的帝王崇拜,其实早在奥古斯都的时代就已经存在了。
卡利古拉在这方面的作法实在过于激进,他甚至曾经下令在耶路撒冷圣殿中为他竖立一座雕像。幸好叙利亚总督派特尼乌斯(P. Petronius)施展拖延战术,加上希律亚基帕一同干预,才勉强阻止了巴勒斯坦的暴乱和一场潜在的反叛行动。主后41年1月,卡利古拉在离开剧院去吃午餐的路上,遭到他的几位贴身护卫官刺杀身亡。
D. 革老丢(Claudius,主后 41-54年)
革老丢可能是最不可能的皇帝人选。身为卡利古拉的叔叔,奥古斯都和提庇留都刻意将他屏除在公职及公众事务之外。革老丢最具能力也最具争议性的地方,在于他发展了行政管理结构。虽然他看似像是为了提高政府效率才这样做,结果却使中央集权向前迈进一大步,并为日后的官僚主义作风搭建了舞台。在他的任期内,首次出现了皇帝向地方长官签发行政命令的做法。另外,革老丢看来也更倾向直接管理下辖各行省的长官及其事务。
在革老丢的统治期间,茅利塔尼亚、吕家(Lycia)、诺里肯(Noricum)和色雷斯(Thrace)这三个王国都被纳入行省的范围。而像博斯普鲁斯(Bosporus)与基利家(Cilicia)这类较为稳定的王国则未被纳入。卡利古拉于主后54年猝死,传说是因为他的第二任妻子,也就是他的侄女阿格丽皮娜(Agrippina)给他吃了一盘毒蘑菇,以致她的儿子尼禄就此取代了革老丢自己的儿子布里坦尼库斯(Britannicus),成为下一任的皇帝。
E. 尼禄(主后54-68年)
尼禄作为犹流-革老丢王朝的最后一任皇帝,在如此年轻的时候就面临艰困的局面:被委任担当极权,同时必须经常与那些想方设法操控他的人周旋。虽然尼禄作皇帝时并非完全没有战事(好比攻击帕提亚人[Parthians]的科布罗[Corbulo]战役,以及镇压在不列颠部落发生的布狄卡起义[Boudicca]),不过轻忽军队是他所犯下的一个严重错误。
此外,尼禄还被指控在主后64年夏天于罗马城中纵火,尽管这很可能是别人对他的诽谤,他却早已明显展现满腹热情,想要按照自己的计划重建罗马城。当他不断抛出几件叛国罪案以及真假参半的阴谋,这样的嫌疑就一直围绕在他的身上,也在国内引发了一连串的动荡。最后,尼禄被罗马元老院正式宣告为帝国的仇敌,而30岁的他也在主后68年6月自尽。
VII. 新约时代的王
王是在罗马帝国所管辖的领土内,各个辖区最高的统治者。他们臣服于罗马皇帝的权柄之下,职任也得到罗马元老院的批准。新约时代巴勒斯坦的全部或部分地区,是由希律王朝的王所统治(虽然严格来说,只有皇帝才是王)。
A. 大希律(主前37-主前4年)
大希律是安提帕特(Antipater)的儿子。安提派特是以土买、赛普勒斯和阿拉伯贵族的后裔。主前47年,凯撒任命安提帕特为犹太的地方行政长官。安提帕特将这块地分给了四个儿子,而希律分得了加利利。后来他被马克∙安东尼(Mark Anthony,主前40年)任命为犹太的郡主,也被罗马元老院任命为犹太的王。希律在听到"犹太人的王"的传闻之后深觉搅扰,于是派兵将"伯利恒城里并四境所有的男孩……凡两岁以里的,都杀尽了"(马太福音2章16节)。
希律热衷于将大量的钱财,投掷在他王国所在地城市的重建及修饰上。他重建了沿海的该撒利亚城(Caesarea)和撒玛利亚城,将它称为塞巴斯蒂(Sebaste),意思相当于希腊文的"奥古斯都"。此外,他还重建了耶路撒冷被毁坏的圣殿。圣殿的重建工作于主前20年开始,不过在他去世时仍未完成。
B. 希律安提帕斯(Herod Antipas,主前4年-主后39年)
希律安提帕斯是大希律和妻子撒玛利亚人马他基(Malthace)所生的儿子。耶稣在世上生活的时候,他是加利利和比利亚的分封王(路加福音23章7节)。他娶了同父异母兄弟希律腓力(Herod Philip)的妻子希罗底为妻,并且听了她的教唆,砍了施洗约翰的头(马太福音14章1至12节)。当希律安提帕斯在耶路撒冷准备过逾越节,彼拉多曾经将基督送到他那里(路加福音23章7节)。
C. 亚基老(Archelaus,主前4年-主后6年)
亚基老也是大希律和马他基的儿子。他曾与兄弟安提帕斯同在罗马接受教育。他从父亲手中继承了第三块分封地:以土买、犹太和撒玛利亚,并被称为王(马太福音2章22节)。约瑟和马利亚就是因为惧怕他,才从埃及返家的路上转换方向,没有按着预先打算定居在伯利恒。
D. 希律腓力二世(Herod Philip II,主前4年-主后34年)
希律腓力二世是大希律和妻子耶路撒冷人克里奥派特拉(Cleopatra)所生的儿子。作为巴特尼亚(Batanea)、以土利亚(Iturea)、特拉可尼(Traconitis)及奥兰尼提斯(Auranitis)的分封王(路加福音3章1节),他重建了腓立比的该撒利亚(马太福音16章13节;马可福音8章27节),并以自己的名字为这座城命名,好能与位于沿海的该撒利亚,一个罗马政府办公之地作出区别。希律腓力二世娶了希罗底的女儿莎乐美为妻。
E. 希律亚基帕一世(Herod Agrippa,主后37-44年)
希律亚基帕一世是阿里斯托布鲁斯(Aristobulus,大希律的儿子)与百尼基(Bernice)的儿子。他在罗马接受教育,并在那里生活了许多年。他在那里与卡利古拉结为好友,后来卡利古拉将希律腓力的分封地转到他的手里,并且封他为王。不久之后,他又接管了希律安提帕的分封地,最终占有了祖父大希律名下的所有土地。根据使徒行传12章1至19节的记载,希律亚基帕一世不仅杀害了雅各,也就是约翰的哥哥,并将彼得关进监牢。亚基帕一世死后,他的领地归到叙利亚之下,巴勒斯坦也就完全纳入了帝国版图。
F. 希律亚基帕二世(Herod Agrippa II,主后53-70年)
希律亚基帕二世是希律亚基帕一世和塞普罗丝(Cypros)的儿子。主后44年,希律亚基帕一世去世时,他只有17岁。由于他一直在罗马接受教育,就与革老丢的关系紧密。但是,一直到了主后48年,卡尔基斯的希律(Herod of Chalcis)去世之后,革老丢才将分封地赐给他(使徒行传25章13节,26章2节)。他所拥有的特权包括任命大祭司,他还被授予权利管理圣殿,即使他从来没有管理过犹太的领地。主后53年,革老丢将一块新的分封地赐给了他,就是曾经属于他曾叔父腓力的地(特拉可尼、巴特尼亚、格兰尼蒂斯),加上吕撒聂(Lysanias)以前的地和瓦露丝(Varus)以前的分封地──亚比拿(Abila)。但是,卡尔基斯的管制权被取走了。尼禄当政时,他将加利利的提比里亚(Tiberias)、塔切斯(Tarcheae)以及庇里亚(Peria)的犹利亚斯(Julias)这几座城,赐给了希律亚基帕二世。保罗在该撒利亚的时候,正是在亚基帕二世和他的姐姐百尼基面前,为自己作了分诉(使徒行传25章12至27节)。
VIII. 新约时代的巡抚
地方长官(巡抚)是由皇帝授命委派的地方统治者,直接向皇帝负责。他们大部分的工作与财政有关,比如税收。此外,他们还拥有司法权,如同彼拉多借此审理耶稣的案子。犹太地方长官的办公地点,坐落在该撒利亚马利提马,而他们所负责管理的区域,通常不属于当前所就任的王的辖区。举例来说,希律安提帕是加利利的分封王,而彼拉多是犹太、撒玛利亚和以土买的巡抚。新约所提到的巡抚大多是指彼拉多、腓力斯(Felix)和非斯都(Festus)。
A. 彼拉多(Pontius Pilate,主后26-36年)
彼拉多的任期跨越了施洗约翰和耶稣基督出来服事的时代。他于主后26年上任,当时提庇留的顾问,也就是性格好战同时反犹太人的塞扬努斯,正处于权力的巅峰。无论他是出于无意或蓄意,他总是用各样亵渎的行动惹动犹太人的怒气。他将罗马标准的偶像带入耶路撒冷城,并将罗马人的还愿盾牌放入希律的老王宫内。他还迫使祭司将神圣的各耳板,就是奉给圣殿的备用金用来修筑一条通往耶路撒冷的水道。主后36年,叙利亚的地方长官维特里乌斯(Vitellius)向彼拉多提出指控,说他在处理基利心山上大批撒玛利亚人的事上犯了一项重罪,以致彼拉多被放逐到高卢的维也纳。而根据传统的记载,他就在那里自尽。
B. 腓力斯(M. Antonius Felix,主后52-59年?)
大祭司约拿单在作为大使前往罗马的路上,曾经请求任命有影响力的自由人士安东尼∙腓力斯为巡抚。腓力斯先前曾经娶了马克∙安东尼和克里奥佩特拉的孙女为妻,之后他试图借由迎娶亚基帕一世年轻的女儿,来增强他在犹太的权利,尽管这时她已经是伊米撒王(Emesa)的妻子。然而,腓力斯的统治并不成功。在他任职期间,经常受到宗教狂热反叛份子所骚扰;那些人将大批群众带到沙漠地带,向他们应许"神迹奇事"或"自由成真"。一位从埃及来的先知将大批群众带到耶路撒冷附近的橄榄山上,并且应许他们,只要他一声令下,城墙就会倒塌使他们进入城中。腓力斯派出骑兵队和步兵杀了他们当中的400人,并且逮捕了另外的200人。
这就是为什么罗马军官后来逮捕了保罗,因为他们怀疑保罗可能就是"从前作乱,带领四千凶徒,往旷野去的那埃及人"(使徒行传21章38节)。
C. 波求∙非斯都(Porcius Festus,主后59?-62年)
腓力斯的继任者波求∙非斯都,也曾经试图处理威胁罗马帝国秩序的主要破坏行为:层出不穷的盗匪和匕首党(the Sicarii)。虽然非斯都一再地派出骑兵和步兵镇压作乱者,又抓捕及剿灭了他们当中的一些人,却很难判断他清除国家威胁的成效如何。保罗就是被非斯都送到罗马的,因为他拥有罗马公民的身分(使徒行传25章12节)。根据已知的资料,非斯都是唯一一位在任期中逝世的犹太巡抚。
IX. 外邦宗教背景
A. 希腊-罗马神明
由于从很早以前,罗马人就接受了希腊人许多的神话故事和他们对于神明的观念,因此我们很难将"罗马"宗教当作一个独立的宗教来看待。从本质上来说,罗马宗教是原始的拉丁及希腊元素综合而成的结果。罗马宗教的主要特点是,它相信世界上所有重大的进程都起始于神,而不同的神拥有不同的职责,也从事不同的工作。如此一来,大多数关于社会福祉的重大事项,通常被认为是某位神或某些神明的作为。
此外,许多自然界的物体自身所显露出的某种神奇特性,常使人联想它们不只是属于自然的一部分而已。在意大利炎热的、阳光普照的气候下,淡水水泉或灌木丛就会引发人们无尽的崇敬之情。罗马人会把这些地方神化,认为一定有神灵住在其中。奥维德(Ovid)在《岁时记》(Fasti III, 295-6)中写了一段著名的话:"阿文丁山(Aventine)下有片橡树林,橡树荫下树影婆娑。你一见到它,就会说出‘此乃神之居所’这句话"。
罗马宗教关注的是成功,而非罪恶。西塞罗(Cicero)在评论《关于神的本质》(On the Nature of the Gods III, 87)中,提到"丘比特(Jupiter)被称为是最好和最伟大的那一位,因为祂虽然没有让我们变得更公正、冷静或有智慧,却让我们变得更健康、富有及繁荣"。幸福是生活的目标,而幸福关乎人们每一天在日常行为、私人生活、生意经营或农耕劳作,以及在更广泛的国家事务上所取得的成就,而非人们内心的道德水准。宗教的目标就是摸索达成神明美好旨意的正确步骤,好让这些事情可以朝着成功迈进。
B. 皇帝崇拜
奥古斯都试图将新的生命吹入罗马人的敬拜中。他瞄准的是帝王,以及类似于东方长久以来盛行的信仰:皇帝经常被臣民当成像神一样来膜拜。当奥古斯都对世界带来和平,东方人已经准备好将他奉为神明,使得后续演变出崇拜现任罗马皇帝,并将罗马拟人化的举动。尽管这样的崇拜看似为罗马帝国带来了宗教合一的局面,也增强了皇帝的威严;但是,当基督徒拒绝敬拜皇帝并被视为叛国者,它就成了迫害人的致命机器。最终,皇帝崇拜走到了尾声。到了第三、第四世纪,东方崇拜盛极一时,罗马帝国的宗教也追随新时代的精神,不久变为具有世界性且相容并蓄。
C. 邪术
晚期的罗马共和国和罗马帝国,广泛接受了一种几乎可说是普世性的信仰:膜拜太阳、月亮、星球和星星,相信它们对这个世界具有影响力。在第二世纪,占星术已从巴比伦和埃及传到了意大利,不久就牢牢抓住了那些漫不经心的人。大多数的人,包括皇帝在内,都坚信占星家借由研究星宿就能预测未来,而且他们也特别在意自己的星座。按照奥吉尔维的说法(R. M. Ogilvie),"只有研究星宿的奥秘,才能发现蕴藏在神明心中的旨意"(The Romans and Their Gods in the Age of Augustus, p. 55)。
与此同时,相信邪术的人极其繁多。新约也提到了一个行邪术的撒玛利亚人西门的故事(使徒行传8章9至11节),以及价值高为五万德拉克马(drachmas,古希腊银币名)的邪术之书,在以弗所被当众烧毁(使徒行传19章19节)。现存许多有关邪术的记录,都指出行邪术的人会利用无意义的音节(例如:阿巴拉卡大巴拉),还有从犹太教和基督教挪用词汇,借助魔鬼的帮助施行邪术。我们根据保存在石头或金属上的记录,发现许多邪术的目的都是咒诅别人。从意大利的地底下,人们已挖掘出成千上万个关于占星术的护身符、咒语以及诸如此类的东西。
D. 哲学思想
许多异教徒知识份子从其信仰完全醒悟过来,走进了哲学的大门。保罗在雅典的玛律斯山(Mars Hill),就遇到了这样的一群人。路加写到"雅典人和住在那里的客人都不顾别的事,只将新闻说说听听"(使徒行传17章21节)。不过,这些哲学理念确实对基督教思想造成了一些影响:一些初信者会将这些错误的异教徒观念,带入他们新的信仰中。假教师也会将曲解的经文概念与希腊哲学思想结合,以便把他们那一套思想理论渗入到教会里面。好几封书信,比如歌罗西书、约翰一书和犹大书,就是为了提醒信徒这种混合主义的错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