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程 Progress
0% 完成

I. 使徒行传导论──第二部:基督徒向外邦宣教的使命

在这一堂课,我们要来探究使徒行传的下半部分。这个部分从使徒行传第12章的结尾开始,直到这卷书的尾声,主要内容是关于使徒保罗的服事。或许我们可以这样说,使徒保罗是上帝所差派,向外邦人传福音最为卓越的一名使徒。正如我们在上一堂课讲到使徒行传上半部的情况一样,使徒行传第13至18章也可以被划分为三个部分。而在各个部分即将完结时,路加都会加上一段概括性的陈述,用以说明初期基督教在各个地区发展的情况。

II. 保罗第一次的布道之旅及使徒会议

第一部分的记载是在使徒行传12章25节至16章5节。这段经文也提到保罗第一次的布道之旅,以及在耶路撒冷召开的使徒会议。之所以召开这次会议,很大程度上是因为保罗的教导引发了许多争议。保罗和巴拿巴一起开始了布道之旅。巴拿巴是一位年长的基督徒,他曾经在主里激励、喂养了保罗和马可(约翰马可),后者写了一卷以其名字来命名的福音书。

保罗和巴拿巴从居住地(为了宣教的缘故而在那里居住)──叙利亚的安提阿出发,开始了布道之旅。依照我们的理解,叙利亚的安提阿应该是基督教的第一个宣教总部。信徒被称为基督徒,就是从这里开始。此外,上一堂课的结尾很简洁地告诉我们,安提阿教会也是有史以来第一间以外邦人为主的教会。这样看来,基督教从这里得以进入外邦世界,以及罗马帝国境内其他辽阔遥远的区域(耶稣所称的地极),是一个挺为恰当的选择。

A. 塞浦路斯岛

当保罗、巴拿巴和马可启程,他们被召前往的第一站就是塞浦路斯岛,巴拿巴也曾经来过此地。使徒行传第13章所讲述的主要事件,是保罗遇见了名为以吕马或巴耶稣的犹太术士。类似耶稣赶逐附在格拉森人身上的污鬼一样,在对付强大的灵界力量时,必须有一定程度的恶行或拆毁,而保罗在这件事上使以吕马的眼睛暂时失明。

塞浦路斯岛的方伯(士求保罗)对于这项神迹,以及基督徒宣教士的讲道,感到印象非常深刻,以致就信了主。从这个例子,我们看到了贯穿使徒行传的一项原则:无论是家庭、甚至整个城市或国家,领袖都时常特别受到瞩目。尤其是在父权文化中,因着人们尊敬与仰赖那些特定的领袖,传福音的果效也会进而大大地加强──而倘若今日我们所处的文化背景也具有同样的变革动力,这样的方法或许同样也能奏效。

B. 加拉太

接下来,这一小群的基督徒宣教士离开了赛浦路斯,抵达今天我们称之为土耳其的地方。之后他们向北移动,进入位处罗马帝国南部高原的加拉太,又分别停留在彼西底的安提阿、以哥念、路司得和特庇。保罗后来在写信给加拉太人的时候,都有在信中提到这些城市。在彼西底的安提阿,保罗找到了一个很特别的犹太人群体,就在那里传讲了一篇道。他的讲道不禁令人想起,在使徒行传前几章的内容中,彼得第一次讲道的方式。

到了使徒行传第14章,保罗到了路司得。他在那里并没有看见什么犹太人,而只看见一群非常迷信的异教徒。这些人将保罗和巴拿巴,当作希腊或罗马的神明宙斯(丢斯)和希耳米(分别为万神之首和神的使者)看待,以致路加要从一个不同的角度,缩减和诠释保罗所传讲的信息。因此,路加在这段叙述中没有引用旧约经文或使用护教性的言词,来证明耶稣就是犹太人长久以来所等候的弥赛亚。

不过,后续的记载指出,保罗尝试与人们建立信仰上的共通点:他提到了他们在感受性的需求,并且吸引他们靠近关乎上帝的启示(这里指的是从大自然而来的普遍启示,而非希伯来文圣经所陈述的特殊启示),为了是要证明耶稣基督的位格与工作。

很有意思的是,加拉太南部的这几个城市,在听完保罗所传讲的信息之后所作出的反应,后来有了180度的转变。一开始的时候,那些人非常乐意接受,甚至几乎要敬拜保罗,后来却在某些程度上因为受到犹太人的挑唆,以致连番想要置他于死。有一次,他们还用石头打保罗,打得严重到他们以为他死了。然而,保罗却活了过来,并且继续传道。保罗第一次的布道之旅,是他在几次布道之旅中最短的一次。

C. 耶路撒冷的使徒会议

保罗经过了这次的布道之旅,想必在身心方面都经历了严酷的考验。于是,他返回大本营安提阿,也从那里前往耶路撒冷。尽管保罗布道的时间还没有很久,此刻耶路撒冷教会的领袖以及其他人,包含一些非基督徒犹太人,早已听说了一些关于他传福音的传闻,并且对他向外邦人传讲不受律法约束的福音,心里逐渐感到越来越不安。

尤其是在使徒行传第15章的开头几节经文,他们向保罗提出指控,说他没有让那些已信主的外邦人施行犹太人的割礼(守律法的犹太人普遍相信,割礼是上帝与祂的百姓立约的必要条件之一)。也难怪保罗在写给加拉太人的信中,称呼那些指控他的人是"犹太派基督徒"(Judaizers),因为他们强调人若想要得救,就必须接受割礼,即使是外邦人也要如此。然而,外邦人并没有在年幼时接受割礼的传统。

这次会议并不是一次小型的会议,它常被称为使徒会议或耶路撒冷会议,使徒行传第15章大部分的篇幅也都在记载这件事。会议的与会者有耶路撒冷教会主要的长老雅各,和以彼得为发言人的最初十二使徒,还有保罗和巴拿巴。这些人轮流向大家报告,他们从上帝在他们当中的作为明白了什么事情。幸好为了确保在创立初期的基督教会能够存留下来,他们彼此达成了结论,一致认为保罗所做的事基本上符合真理,并且表示割礼或犹太律法的任何一个部分,都不应当作为强制性的命令和得救的必要条件。

耶路撒冷会议的内容被写成一封信,发送到最初产生争议的各间教会。书信内容除了列举四条明确的命令,结尾也看起来有些强硬,因为路加直白地写道:"这几件你们若能自己禁戒不犯就好了"。而这封信强烈地要求基督徒,特别是要外邦基督徒遵守那四条命令,好能避免冒犯其他的犹太同胞,无论他们是不是基督徒。这四条命令包括:不吃带血的肉、不吃勒死的牲畜、不吃祭过偶像的食物以及不犯奸淫。

虽然这几条命令的组合看似奇怪,但是在某种程度上,它们与创世记第9章挪亚所接受的命令相仿。后来的犹太传统,也是从那些关于基本道德法则的命令演变而来的。这些道德法则是上帝为外邦人及犹太人设计的,因此它们比摩西的律法还要崇高。如果人们能刻意禁戒不做这些特别会冒犯犹太人的事,保罗就能继续自由宣讲他那不受到律法约束的福音了。

III. 保罗第二和第三次的布道之旅

保罗的第二次布道之旅和他后来几次旅行布道的开头,占据了使徒行传的下半部,经文范围是使徒行传16章6节至19章20节。这次与保罗同行的人包括西拉和提摩太(部分原因是马可在上次的布道之旅临阵脱逃,导致保罗与巴拿巴为这事与彼此争论)。由于路加在一些部分的叙事角度使用了第一人称复数"我们",而非第三人称单数"他"或"保罗",假使我们理解正确的话,路加很可能部分参与了保罗第二次的布道之旅,之后也全程参与他接续几次的旅行。在一开始的时候,保罗及其同伴先回访了上次到加拉太传福音的几个城市,之后再接续往西方前进。

A. 腓立比

我们在使徒行传第16章前半部看到,保罗在为下一站应当去哪里而感到犹豫不决。之后,他接受了圣灵的引导,知道哪里应当去,哪里不应当去。最后,在一个极富戏剧性的异象中,他听见了一个马其顿(意即我们今天称作希腊的北半部)人的呼声。 这个异象敦促保罗从亚洲离开,转而前往欧洲,以致他的事工无论是在地理上还是在种族上,都有了一个更加显著的进展。使徒行传第16章记载的主要是保罗在马其顿(希腊北部),也就是在腓立比的事工。后来,他也曾经为腓立比人写了一封信。

在这段经文中,我们读到了在欧洲大陆上第一个信主的基督徒,一位名叫吕底亚的妇人的故事。腓立比大部分的区域由罗马人占领,住在那里的犹太人不多,显然不到10户人家,无法达成建立犹太会堂的法定人数。尽管保罗按照自己先传福音给犹太人,再传福音给希腊人的原则,却只在腓立比的河边空地发现正在祷告的一小群犹太妇女。吕底亚回应了保罗所传讲的信息,并且和她的家人成为使徒行传所记载欧洲大陆的第一批基督徒。另外极富意义的是,尽管保罗只有向这一小群人传道,也为新信主的人施洗,这些人却都是妇女。依照当时的标准,大多数的犹太领袖及为数不少的希腊人或罗马人,都会认为这一小群妇女无足轻重,以致根本不会注意到她们。然而,基督教显然在对待妇女的态度上开创了先例。

在描述腓立比的第二个片段,提到了保罗如何遭到逮捕。这类的事在使徒行传中一再地发生。不久之后,保罗会被带到当地掌权者、当地的犹太领袖或是混杂他们两者的群体面前。虽然他被关进监牢,他却仍和同伴一起在午夜赞美上帝,而突发的大地震使他们奇迹般地可以逃脱。不过,他们非但没有逃跑,还阻止腓立比狱卒自杀。因为在那位狱卒以罗马人来看,犯人走失会为自己带来耻辱,所以想要了结自己。而保罗安慰了他,告诉他犯人们都还在这里。

狱卒为此深受感动,就问保罗: "我当怎样行才可以得救?"使徒行传16章31节这一节著名的经文,被称作使徒行传中的约翰福音3章16节──保罗这样回答:"当信主耶稣,你和你一家都必得救"。这是继吕底亚一家受洗归主之后,再次记载全家受洗得救的段落之一。这节经文也在教会历史上引发了争论,例如是否适合为婴孩施洗。不过,这样的经文段落并没有出现为小孩施洗的事,而且至少在腓立比狱卒及其家人受洗归主的经文上下文中(使徒行传16章32至34节),特别提到了那些人是因信而受洗──因此依照推测,那些人的年龄应该大到足以透过信心作出这样的决定。

B. 帖撒罗尼迦和庇哩亚

保罗离开了腓立比,顺着希腊海岸来到帖撒罗尼迦城,后来他为了这城里的人写过两封保罗书信。根据使徒行传第17章的记载,保罗在那里停留的时间仅仅只有一个月,之后就被一些反对他所传讲信息的犹太领袖赶出城外。

因此,当我们之后查考保罗在写给帖撒罗尼迦人的保罗书信,也就是在帖撒罗尼迦前书中,再度看见他大力赞赏这一间处于开创初期的教会,称许他们十分认真回应上帝的话语并且在其中成长。这件事的意义就显得十分深远。那些向圣灵的引导敞开的人,不需要太长的时间就能回转来积极服事基督,并且传福音给其他的人。

保罗离开帖撒罗尼迦,继续沿着海岸来到了相邻的庇哩亚。使徒行传17章11节的记载,使得庇哩亚的基督徒在教会历史上变成众人皆知的一个群体。根据这节经文的描述,那地方的犹太人要贤于帖撒罗尼迦人,因为他们天天查考圣经,为要晓得保罗教导的内容是与不是。

C. 雅典

保罗离开庇哩亚,继续前往亚该亚,也就是今天希腊的南半部。亚该亚是希腊文化和历史的中心,其中的雅典在古希腊帝国被罗马统治之前,是为首都。而我们需要再度留意一件重要的事,那就是相比与前面几座城的百姓,他们对福音作出了不同的反应。

在雅典,当地议会(又称亚略巴古[Areopagus])的人都聚集前来聆听保罗讲道。然而,在他们听来,保罗的道好像是在传讲外邦鬼神。保罗在马尔斯山上讲了一篇著名的道,这次他所传讲的内容,是针对一群完全不同的听众。这次保罗使用的共通点是指着城中一块上面写着"未识之神"的坛来讲道。他告诉他们这一位未识之神就是创造宇宙万物的上帝,而非希腊传说中那些众所皆知的男神与女神。

我们在使徒行传17章32至34节读到,保罗在马尔斯山上讲完道之后,有些人嘲笑他,还有少数人就此信了主,其他的一些人则说:"我们再听你讲这个吧!"不过,看起来大多数的人并未立即凭着信心接受耶稣基督。这个例子让我们看见,人们在听见福音之后可能会作出这样的反应,并未如同几年前在耶路撒冷的五旬节时期,圣灵大大浇灌,使得几千朝圣者信主的盛况。换作是今天的我们,传福音的态度也必须谨慎,不要定规任何一种模式。然而,如果我们今天向那些强烈与基督教文化和信仰敌对的群体传福音,就也不需要对于他们的反应感到讶异,因为他们的反应很可能也会像是保罗在雅典,而非像是在耶路撒冷遇到的情况。

D. 哥林多

按照使徒行传第18章的记载,保罗离开雅典之后,继续往前来到附近的哥林多,一座具有截然不同特色的城市。哥林多是一座海港城市,充斥着各种不道德的恶行,以致这座城市在古代可说是臭名远播。后来,"变成哥林多人"在希腊文中演变成为一种俚语,特指某人与妓女联合。

哥林多的阿芙萝黛蒂神庙(temple of Aphrodite)建立在一块可以俯瞰全城、拔地而起的巨石上。站在神庙的某一个点,可以将全城景观尽收眼底。至少在基督教出现以前,神庙里面将近有2000名男女祭司,与来神庙参拜的哥林多人发生性关系,因为他们相信这样做能与神明合而为一。这也不难理解,为何保罗后来花费了将近一年半的时间在这里讲道。不过,在他后来写给哥林多教会的信中,内容显示他们即使到了那个时候,生命的成熟度也极为有限。

此外,保罗在哥林多时曾经被捉拿到地方长官迦流的面前。迦流之所以为人所知,是因为根据罗马的历史,他只在那个岗位上做了一年,从主后50至51年。不过,经过我们有系统地解读相关证据,确切时间也可能是主后51至52年。这让我们能够更准确地了解保罗在哥林多停留的时间,也能知道如今距离这些事件发生的时间究竟已有多久。另外,这个资讯也帮助我们回溯耶路撒冷使徒会议的时间大约是主后49年,并能往前推算保罗在以弗所教会服事的那三年,大约是在主后52至55年。

E. 以弗所

保罗在以弗所服事的时间,正逢他开始第三次布道之旅的时刻。他在离开希腊返回安提阿的路上,曾经于以弗所短暂停留。当时他答应以弗所人会再回来,花更多时间与他们在一起。而等到他开始第三次的布道之旅,他也兑现了承诺。以弗所是保罗在布道之旅中,因为服事而停留最久的一个地方。

关于保罗在以弗所服事的期间,路加向我们透露了三个特殊的片段。其中一个片段记载施洗约翰以前的一个门徒悔改信主,尽管如同使徒行传第18章的结尾所提到的,他早先已经向亚波罗讲解了真理。而我们能从这些故事发现,那时人们彼此沟通的程度十分不确实,他们有可能知道一点关于约翰的事,甚至知道一点关于耶稣的事,却从来没有听过完整的福音。

因此,我必须再强调一次,尽管我们从这些相关经文看到将信主与受洗分开来的情形,但是只有等到保罗将信息传讲完毕的时候,全备的基督徒信心才正式出现。而在那之后,那些住在以弗所约翰的门徒,像是亚波罗,才受了洗。

第二个片段讲的是一位名叫基瓦的犹太祭司,他的七个儿子奉保罗和保罗所传讲的耶稣的名赶鬼的故事。这个故事让我们清楚看到,无论是基督徒赶鬼,还是基督徒大致上的行为表现,都不能机械式地依循某种固定模式。倘若那些赶鬼的人没有真正相信耶稣,魔鬼就会转而进入他们的生命。保罗曾经成功赶出一个身为奴仆的女孩身上的鬼,她曾经借由算命为主人挣了很多钱。

这个故事加上使徒行传第19章结尾所描述的细节,让我们看到保罗再次受到指控而被带去见官。这次他被指控有损于在以弗所掌握生育、丰收及狩猎的女神亚底米的威荣。而我们也再次看见,保罗的讲道对罗马帝国拜偶像之人的影响力,已经大到了一个地步,甚至威胁到借假神谋生之人的生财之道。但愿我们作为基督徒,在传福音的时候也能对生活在今天的社会及文化中那些拜偶像、行各种不道德之事的不信之人,产生同样的影响力。

F. 特罗亚

除了以弗所之外,使徒行传再也没有提到保罗在其他地方停留很长的时间。后来,保罗回到了土耳其西北部一座名叫特罗亚的城市,他先前曾经到访过这座城。之前在特罗亚发生了一个有趣的故事:犹推古的死而复活。犹推古坐在楼上窗边听保罗讲道,不过因为保罗讲道的时间过长,他就昏睡过去从窗边跌落。这带出一个显著的提醒:保罗有着耶稣和彼得先前所同样施行的复活能力。

IV. 保罗最后的耶路撒冷及罗马之旅

保罗在米利都与以弗所的长老告别。他提醒他们,困苦的时刻将会临到他们和自己身上。 从这里开始,也就是使徒行传19章21节至28章31节,即为使徒行传的最后一个部分。这个部分记载了保罗抵达耶路撒冷,在那里遭到逮捕、监禁、多次出庭申诉,最终坐着装载奴隶和囚犯的船,被带到罗马向凯撒尼禄皇帝申诉,以及他被拘押在一间受到看守的房中,却能自在地向人传福音的过程──保罗在做这些事的时候,他仍然戴着手铐、脚镣,又和看守他的士兵一起住在他租来的房子中,直到他迎接生命的结局。

尽管保罗在不同的场合做申诉,他申诉的主题都是自己并未违反律法,而是作为一名忠实的法利赛人,却因着相信复活而遭到审问。他还说,违背上帝旨意的并不是他和其他的基督徒同伴,而是那些犹太人。保罗在腓利斯、腓斯都这两名罗马地方长官,以及接下来在大希律的曾孙希律亚基帕二世的面前,都作了相同的申诉。而当他清楚发现这样做仍然不能获得释放,他便要求到罗马上诉。虽然使徒行传第27章记载了保罗遭遇船难,不过最终他们一行人还是抵达了罗马。而当保罗在罗马讲道,使徒行传就在此戛然而止。先前我们也曾经尝试对这个如此突兀的结尾,提出了好几种的解释。

V. 使徒行传的四大神学主题

总括来说,我们发现使徒行传至少出现了四大神学主题:第一,教会的发展和福音的传播,都是在上帝的看顾之下,没有一件事是偶然发生的。第二,基督教信仰的核心是耶稣的复活。耶稣是所有人,无论是犹太人还是外邦人的救主。而唯有信靠基督才能使人得救,而非遵守律法。

第三,救赎是"完整的救恩",包括悔改、受洗、赦罪以及领受圣灵的能力。第四,即使教会有时会遭受逼迫,却依然会继续茁壮地发展下去。上述内容很清楚地告诉我们,今天当我们期望应用使徒行传的原则,必须强而有力地抓住福音的焦点:呼召那些尚未成为基督徒的人来信靠耶稣,并且相信那些最初跟随祂的人所作的见证。而那些已经成为基督徒的人则要接受挑战,放胆作见证,信靠圣灵的大能,将关乎上帝的好消息传给所有的人。

课程材料

文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