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程 Progress
0% 完成

I. 使徒行传第一部分导论

到目前为止,我们这一门新约圣经的探究课程,主要集中在四福音书上。从这一堂课开始,我们将会进入新约圣经的第五卷书:使徒行传。

A. 作者、写作时期和读者

我们在前面的几堂课已经提到,传统上认为这卷书的作者是保罗所钟爱的医生:路加。路加还写了与使徒行传并称为上下系列的第一卷书──路加福音。我们也要请这堂课的听众和读者,翻阅路加福音导论的注释部分来了解这卷书的相关背景细节。简单来说,路加很有可能就是这两卷书的作者。大约在主后62年,也就是使徒行传所记录的事件刚刚结束时,他就将这卷书写完了。

作为新约圣经中唯一的非犹太裔作者,路加使用了希腊文来写作,他心中的主要读者是希腊的基督徒。于此同时,他也意识到当基督教开始发展下去,逐渐变得都市化倾向,很可能越来越多富裕的人会接受基督教,而且基督教也在罗马帝国四处广传开来。

B. 路加第二卷书的写作目的

具体而言,我们可以用三个标题来概括路加第二卷书的写作目的。在使徒行传,路加详细记录了福音从耶路撒冷传到罗马的路线。换句话说,他将基督教大约在三十年之间,如何从最初的犹太教宗派之一,发展成整个罗马帝国的主要宗教的过程记录了下来。而在这约莫三十年间,也就是在那一代人当中,信仰基督教的外邦人总数就超过了犹太人。

第二,路加突显了初期教会中几个关键人物的事奉。尽管教会将这卷书称为使徒行传,但是它实际上应该被称作"彼得和保罗行传"才对,因为这两个核心人物,分别占据了路加所写的这卷书一半以上的篇幅。还有学者认为,由于路加的关注重点,是上帝借由圣灵在这些事件上展现了祂至高的主权,因此这卷书被称作"圣灵行传"更为合适。

第三,路加一直为基督徒辩护,说他们并未违反犹太和罗马的法律。他针对基督教的合法性和无害性提出了一个具有护教性的声明,并且宣称那些成为基督徒的人,他们的生命显然已经发生了根本性的转变。

正如我们之前所提到的,使徒行传可以被巧妙地分为两个主要部分:前十二章主要是在描述基督教诞生头二十年的犹太基督教阶段。而在第二部分,从使徒行传第13章到28章主要记载的是基督徒在外邦人中的扩展。而在使徒行传的这两个部分,或是在一些提及有关基督教发展的段落中,彼得和保罗这两位最著名的传道人和见证人,再次成为当中的主角。

C. 使徒行传纲要

学者时常认为使徒行传1章8节,以一个缩略图的方式呈现了路加第二卷书的纲要。如同耶稣应许并且命令那些跟随祂的人,要在耶路撒冷、犹太全地、撒玛利亚,直到地极作祂的见证。

另外,我们也能以一个更加精确的方式来制作纲要:在使徒行传中,当路加想要停止或暂停某个部分的叙述,他都会使用一个总结性的陈述;像是"上帝的道日渐兴旺,越加广传"或"信而归主的人越发增添"这样的话,而他一共使用了六次这样的总结性陈述。它们分别出现在使徒行传6章7节、9章31节、12章24节、16章5节,19章20节和28章31节。总体来看,这些总结性陈述似乎按照不同的地理位置,将使徒行传的内容划分为关于第一个基督教运动的几个阶段。

II. 耶路撒冷的教会(使徒行传1章1节至6章7节)

接下来,我们要开始将课程焦点放在探究使徒行传上半部的内容,也将于这一堂课的后续篇幅阐述同样的范围。上半部内容的前三分之一,也就是这个部分的第一段,所记载的是基督教在犹太人当中的发展,而这一段的重点是教会如何作为一个实体,开始在耶路撒冷这个完全由犹太人居住的城市发展下去。

A. 耶稣在复活之后的显现和升天

使徒行传在开头所记载的事件,概括来说是复活的耶稣在耶路撒冷城内、以及周边地区向人们显现然后升天。经过了复活之后的四十天,耶稣回到天父那里。

一方面,耶稣升天的意义在于告诉门徒,那一位复活之后随己意往来、在他们当中突然出现或消失的耶稣,将不再出现了。而若以神学上的角度来看,耶稣现在已经被高举,重新回归到祂在永恒中属天的地位。正如天使在使徒行传第1章的开头几节,特别是在使徒行传第1章9至11节向门徒所见证的──祂今天如何消失在空中,将来也必将从天降临。基督徒因而相信,到了末日,基督的再来必将成为众人,甚至是全世界有目共睹的事件。

B. 接替犹大的使徒

在基督升天之后,门徒回到了耶路撒冷,按照耶稣的命令等候应许中大能的圣灵降临。在使徒行传第1章剩余的经节所描述的日子,门徒每一天最主要做的事就是祷告,最终他们也以摇签的方式找出了顶替犹大的人。犹大就是背叛耶稣,后来自杀的那位门徒。

有趣的是,门徒认识到必须保持数字12的完整性。这个行为所隐含的是,如同我们在基督的一生当中所看见的,当教会象征新耶路撒冷,以色列十二支派的圆满是非常重要的。不过,后来有一件有趣的事出现在使徒行传较为后面的章节中。当使徒雅各殉道之后,我们并没有看见谁顶替了他的位置,而这似乎说明了使徒统绪的教义并没有任何理论依据,教会领袖的数量也没有必要永远维持在12个人。

C. 五旬节和基督徒第一次讲道

使徒行传第2章花了很长的篇幅,来描述著名的五旬节的故事。五旬节是犹太人庆祝丰收的庆典。根据传统的说法,也是在这个时候,上帝在西乃山上将律法颁布给摩西。因此,圣灵在此时降临,用大能充满、浇灌羽翼未丰的教会及其领袖,开创了新约的起头,可谓恰逢其时。因为那时正是后来被基督徒圈子称作犹太人欢庆上帝与祂百姓订立的"旧约",或"首约"的日子。

此时,门徒都被圣灵充满,开口说方言。前三个关于说方言的记载,都出现在使徒行传中。 虽然后来人们对于说方言的事多有争论,但是路加在这里清楚地指出,门徒所说的方言是已知的外语,使得犹太门徒在五旬节期间能够使用他们的母语,与从耶路撒冷直到罗马帝国全境的犹太朝圣者沟通。

我们需要记住的另一件重要的事是,第一世纪的犹太人多少会说一些希伯来文或亚兰文,可能甚至有些人能说一口流利的希腊文,因此说方言并非传福音的必要手段。更确切地来说,方言的出现似乎是为了在这个场合,显明所发生的这些事是从上帝而来的,并且要为圣灵降临作见证。

于是,彼得以这个神奇的事件作为契机,以基督徒的身分宣讲了第一篇讲道。在这篇讲道中,他清楚地讲述了最近发生在耶路撒冷,那些关于耶稣的事奉、受死和复活的事件。而在讲道的结尾,彼得宣称耶稣的复活及升天,证明了上帝已使祂为主为基督了。

路人听到之后,很快地问彼得:"我们当怎样行?"而彼得首次证道的高峰,出现在使徒行传2章38节。他列出了四个要素,这四个要素和其他散落在使徒行传,以及新约圣经中另外少数的几条教导,一起被称作"完整的救恩"(“salvation package”) ──至少在通常的情况下,当一个人愿意相信基督,有几件事几乎会同时发生。

这四个要素是(1)悔改。从罪中回转,靠着耶稣转向上帝;(2)受洗(在这里说的是奉耶稣的名受洗,其他地方说的则是奉圣父、圣子、圣灵的名受洗──说明我们不可机械地操作仪文或形式);(3)第三,在完成上述两件事之后,还要接受上帝的赦免;(4)第四,接受圣灵的浇灌和充满,意即接受圣灵的洗。

尽管有些人试图将圣灵的"洗"和"充满"分开,可是路加的确也有重复提到"充满",表示信徒在不同场合需要放胆作见证时,可以经历不只一次的圣灵充满。然而,当整卷新约圣经提到"圣灵的洗",似乎指的是人们对圣灵的启蒙经历──就是那位将会再来的耶稣,要他们经历圣灵的第一次体验。另外一件有趣的事是,在使徒行传中除了少数几个例外,当一个年龄成熟,内心成熟度也足够的人决定信主,并且进行了信仰告白,之后紧接下来的就是让他接受水的洗礼。

D. 基督徒第一次的医治和第二次的讲道

在基督徒所传讲的第一次讲道之后,使徒行传第3章描述了另一个神迹。这一次是一个医治的神迹:彼得得到上帝的能力,医治了一个瘸腿的人。而耶稣也曾经在祂的服事中,医治过几个这样的人。同样地,这个医治的神迹发生在圣殿附近,旁边有一大群人目睹。这让彼得有机会再次讲道,意即基督徒第二次的讲道。

这次讲道的重点再次落在了认罪悔改的上面。然而,讲道结束之后的后续发展,显示出早期基督教也在犹太当权者的心中,产生了许多争议。而且不足为奇的是,在这两次聆听彼得讲道的群众当中,就有许多人仅在几周或几个月之前,曾经要求甚至煽动众人将耶稣钉在十字架上。

这群拿撒勒教派的头目被抓了起来,并被命令不许再传讲耶稣的名。尽管如此,使徒行传4章19、20节是一个非常重要的见证。对早期的基督徒来说,当上帝的旨意与人的心志发生冲突,或是人的心志与上帝的旨意相互矛盾,人们就必须顺服上帝而非领袖。有趣的是,后来这样的事在使徒行传第4章、第5章也连续发生了好几次:(1)讲道,(2)遭逮捕,(3)受到犹太领袖的威吓,(4)声明我们必须顺从上帝而不顺从人,(5)最后被释放。这样的事一方面显明了从人而来的敌意(这应验了耶稣的预言,说门徒必被人拉去见官,并要在这些人面前作见证),另一方面也显明了圣灵的大能,以及按照上帝主权的安排──祂允许门徒在遭受敌对的情况下,继续放胆传讲福音。

门徒此刻的表现,与先前耶稣受死之后他们内心的胆怯,形成了一个强烈的对比。而这也证明了耶稣超自然的复活,以及圣灵在五旬节降临之大能的真确性。因为除了这些原因,或许再也没有什么能够说明,耶稣的这些门徒为何能有了如此大的转变。

E. 早期教会结构

我们如今要来探讨先前刻意跳过的两个小段落:使徒行传第2章的结尾,也就是使徒行传第2章43至47节,以及第4章结尾的几节经文到第5章的开头。这两小段经文都是在探讨早期在耶路撒冷发展的基督徒群体,最初所形成的结构。我们在这几处经文看到了凡物公用的一个模式。而我们要仔细阅读这些经文,才能避免以肤浅的角度误解了这件事。这段经文并没有告诉我们,所有信徒都要立即变卖自己的财物,成立今天所谓单纯的共产主义社会。

不是这样的,它只有要求个别信徒拿出部分个人的收入,并变卖他们所拥有的部分财物,好能满足其后出现的需求。其中会出现一些特别的需求,尤其是那些在第一个五旬节之后成为基督徒的犹太朝圣者的需求。这些人可能之后不想再返回原先的居住地,而是想要留在耶路撒冷,因此需要有人为他们安顿生活并让他们得到某种形式的照料。

而那些仰赖犹太福利系统,同时因着贫穷而享有特殊待遇的人则很可能在成为基督徒之后不能再享有这些福利,以致同样需要某种程度的照料。然而,在整卷使徒行传或早期基督教中,这样的模式并未一再地重复,可见它似乎并非强制性的要求。尽管如此,在整本圣经中,我们不断看到关怀贫困的人、慷慨分享以及无私的付出。这对基督徒而言是一个堪称典范的关注重心。而这一点在所有的圣经书卷都一致出现,显然也是对历世历代生活在各处的基督徒的明确命令。

到了使徒行传第6章,我们会发现关心穷人的主题在形态上开始有了一些细微的改变。由于第一代的基督徒群体具有多元性的文化,因此虽然犹太基督徒的人数不断地增加,但是根据路加的描述,说希伯来文的犹太基督徒和说希腊文的犹太基督徒,意即母语为希伯来文或亚兰文的犹太基督徒(这些基督徒很可能主要来自耶路撒冷及其周边地区),和从国外、以及从希腊-罗马帝国境内别处而来的犹太基督徒,两个族群之间存在着分歧。

虽然后者也是犹太人,可是他们的母语是希腊文,所以有时候在文化风俗的实践上,会与当地犹太人的不太一样。民族性及文化上的差异,通常会造成关系上的张力。我们能从使徒行传第6章记载的这件事上,看见教会由于忽略了照顾说希腊文的犹太基督徒寡妇,以致在第一代基督徒之间产生了冲突。毕竟第一代使徒说的都是希伯来文,所以难免会没有注意到说希腊文的那些寡妇。

不过,使徒后来在处理这事的方式上显出了极大的智慧:他们委派别人负责此事,避免让自己分身乏术。同时,他们也邀请说希腊文的基督徒团体,从他们当中选出一些领袖──这些人被称为"服务的人"。也是我们今天所称的"执事"(deacon),这词源自于希腊文的词根dekoneo。这段记载或许也促成了执事的诞生,成为后来在基督教中一个更为正式的职务。执事的职责是要满足基督教群体中最实际,甚至是物质上的需要。当我们读到使徒行传6章7节,不仅能发现圣经第一次对执事作出的总结性陈述,也会看见耶路撒冷教会发展的第一个主要阶段暂时告一段落了。

III. 教会在犹大、加利利和撒玛利亚(使徒行传6章8节至9章31节)

使徒行传6章8节至9章31节带领我们进入到使徒行传上半部的下一个段落。我们可将这一个部分称为教会在犹大、加利利和撒玛利亚的发展。在此,我们看到了三个主要人物以及他们服事的一些片段。这三个人物是:被说希腊文的犹太基督徒群体选为第一批"执事"的司提反和腓利,以及来自大数、在耶路撒冷的迦玛列手下受教,又热心于宗教的犹太人扫罗。扫罗最终成为早期基督教中最著名的宣教士。

A. 司提反的事奉

使徒行传第7章和第6章结尾的几处经文,连同第8章开头的几节经文构成了司提反事奉的记载。司提反明显知道,基督教将要脱离以圣殿律法及土地为主的犹太制度。而他对此的阐述,也比迄今为止任何一个基督徒都还要清楚。所以,他也成为第一个因着所传的道而被捕、不被释放,最后殉道的基督徒。

司提反在为自己辩护时讲了一篇相当长的道,占了使徒行传第7章的大部分篇幅,内容读起来像是在回顾整个旧约历史。然而,其主要目的似乎是要指出,基督教不必再拘泥于土地、律法或圣殿。更准确地来说,上帝的百姓在历史上曾得着豁免,不用受限于这些制度。上帝百姓的先祖时常到处寄居或被迫逃离,最终沦为埃及的奴仆,不能继承所应许的土地。然而,赐给摩西的律法直接指向一个将要来的、比摩西更伟大的先知。这位先知将要带来制度和方向上的改变,并使律法得到成全与满足。毕竟圣殿最初并非上帝最完美及理想的计划,只是为了满足以色列人的期待而设立的折衷方案。

这些激进的话语,足以让司提反被乱石打死──成为第一个为主殉道的基督徒。此后,迫害开始扩散,很可能是从那些说希腊文的、较为激进的第一批犹太基督徒开始。最后,只剩下那些说希伯来文、态度大概也较为保守的犹太基督徒,或是甚至可能只有他们的领袖,也就是十二使徒留在耶路撒冷。

B. 布道家腓利的事奉

尽管逼迫加剧、说希腊文的领袖逃离,福音却得到了广传。腓利到了撒玛利亚,在那里向撒玛利亚人传福音,受到了热烈的回应,以致彼得和约翰从耶路撒冷被召去,确认撒玛利亚人确实已经接受了福音。不过,关于这件事,教会已经因着许多神学争议而产生了分裂。这些争议像是"我们如何解释圣灵明显延迟了祂的降临"?

有些人认为,这件事成为了区分圣灵的洗,与基督教洗礼有所不同的先例。

另一些人则认为,这件事证明了人们在得到救赎之后,必须接受圣灵的洗的理由。

然而,新教普遍认为,这段经文所记载的是在特殊情况下发生的一个特殊事件。犹太人和撒玛利亚人之间的敌意极其强烈,直到说希伯来文的犹太基督徒及其领袖出面,证实这些撒玛利亚人确实悔改信主之后,这两个种族之间的裂痕才得到了化解。

另外还有一些人认为,撒玛利亚人信主这一件事,可以从他们的领袖西门信主的过程来评断。然而,西门在信主不久之后,就被发现他的信仰并不真实。这种肤浅的信仰,很可能也是第一批信主的撒玛利亚信徒的光景。

不过,无论你如何解释这个问题,这段经文的重点必然是:路加要我们明白福音已经传开了,而且福音不再只是专属于犹太人。另一个主要人物事奉的片段,同样也强调了这一点,那就是使徒行传第8章腓利的服事:一名前往迦萨的埃提阿伯太监在阅读以赛亚书第53章时,接受了腓利的引导后就归入了基督。腓利告诉这名太监,先知以赛亚在他的书卷中所见证的,就是这位将来要受苦的仆人耶稣。无论我们如何解读这段经文,令人讶异的是,虽然这个外邦人很可能是犹太人,却是为了泰然管理皇室后宫而受到阉割,按照犹太人的仪文规矩,这样的人永远是被视为不洁的。但是,腓利并没有这样看待他,反而将他看作是与他相同,并有机会同蒙上帝恩典的人。

C. 扫罗/保罗的悔改

我们在这个简短片段中看到的最后一个人,是大数的扫罗,以及他在前往大马士革的路上,在上帝面前作的戏剧性的悔改。尽管当时他早已是一名寻索基督徒性命的头目,上帝却在基督里将他戏剧性地挽回过来──借由一个超自然的方式,让他看见复活基督的启示,好让他知道他所逼迫的其实是主,而现在那些跟随基督的人也将成为他的同伴。

扫罗经过这一次戏剧性的转化之后,两眼暂时失明。他被人拉着手进到大马士革城里,见到了亚拿尼亚,并在那里受了洗。后来,这位曾经带头逼迫第一批基督徒的人,反而成为了他们的发言人。扫罗立即回到说希腊文的犹太同胞中间,在他们当中放胆见证并说服各人关于耶稣是弥赛亚的事,而他的举动让众人感到非常惊讶。

IV. 在巴勒斯坦和叙利亚的发展(使徒行传9章32节至12章24节)

使徒行传上半部第三部分的篇幅最为简短,具有特殊情节的故事数量也最少(使徒行传9章32节至12章24节),我们可将这个部分的内容,称为在巴勒斯坦和叙利亚的发展。

在这些章节中最主要、所占篇幅最长的是哥尼流信主的事,内容扩及使徒行传第10章一整章和第11章大部分的篇幅。在这个故事中,彼得作为一个说希伯来文的犹太基督徒,透过上帝三次向他显明的异象,就是从天而降不洁的食物中清楚知道──既然上帝宣告所有的食物都是洁净的,那么所有的人也都是洁净的。因此,彼得在去见这位外邦百夫长──一名外邦军队指挥官的事上就不再有任何拦阻。这位百夫长敬畏上帝,虽然他还没有完全转信犹太教,却一直都在敬拜这位以色列人的主,并且向祂祷告。之后,彼得按照上帝的旨意接纳了他、与他交通,并且传福音给他。

有趣的是,彼得在讲了长篇讲道之后,其实应该是在他尚未正式结束讲道前,我们就看到使徒行传记录了第二次说方言的经历──同样地,这样的经验证实了这群人戏剧性转变的真确性。否则的话,我们对这些百分百外邦人的归信仍然抱有怀疑的态度。

到了使徒行传第11和12章,也就是这卷书的上半部,以在叙利亚的安提阿城建立第一间外邦基督教会,还有四处蔓延的逼迫、逮捕和使徒雅各的殉道作为结束。使徒彼得遭受逼迫、逮捕以及奇迹似地得到释放,都是在大希律的孙子希律亚基帕一世当政的时候。后来,希律雅基帕狂妄、亵渎又自诩为上帝,甚至接受百姓的敬拜,就被上帝击杀而死。我们探究完这些事之后,就能预备进入使徒行传下半部,这一个篇幅更长的内容了。而下半部的主要内容,是关于早期基督教对外邦人的宣教。

课程材料

文稿